从言语思维走向言语智慧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cyzf2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习是“文本言语—内部言语—外部言语”的体验,历经了“言语—思维—言语”的往复运动过程。语文教学的指向是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言语智慧,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言语内容的智慧性,即内容中有精辟的见解、洞见、哲理;一是言语表达本身机警、妙趣、含蓄、幽默等,即言语形式包括遣词造句的艺术。思维是智慧的载体,让言语智慧在言语思维上落脚,语文教学就不再虚无缥缈。
  【关键词】言语思维 言语智慧
  窥见:言语的表达意义
  片段一:今天下午我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吹气球玩,小气球像一个梨子,中等气球像一个小西瓜,大气球有两个小西瓜那么大。
  片段二:啊!地上有好多五彩缤纷的气球,这些气球都充满了气。有细细长长的,有粗粗大大的,有圆圆胖胖的……有的做成了皇冠,有的做成了花朵,还有的做成了小狗。
  片段三:小时候,每次走过巷口的拐弯处,总忍不住回头看看那在空中摇曳的气球,想象着它会脱离人们手心,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飞向空中,那是多么快乐。但转眼间又会愣住,因为我知道,这气球定是哪个顽皮鬼一不小心放上了天,想必,此刻正一把鼻涕一把泪吧!于是,呆呆地、呆呆地望着气球远去,若隐若现,飘忽不定,逐渐消逝在天地那边。
  同一种事物,不同的表述背后潜藏着不一样的言语思维表征和言语智慧呈现。一年级孩子(片段一)心中,气球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拥有着生活中某种一致事物的表象;三年级孩子(片段二)笔下,气球开始被赋予了一些外形特质,拥有了一些感官上的体验;六年级孩子(片段三)言语中,气球身上多了些事物本身之外的意象,与情感、想象融合形成了类似心灵感悟的特征。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言语思维的表征也愈加明显,对语言的复述、提取、辨析、想象、欣赏、批判、移植、创生等能力不断提升,其言语的生成土壤由简单的言语积累走向愈加灵动的思维过程。
  如果说言语思维体现的是人对语言的正当、有序、正常的认识过程,言语智慧则是一个人对语言美的、艺术的表达呈现,它反映出人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言语内容的智慧性,即内容中有精辟的见解、洞见、哲理;一是言语表达本身机警、妙趣、含蓄、幽默等,即言语形式包括遣词造句的艺术。
  探究:共读课中的培植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是其触摸语言文字,进行言语建构的重要场所,如何在落实学生言语体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关注其言语思维和言语智慧的培植?
  《最大的麦穗》和《孔子游春》两课分属于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七两单元。《最大的麦穗》为哲理性文章,其基本特征是先说故事再谈哲理,叙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而弟子们挑挑拣拣,最终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在一生中必须实实在在去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要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孔子游春》生动地展现了孔子情境式、生态式的教学方法,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孔子既具有思想家的深刻和广博,又具有教育家的艺术和智慧。
  两篇文章看似迥异,实则互相联系。首先,它们都源于人类发展最重要的源泉——智慧;其次,两篇文章的主要人物——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奠基人,思想相互碰撞,构建了文化的场域;再仔细探究,文本语言背后皆有着一定的言语思维及智慧表达。由此思考,可以“智慧”为核心,建立共读纽带,从人物的智慧到文本智慧再到学生言语的智慧。在哲学和儒学的交流碰撞中带领学生从发现走向表达进而迸发思想和主张,在此过程中,实现言语思维的开发和言语智慧的提升。
  1.从感知到内核:在比较思维中发现言语的智慧与深度
  比较,是揭示语言本质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语言的比较,能提升学生对言语内容理解的敏感度。
  根据两篇文章的共性,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始了课堂上的智慧探究:
  (1)组内分享,组内交流两篇文章中能体现出智慧的语句。
  (2)小组合作,每篇文章各确定一处最能体现出智慧的语句向全班同学做介绍。
  第一步的活动是学生对言语的自我感悟的分享,在此基础上,以“确定一处最能体现出智慧的语句”这样聚焦的形式促使其对自我的感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碰撞,在语言的交流和表达中一步步走向文本语言智慧的内核深处。
  文本语言表达内容和方式的迥异,其背后一定隐藏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在比较揣摩后,明悟了对文本语言的写法以及表达效果。同时对文章整体布局的感悟也将变得更加敏锐。从选择的结果来看,各小组均关注了两篇文章中核心的智慧语句,在“确定最能体现智慧的语句”碰撞和交流中,经历了从言语的感悟到言语的探究。
  2.从内容到形式:在形象思维中发展言语的表达与创造
  言语的智慧流露在文本内容之中,又隐藏在语言表达形式背后。
  《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的话暗含玄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在這段话中,孔子临水沉思,借水喻人。但是,仅是这般了解的话,智慧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而言语的智慧要重视语言独特的表达中蕴藏的形象性和逻辑性。
  针对这一段的学习,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调整语句1(删除“它好像……”):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调整语句2(删除“水……”):它好像有德行。它好像有情义。它好像有志向。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在两次调整中,学生鲜明地发现孔子论水的这段话不仅内容有智慧,说法也很巧妙,他都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真切感受到孔子思想的深度和语言具体而直观的形象表达形式。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将这样的体验应用到自身的言语实践之中,實现了更好的表达与创造。
  3.从碎片到整体:在关联思维中揣摩言语的逻辑与艺术
  文本语言的体验是课堂中言语发展的第一步,对于小学高年段的学生而言,探究语言背后的文本更有其实在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游春》结尾句“春意更浓了”语言虽简单,其背后隐藏着作者行文的逻辑和艺术的表现,关联全文,春意包含了多层含义。在这样的联系阅读、整体思考后,学生发现文中先有春景之美的环境描写;再有孔子论水的细节描绘,自然之景与哲思感悟融为一体;最后在孔子和弟子们其乐融融的志向之谈中,景、思、人交相融合,春意浓浓。借助这一发现,迁移阅读《最大的麦穗》,思考发现文章结构语言中潜藏的关联,体验事理型散文独特的行文逻辑。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本表达的内在层次和逻辑,需要用好联系上下文这种宝贵的言语思维,会拥有更多的言语智慧和言语艺术的体验。
  4.从文本到文化:在审视思维中实现言语的价值与主张
  语文的背后是文化。在语文学习中,学的是语言文字,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感、情趣,影响我们对世界、对整个人生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最终指向定位于初探哲学和儒学的价值和主张。
  回视两篇文本,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机会的话,孔子和苏格拉底,你们想做谁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学生表示,想做苏格拉底的学生,知道苏格拉底通常不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拥有自己的智慧,感觉做苏格拉底的学生很自由;有的学生想做孔子的学生,认为孔子寓教于乐,教导弟子们逐渐完善自己,做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成为真君子。
  表达中,不知不觉有了关于哲学和儒学的小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带领其观望两位智者——古希腊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东方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人生经历和思想主张上有意思的碰撞,激发课后继续研究,去审视自己的认识和主张。
  关注:生成智慧的三个空间
  在上述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学习是“文本言语—内部言语—外部言语”的体验,历经了“言语—思维—言语”的往复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厘清适切的言语思维迸发空间,便成了实现言语智慧生成的不可或缺的任务与义务。
  1.寻找情境空间,置言语智慧以生发的情感体验
  文本言语成为思维的生成沃土,转化为内在思维,言语理解随之产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思维继续向言语转化,在表达中生成外部言语。但语文的作用,若是光教会学生将一抹月看作一层纱,将一汪泉想成一面镜,有了思维的训练与发展,缺少情境的触摸与情感的体验,终将是不完整的。
  情境的还原,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以情为根,将淡化了的态度、情感重新梳拢在语文的天地中,将学生的爱好、兴趣放置于先;以境为叶,通过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创设,拉近语言与现实的距离,使死板的语言汇入鲜活的生活场景。
  2.连接生活空间,放言语智慧以鲜活的心灵畅想
  文本,是言语思维与言语智慧生发的沃土,但若只是停留在文本之中,反复吞吐一个字的妙用,一个词的精准,或是一句话的意义,再浓厚醇美的体验,也会荡然无存。只有将学生的生活积累与情感经验都纳入到教学空间的考量中去,言语智慧才会如一汪汩汩的活泉,充斥着生动鲜活的意味儿。
  让学生在真实可触的生活中触摸语文、运用语文,为他们的语文素养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样,言语智慧才能肆意芬芳,绵远流长!
  3.构建文化空间,还言语智慧以丰厚的人文背景
  语文的源头,是文化的大舞台,经过漫长的历史冲刷,化作一个个汉字,一声声曲调。千万个字铺就千万种意,本身就是一场奇妙的找寻之旅,让人迷醉。这样的大背景,对于正处萌芽般想要急切探索外面世界的孩子来说,更是丰盈智慧的无垠旷野。
  文本、语言、思想的背后,是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当言语思维与文化相联,思维的触角便由“小我”延伸至更为广阔的空间,言语智慧便拥有了丰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底蕴。?筻
  【参考文献】
  [1]杨华.从原始言语到内部言语[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1).
  [2]高丽英.基于文本,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J].小学教学研究,2014(2).
  [3]杨树亚.言语思维,不该忘却的学科追求[J].语文教学通讯,2013(1).
  [4]李恒威,王小璐,唐孝威.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J].浙江大学学报,2008(9).
  [5]维果斯基.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在这个以阅读为生活方式和力量源泉的全民阅读时代,图书馆将加快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阅读空间向全时空微型图书馆的转型。借鉴互联网思维,我校结合《青岛市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改进指导意见》及《市北区中小学阅读素养提升计划》相关要求,落实课标实施建议,以《市北区中小学语文阅读实施方案》为指导,依托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施“图书馆 ”战略,倡导让图书馆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全面推进阅读素养提升工程,让阅读无所不在
【摘要】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鲜活课堂。可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有些课堂,过多地追求成绩,关注效率,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背离了教育初心。笔者从“活教”“活学”“活用”“活练”等四方面阐述了如何给学生构建“和谐、自主、高效、可持续”的绿色课堂,如何引领学生“活力四射”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把脉 语文课堂 活的学习  一、现状扫描:语文课堂背离教育初
【摘要】课堂上儿童深度学习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从问题入手,以活动推进,靠练习提升。通过设计,引领学生建构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发展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问题 设计探究活动 练习拓展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何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基于一
【摘要】早期阅读是幼儿认识世界、陶冶情操、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孩子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十二五”期间,我园承担了省级课题《将多元的早期阅读融入非语言领域的实践研究》。所谓多元的早期阅读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的阅读空间。早期阅读不再是单纯地限制在书面语言的解读
当下的阅读教学,很多教师总是以逼仄的视角关注所教学的单一文本,学生的视野也往往局限于此。而以教材文本为圆心,引导学生将阅读的视域拓展到与其相关的文本上,形成群文式阅读,能在拓展学生阅读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所谓“群文阅读”,即在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以教材为蓝本,指导学生阅读多篇相互关联的文章,在扩展学生阅读量的基础上推进意义的重构,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
【摘要】课改一路持续到今天,守住学科本位,立足教学内容,选择适切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是每个学科教学人心中应有的不变信条。如果只在形式上打转,而学生不在中央,自我不在现场,教学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学科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学科本位 学生立场 不唯方法 借力巧用  题外引语: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一书中有这样的主张:“我们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照教学方法,它体现了我们对语言教学改革方向的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加强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可以用创新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二在推荐阅读课中,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激活学生好奇心,用品味鉴赏的方法促进学生共鸣,用相互介绍的方法促使学生相互影响。在交流互动课中,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空,令其主动交流;可以结合主题让学生个性展示;可以指导学生思辨,促进学生隐性参与到阅读中。  【关键词】
朱华贤 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教育评论和随笔写作,有《青春作伴》《崇尚黑色》《推敲时尚》《用心呼吸》《师者不器》等著作公开出版,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百篇,十余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其实教的是教师本人。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发挥的时空更大、更自由,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大更直接更深远。
小小的夹竹桃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花,但在作者笔下却呈现了一片精彩,让人目不暇接而流连忘返。由此可见,季羡林这位散文名家的笔下功夫的确了得,从朴素和平淡中向我们展示别样的风华和腴厚。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语言的音韵美;通过仔细观察,细细品味语言的装饰美;还要联系作者情感,对语言进行精心赏析,体味作者语言的内质美。学习文本语言运用的表达方式,为学生学以致用奠定基础。  
一棵老树,经风霜,历雪雨,穿越两个世纪,见证了一所名校的成长;一所老校,共春华,享秋实,历经百年沧桑,培育了一批批莘莘学子。这就是已有百年历史的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百年积淀的文化滋养着她,百年创造的历史丰润着她,沐浴着江海大地的厚重文化,秉承“亮我守真”的学校精神,弘扬“亮我教育”的办学特色,如今异地新建的李堡小学,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展露出青春活力,正抒写着一首亮丽的诗,谱写着一曲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