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于青年的导向性与人生出路的寻得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x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为例,揭示其在社会中处于上升时期、青年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的特殊阶段时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与本质,同时将对文学的观照与人生的思考融合到一起,从《人生》中高加林等青年面对的人生问题切入,为文本之外、处在现实生活中同样迷茫的青年提供了借鉴意义与摆脱成长困境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人生》青年 导向性 人生出路
  路遥在《人生》中不止于对高加林艰难境遇的表面展示,更在文本中提出了他对于高加林之类青年所犯错误的深刻批判,并以议论和旁观的角度分别从国家和个人层面为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使读者能更深切地在具体情节中把握作者写作的真正要义与目的。
  一、训垮掉的一代与诫希望的一代
  《人生》中高加林命运的起伏跌宕鲜明地代表了在特定环境中部分青年在面临重大人生选择的过程中,执着于自我的感受而屡遭挫败的人生经历。路遥设立了高加林因执拗于融入城市生活又反复被迫回到乡土的错综循环式情节,最终将在实现理想过程中失去自我正确认知判断的高加林遣回乡土。这一写作模式并没有完成主人公高加林想要出人头地的心愿,而是借助高加林愿望未能实现的情况,真正地传达出路遥在文学中融入人生启示意义的观念。路遥借《人生》中德顺老汉之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违背良心与失去纯真本心的知识分子进行说教与批评,直接批判其现状。从高加林沉醉于虚荣的爱情而抛弃纯真善良如金子般珍贵的巧珍,再到他为了名利打破原则与底线,当他到达所谓的人生的顶点之时,这种看似已经“凌绝顶”的状态,并非他脚踏实地凭借自己的才干而获得的,而是处于飘飘然、浮于云端、即将跌倒的前兆。德顺老汉苦口婆心劝说名利双收的高加林认识到现在所取得成就只是昙花一现的实质,而尝到甜头的高加林完全沉浸在享受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快感之中,德顺老汉几近一生的人生哲学已经无法说服得意自满的高加林低头看清自己脚下的路。
  德顺老汉对高加林的劝导正是路遥想对高加林,以及那些像高加林一样被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顺境冲昏头脑的青年所提出的警戒之言,巧妙的是,路遥并没有让德顺老汉的话醍醐灌顶般直接叫醒沉迷在飞红流绿的生活中的高加林,而是在一翻劝导后放弃了执着于自己的一套哲学的后辈,旨在于后文情节发展的延续,让故事发展脉络走向另一个高潮——高加林终于失去浮华的一切、被迫回到乡土。这样安排不止于情节戛然而止式的封闭,通过高加林的一错再错、不知悔改,让读者真正看到高加林一意孤行的严重后果,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起到警诫作用,只有人物真的走向了错误的深渊,人们才能真正反思自我。路遥在《人生》中借黄亚萍之父——一个老军人之口发出最为沉痛的呐喊:“你们现在这些青年真叫人痛心啊!垮掉的一代!无法无天的一代!革命要在你们手里葬送呀!”通过力透纸背的呼喊,通过高加林悲剧命运的走向,作者对“垮掉的一代”的不计后果的、任性的、随心所欲的举动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对肩负着国家未来希望的青年发出了真挚的教导之音。
  二、国家宏观调控引导
  路遥在《人生》的下篇中,不再单纯地将矛盾集中到青年个人与农村生活不可调和的冲突中,而是从普遍的生活现象上升到更加宏阔且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中,着眼于处于迷茫状态的青年这一群体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状况和青年的个人前途息息相关。国家具有宏观调控个人思想与面对现实的能力,起到一种引导和指引的作用,并且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国家对个人引导的单向流动,其中还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国家引导青年一代正确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年才干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现在以及未来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利用自身能力的强大与资源的整合力与丰富度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以助个人能力尚處发展之中、还未能直面复杂的社会问题的青年解决所面临的窘境。国家所提供的支持落实在每个青年具体的人生道路中起到的作用,看起来只是一块不引人注目的背景板,实则这块背景板决定了青年人生命运的整体走向,国家处于发展繁荣蒸蒸日上之际,背景板调和出的明亮欢快的色彩也为青年的个人发展增添亮色,而当国家处于修复建设的困难时期,背景板则呈现出较暗淡的色彩,必然无法为正值青春的年轻一代提供与之气质相符的境况。
  路遥在《人生》中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规律:“国家目前正处于困难时期,不可能满足所有公民的愿望。”“如果社会各方面的肌体是健康的,无疑会引导这样的青年认识整个国家利益和个人前途的关系。”《人生》中高加林所处的时代,国家正处于“青年”的迷茫与彷徨时期,还未走入成熟阶段,势必不会有足够的能力与价值满足社会青年的个人需求。国家不断地调整变化整体的发展,以寻得正确的发展出路,在探寻与摸索过程中不免会产生轻微的波动、转折与变化,并且这种变动通常难以提前预知。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青年自身面对窘境的能力,调整个人发展状态并适应社会的变动与走向,而像高加林这类无法正确深刻认识到问题本质的青年,就容易在时代洪流快速发展的冲击中被卷入到旋涡中难以挣脱自救。
  三、青年进行深度自省与建构正确认知
  高加林这类人物不同于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所特有的知识分子心中对于梦想和憧憬的无限执着,无论是什么样的状况,即使是最纯真浓烈的爱情,也无法将它们浇灭。高加林和巧珍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但是在高加林未来的发展与寻梦的道路中,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珍贵的爱情,这种理想与自我信仰主义至上精神打破了一直以来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高加林这类人物处理这一问题时,他们没有过度纠结、徘徊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而是坚定地依从他们内心主观所想,复杂棘手的客观现实问题在他们面前“迎刃而解”,既不需要放弃理想也无须屈从于现实,将二者统一于自我的主观意愿中,由于主观意愿处于统领地位中,在某个重要的人生节点上,权衡利弊之后所做出的决断,看似衡量好了一切,实则不断地走向错误的深渊。   顺从自己的心愿取得一定成就后,不仅有自豪感、骄傲甚至自满,同时也有内省。由于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傲慢必然充斥于头脑之中,然而这种精神状态无法一直持续下去,只是暂时性地刺激着神经,而理智又会唤醒灵魂深处的最后一丝清醒,这种微弱的意识偶尔会吞噬掉建立在名利双收的快感上的自信,并因自己违背本心与原则所做的行为而产生仇恨与憎恶,内心短暂而痛苦的纠葛预示着自我深刻反省的萌芽,而这种忐忑最终伴随着梦想彻底粉碎,一切都化为泡影而消散,所迎来的是真正的、彻底的、深入骨髓的自我批判。无论是穿插在梦幻般的顺风顺水的生活中短暂的清醒,还是德顺爷和父亲高玉德的批评教诲,都不如生活的当头棒喝来得真切,生活与现实的教训让高加林真正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清楚地分析出了自己走的每一步路所要承担的后果与结局,这才是来自因自己的幼稚与不成熟而犯了错误的青年灵魂深处最深刻的反省。“当代青年为什么喜欢高加林,喜欢孙少安、孙少平,就是因为他们从这几个人物身上看到了他们自己,包括他们的处境,他们的弱点和他们的力量。”
  单纯地认识到错误还远远不够,文学的终极要义在于对人生的启示与思考,只有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避免错误的出现,才能达到文学与入学的合一。“对于文学,路遥有着明确的目标感和良好的道路感。他相信文学是有用的,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伟大手段,真正的文学都致力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路遥在《人生》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观点:对于青年一代,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首先不能盲目冲动、脱离现实,而是要脚踏实地地结合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去解决问题,其次更重要的是思想正确,梦想应该通过努力得以实现,而不是走歪门邪道的捷径;对于社会,要予以正确的方向和思想的引导,提供公平公正的大环境,使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青年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除此之外,在个体处理矛盾的过程中,在深刻理解问题的同时,也要找到自身的问题所在,从自身出发,寻找自我原因,这便需要青年树立正确的入生观与价值观,只有在认知正确的基础上,才能指导行为。在最后并非结局的结尾中,路遥虽然没有交代高加林重返乡土后的人生选择与去向,依旧将人物置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之中,只是结尾中站在零起點的高加林,经历了挫折与变故,思想上的提升,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重新找寻新的生活方向与道路。具象的安排成功与否,不需要再被刻意地呈现出来,正如王愚在与路遥的对话中所说:“高加林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苦跋涉者,而不是一个已经走完人生道路的单纯的胜利者或失败者。”在这一高度上,《人生》所想要呈现的不是高加林或成功或失败的最终人生境遇的生活表象,而是抛除掉无数种可能的生活的假定性与不稳定性,去探究生活本质中最深层最本真的层面之于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导向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福楼拜与狄更斯出生于法国和英国两个不同国度,都是世界级长篇小说作家,且都为现实主义大家。其各自代表作《双城记》和《包法利夫人》均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在主题思想和叙事上各有其相同和相异之处,但两者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却是大相径庭。而二人又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动荡时期人們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他们生活的矛盾,细致观察小说中各色人物的描写与安排,可以发现两位作者对于社会公民的主观期望
期刊
摘要:《蝴蝶梦》中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在剧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情感随着后世对于这部小说的进一步解读和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显露出来。本文就是立足于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我”和吕蓓卡截然不同的两种女性形象以及小说的深层次矛盾进行进一步分析,深入解读小说体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后现代女性主义 思想解读 深层次矛盾  一、前言  《蝴蝶梦》的情节发展比较清晰,故事讲述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特别的猫》重点写了五只猫,它们都被赋予悲剧色彩。猫身后的人各具特色。猫和人之间横亘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小说不仅仅在写猫,它秉承了莱辛一贯的创作风格,对社会现实保持着她的批判立场。莱辛关注妇女命运,她用辛辣的笔锋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批判,对畸零的生命表达了无限的同情。与猫相处的时候,也是人与自我对话的开始。  关键词:“我” “猫族” 猫身后的人 猫背后的世界 畸零状态  小女
期刊
摘要:明代神魔小说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地理、心理、身体等女性空间的建构,将空间元素较好地融入女性叙事中,形成了独特的女性空间叙事。小说中的女性空间叙事展现了女性空间探索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关系,反映了明代中晚期社会女性空间探索的新趋势。  关键词:明代神魔小说 女性空间叙事 女性主体身份  以《西游记》《封神演义》为代表的明代神魔小说,“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
期刊
摘要:近期国内真人秀节目数量日益增多,收视率不断攀高,逐渐成为被大众所熟知的综艺类型。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阐释明星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或许能开启一个新的观看真人秀节目的思考角度。本文以收视率极高的《极限挑战》为例分析,进一步理解这类真人秀节目的高收视率的合理性。  关键词:狂欢理论 真人秀 《极限挑战》  真人秀节目的源头可以上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有一部叫作《一日女王》的游戏节目被认为已
期刊
摘 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用来传递一定信息的文化载体。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汉字居功至伟。汉字充分发挥它记录功能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文化的发展,避讳文化就是其中一种。避讳是汉字和文化关系的体现之一,中国避讳学历史也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汉字 避讳 文化  一、避讳与避讳学  陈垣a在《史讳举例》中给避讳和避讳学下了定义:“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挖掘萨特的代表作之一《恶心》中的存在主義哲学思想,围绕其核心概念“恶心”分析它出现与中止的原因。恶心是作为自为的意识与自在的存在物相接触的产物,由于“我思”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可能会产生恶心,但是事实上产生这种感受的只是清醒的少数人,因为大多数人都在通过自欺逃避恶心。再扩展一步说,自欺并不仅仅发生在个体中,我们总是与他人发生联系。当个体之间发生联系,在第三者的目光下安于作为共在的“
期刊
摘要:古代希腊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就是平等,平等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焦点问题。柯亨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在自由主义者罗尔斯发表《正义论》后,对其做出了尖锐的批评。柯亨理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观点并为社会主义进行辩护,反映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发展。这里将以柯亨对罗尔斯平等主义观点的系统批判为切入点,以比较为方法,反观其政治哲学思想及其当代研究价值。  关键词:柯亨 罗尔斯 平等主义 政治哲学  一、引言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日益成熟并被广泛运用。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传统文学的新媒体化成为当下文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传统文学在新媒体中延伸出了多种形式,如驻站式网络文学、社交平台的个人化写作、传统文学有声版本、传统文学影视以及游戏改编,包含传统文学同人衍生作品,其中不乏成功案例。近期关注度较高、反响较好的《中国诗词大会》延伸模式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探究传统文学在广义新媒体中的延伸状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语料库中大量的语料事实,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转折副词“却”在单甸中连接状语中心语展开研究。“却”在原有的语法结构关系的语义基础上,增添了转折的逻辑语义,并突出了对比凸显和主观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却 单句 状语 中心语  转折副词“却”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学界较多的关注,但对“却”在单句中的使用只在复句研究中偶有提及,对其在单句中连接状语中心语的专门研究更是甚少。本文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