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三味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阐析叶弥的小说《桃花渡》在语言层面呈现出的颜色之味、佛语之味与隐语之味,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叶弥《桃花渡》 颜色之味 佛语之味 隐语之味
  这是一篇在真实与虚构间徘徊的小说文本。叶弥的小说《桃花渡》以纤细的手指拨开世俗人间的纷繁世相,于杂乱斑驳中瞥见一泓静谧的清泉,触摸了红尘与三界之外的敏感点,在渡与不渡之间,在渡与将渡之间,在渡与无渡之间清弹了一首无声的天籁,划破了世间男女情感纷扰的皮相,淡淡血痕若隐若现。
  叶弥的这篇心作流动在优美的语言之海中。可以说,这篇小说的语言呈现是其文本思想内蕴的有力表达,从而构成了文本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汪曾祺先生曾说:“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使读者受到感染,小说的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说的语言。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这篇小说弥漫着三种语言味道:颜色之味、佛语之味与隐语之味。它们的表达使得出世与人世、凡间与空相、爱情与忘情、相遇与擦肩、得到与失去这些玄妙的意境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一、颜色之味
  叶弥在《桃花渡》中营造了一座语言的小花园,却没有丝毫刻意为之的人工痕迹,而是自然而然地自由展现。这些有颜色的语言构造出两个世界,一个是“人之世界”,一个是“佛之世界”。
  在“人之世界”中,“我”从市中心搬到白菊湾的花码头镇,那里有紫色的茄花、翠绿的秧田、乡村的露珠、清亮的青黄色黄昏、黄黄的小而结实的月亮。“田里有许多小动物和小昆虫,尖嘴田鼠、黄鼠狼、青蛙和癞蛤蟆。在各种颜色的蜘蛛中,数那种通体碧绿的透明蜘蛛最好看。各种颜色的蝴蝶里,还是大黄的引人注目。田地的上空,回荡着各种鸟类的叫声,山鸟与水鸟,最让人喜欢的是白鹭。”此外,还有那绿色的芦苇、“我”的红色衣裳、蓝色的大蜡烛与红酒。与此同时,在另一个“佛之世界”里则有着打着深色补丁的旧僧衣、青云寺里的白色太阳花、清定师傅手中的三枝向日葵花,还有蓝湖,“暴风雨过后的湖不再是淡蓝的,呈现出纯正的烟灰色。它波涛起伏,如滚滚浓烟连绵不尽,气势惊人,也美得惊人,不像是人间东西”。此外,还有崔先生的笑,“他说他知道我喜欢乡村,他也向往这种田园生活。他说着这些话,脸孔上放着光辉,丝绸一样的光辉。光辉的底子是真诚的羞涩,淡红的羞涩,我许久没见着了”。
  于是,叶弥试图通过有颜色的感性语言将这两个世界相互缠绕,建构起一个暖昧而虚幻的时空,安放在现实与佛境的边缘。“叙事文学运用感性的日常语言描写人的生活和命运,但它不只是对个别人的生平记述,它有更深刻的隐喻和转喻意义:揭示全人类的命运,说明人生的真谛。”这个由二十八岁的世俗女子“我”与一个僧人所演绎的相遇却擦肩而过的爱情故事在语言的力量中得到深层释放。叶弥正是通过这些感性之语沟通了上述两个世界,并将其后所掩蔽的世間男女悲欢衬托得忧伤而凄美。都市女子“我”远离城市春色来到寂寥宁静的白菊湾,“我”渴望灵魂的静谧,但我亦留恋俗世的酒绿灯红。当一个僧人燃起“我”不安的向往时,亦无法阻止“我”去享受人生。没想到的是人间之情竟会这样捉弄人,我再次相亲再次与之告别的崔先生竟然是那个“佛之世界”的清定师傅。“我”在“人之世界”与“佛之世界”之间矛盾迟疑。“我”放不下“我”的蜡烛与红酒,我亦不舍那一片孤舟上的一剪僧影。最终,“我”终是个有限的人,走有限的路,唱有限的歌,但痛是永恒的。“文学语言是含义的解放,因而是个性化的语言。文学不是表达~般的观念,而是表达个人的生存体验。这种体验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它只能用文学语言这种个性化语言来表达。”叶弥正是通过其独特的个人化的有“颜色之味”的感性语言编织出了一张充满诗意的语言之网,但它所缠绕的恰恰不是世间男女表层意义上的雪月风花,而是化作了一片管窥爱情真义与人性本相的知秋落叶。
  二、佛语之味
  《桃花渡》的语言散发着如梦如幻的人生况味,这与叶弥在小说中所运用的佛语有着一定的关联。《桃花渡》中有三处引用了“佛语”。一是当“我”第二次去青云寺找清定师傅时,在寺中问一位老僧清定何时归来时,“那老僧云山雾罩地快乐地说,我不懂什么叫‘回来’,也不懂什么叫‘不回来’……”二是崔先生与“我”在茶馆告别时所说的,“我们握手告别,崔先生说,我见了你,我的生活才圆满了”。三是在小说的最后,“我”与老僧的一段对话:“老僧说,清云岛上的人都知道他的事。清定不是和尚,他是个居士。半年前住到清云岛,对住持说,一直想出家,又一直没出家。因为他梦里的菩萨总是告诉他说,有一个女人是天下最好的女人,这个女人是他前生注定的配偶。然后菩萨还放出那个女人的幻象让他看,让他一定要找到。他找啊找啊,全世界都知道他在找梦里的那个女人,找了她多少年,后来就到岛上住了,想再找她半年。半年里碰到梦里的女人就不出家,碰不到的话就正式剃度了。……老僧说,对对,是前天的事。清定今天下午才走的,到浙江的一个寺里去出家了。是我送他走的,他看上去神清气爽,说他见到了这个女人,人生就圆满了。”
  “不知回来与不回来…‘前生注定”与“入生就圆满了”,这些有着佛语之境的语言在这篇小说中的使用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深化。何谓“回来”?何谓“前生”?何谓“圆满”?“我”直到最后才知道与自己约会的现实中的崔先生就是那个打着补丁的清定师傅,就是“我”所爱上的并想与他有未来的僧人。“我”并没有留住他出家的脚步,清定亦没有再往前越进一步,两人的共同无作为凸显了人性的复杂与人生的歧义。“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每部小说都在告诉读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这是小说永恒的真理,但在那些先于问题并排除问题的简单而快捷的回答的喧闹中,这一真理越来越让人无法听到。”若生命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们若走了其中一个方向,只能遗憾地错过另外三个方向。崔先生对爱情的摒弃仍有不舍,但最终带着“圆满人生”而去,剪断凡尘,徒留对人间无法言说的情怀,这是对人世的大爱还是大恨,他的选择有着诸多解释的可能。而“我”的止步也源于世相的迷障与人生的错位。当一切真相大白时,当一切都随风而逝时,徒留感伤与惆怅。世俗凡人的肉身竟然会如此沉滞,“我”可以率性地逃离市区,隐居在白菊湾里,也可以约会很多男人,给自己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我”终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也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之境。“我”既感叹城市的矫情,又无法彻底避世,其实这是一个永恒的悖论。“我”无法摆脱现代情怀,亦不能真正地超脱,即使“桃花渡”就在面前,“我”终将不能“渡”。当“我”看似阅人无数已超越世间男女悲喜之时,清定的出现与崔先生的离去对“我”都是一个极大的嘲讽,面对崔先生的选择,对于“我”来说将不只是一种震动,它揭掉的恰恰是“我”这个现代都市人自我安慰、自我伪饰甚至自我欺骗的虚假面具。   三、隐语之味
  除却上述所叙的“颜色之味”与“佛语之味”以外,这篇小说中还有着另外一种语言之味,即“隐语之味”。这里隐语的呈现主要体现在“我”与崔先生在茶馆约会时的情景。如“我打起精神还想对他说些什么。我感到他也想这样做。如果我们能成功地这样做的话,关系就不同寻常了。但是坐在那儿,感觉到身体在一点一点地疏远,感觉到大家的心都在无奈地叹气。力不从心的,心还想留在这里,身体脱离了心的控制远离了对方。我明白了,我们只有过去而没有未来,我们只有过去可以互相分享”,“而现在,崔先生,我刚找到了你,转眼之间又失去了你”,“我便把崔先生指给唐莉看,对唐莉说,这个人正派、善良、细心、严谨,可惜与他无法把恋爱进行下去。你不要问我为什么,不能就是不能。如果能的话,我会跟他结婚的。我感觉他会是一个特别好的丈夫——也许是天底下最好的丈夫。可惜不能”。
  上述三段隐语给读者释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其中的意味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与崔先生明明在约会时有情有意,有说有笑,两人谈得很是投机,但为何止于瞬间,竟然在瞬间无话可说,相视无语。相知相恋的人就这样在瞬间失去了。“我”与崔先生之间有着一层无法跨越的隔膜,以至于那种沉痛地相吸与沉痛地抽离暗含着二人对男女之情的明晰与无力。“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作家既可以直接谈论他的人物,也可以通过他们的自身表现出来,或者还可以安排我们听到他们的自言自语。他可以进入人物的内省之中,而且还可以從那个层次进入得更深,窥破人物的潜意识。”在这个现代社会里,真情如此珍贵又如此稀少。但当真正遇到时,却不能再执着地追寻,这源于人性的无奈还是人内心深处无意识的毁灭欲望?在《桃花渡》中,叶弥即是通过此上的三段隐语窥破了人物的深层心理感受,为我们展示了“我”与崔先生在爱情面前的欲罢与不能、飞翔与陷落,使得这篇小说慢慢地陷入了越积越深、越化越浓的感伤之境。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相连的似只有一根发丝的重量,但即使如此之轻之微,相知的男女却只能背负着各自沉重的包裹在感情的深渊里自我沉沦,无力赎回百年之身。从某种层次上说,这篇小说中的隐语既是一把开启人之心灵的钥匙,亦是一柄刺人人之灵魂的匕首,它的存在将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从明晃晃的现实推至自我指涉的迷离虚幻直至残酷的人生真相,步步紧逼,掀起覆盖,露出陷阱,廓尔忘言。于是,叶弥在这里所使用的隐语弥漫着人性中难以排遣的悲凉与自虐,不可言说的生命之重以及欲罢不能的丧失与痛苦。
其他文献
摘要:明代神魔小说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地理、心理、身体等女性空间的建构,将空间元素较好地融入女性叙事中,形成了独特的女性空间叙事。小说中的女性空间叙事展现了女性空间探索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关系,反映了明代中晚期社会女性空间探索的新趋势。  关键词:明代神魔小说 女性空间叙事 女性主体身份  以《西游记》《封神演义》为代表的明代神魔小说,“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
期刊
摘要:近期国内真人秀节目数量日益增多,收视率不断攀高,逐渐成为被大众所熟知的综艺类型。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阐释明星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或许能开启一个新的观看真人秀节目的思考角度。本文以收视率极高的《极限挑战》为例分析,进一步理解这类真人秀节目的高收视率的合理性。  关键词:狂欢理论 真人秀 《极限挑战》  真人秀节目的源头可以上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有一部叫作《一日女王》的游戏节目被认为已
期刊
摘 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用来传递一定信息的文化载体。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汉字居功至伟。汉字充分发挥它记录功能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文化的发展,避讳文化就是其中一种。避讳是汉字和文化关系的体现之一,中国避讳学历史也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汉字 避讳 文化  一、避讳与避讳学  陈垣a在《史讳举例》中给避讳和避讳学下了定义:“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挖掘萨特的代表作之一《恶心》中的存在主義哲学思想,围绕其核心概念“恶心”分析它出现与中止的原因。恶心是作为自为的意识与自在的存在物相接触的产物,由于“我思”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可能会产生恶心,但是事实上产生这种感受的只是清醒的少数人,因为大多数人都在通过自欺逃避恶心。再扩展一步说,自欺并不仅仅发生在个体中,我们总是与他人发生联系。当个体之间发生联系,在第三者的目光下安于作为共在的“
期刊
摘要:古代希腊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就是平等,平等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焦点问题。柯亨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在自由主义者罗尔斯发表《正义论》后,对其做出了尖锐的批评。柯亨理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观点并为社会主义进行辩护,反映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发展。这里将以柯亨对罗尔斯平等主义观点的系统批判为切入点,以比较为方法,反观其政治哲学思想及其当代研究价值。  关键词:柯亨 罗尔斯 平等主义 政治哲学  一、引言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日益成熟并被广泛运用。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传统文学的新媒体化成为当下文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传统文学在新媒体中延伸出了多种形式,如驻站式网络文学、社交平台的个人化写作、传统文学有声版本、传统文学影视以及游戏改编,包含传统文学同人衍生作品,其中不乏成功案例。近期关注度较高、反响较好的《中国诗词大会》延伸模式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探究传统文学在广义新媒体中的延伸状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语料库中大量的语料事实,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转折副词“却”在单甸中连接状语中心语展开研究。“却”在原有的语法结构关系的语义基础上,增添了转折的逻辑语义,并突出了对比凸显和主观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却 单句 状语 中心语  转折副词“却”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学界较多的关注,但对“却”在单句中的使用只在复句研究中偶有提及,对其在单句中连接状语中心语的专门研究更是甚少。本文就
期刊
摘要: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为例,揭示其在社会中处于上升时期、青年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的特殊阶段时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与本质,同时将对文学的观照与人生的思考融合到一起,从《人生》中高加林等青年面对的人生问题切入,为文本之外、处在现实生活中同样迷茫的青年提供了借鉴意义与摆脱成长困境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人生》青年 导向性 人生出路  路遥在《人生》中不止于对高加林艰难境遇的表面展示
期刊
摘要:《悲剧的诞生》是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惊世之作,是人类美学史、思想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它承载着尼采对悲剧的独到解读,融入了作者深刻的思想体验,颠覆了传统学术界对希腊艺术的认识。这部作品以“悲剧”为核心,以“酒神”“日神”为线索,来阐述悲剧从音乐精神中的诞生、毁灭和再生。  关键词:《悲剧的诞生》 尼采 狄奥尼索斯 阿波罗 毁灭  古希腊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与之对应,古希腊艺术也取得了辉
期刊
摘要:王绩《野望》被选入初二语文课本,而王维《渭川田家》暂时还未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简单分析这两首诗,二者在主题、用字、题材以及结构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写景、写作背景、诗的体裁等方面又有不同。本文试从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分析,从中体会两位诗人在写诗时的不同心境,让读者对两首诗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王绩 《野望》 王维 《渭川田家》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的诗人、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