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sgx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rfo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11眼开角型青光眼行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术后对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房角、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并作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结果:经2~15个月,平均(10.36±9.20)个月的随访,9眼视力无变化,2眼有波动(原有视网膜出血复发,经治疗后恢复)术前平均眼压(28.55±12.09)mmHg(1mmHg=0.133kPa),术后(13±5.68)mmHg,平均降低15.55mmHg,降低率为54.47%,手术前后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11眼眼压均<21mmHg,其中2眼局部点用一种抗青光眼药物,占18.18%,未用药9眼,占81.82%.术中小梁网-狄氏膜窗微穿孔3眼(未作处理),前房少量出血1眼,2天后吸收,前房轻度变浅3眼,分别于术后2~5天恢复.术后房水轻度闪辉3眼,均2~5天内消失.滤过泡:I型(微囊型)2眼,Ⅱ型(弥漫型)7眼,Ⅳ型(包囊型)2眼.房角可见相应手术区房角-长方形变薄半透明区域,并隐约可见巩膜瓣下的液腔,微穿孔的3眼,微穿孔区不明显,无虹膜前粘连.术后2周后行UBM检查,可见手术区域房角开放,所剩小梁厚0.075mm~0.092mm(平均0.083mm),小梁光带连续,巩膜隧道通畅,减压室明显,滤过泡明显,多呈蜂房状,未见睫状体脱离等.结论: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具有降眼压效果肯定、眼内反应轻、视力波动小、并发症少、术后护理简单、不需散瞳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新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肝胆管结石手术治疗的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随访16年间因肝胆管结石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418例,其中胆镜联合肝切除36例并与同期其他术式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450例中获随访418例(92.9%),手术至随访时间6个月至16年5个月(平均6年8个月),术中未用胆镜取石与使用胆镜取石组的残石率、胆管炎复发率、结石复发率、再手术率分别为37.6%和8.6%(X2=41.4,P<0.01)、16.9
目的: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在挫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UBM检查18例经前房角镜检查为睫状体脱离的患者及7例眼挫伤后可疑睫状体脱离的患者,对睫状体脱离的形态进行分析.结果:经UBM检查25例中,20例明确探查出睫状体巩膜的离断口,且前房与睫状体上腔之间直接沟通,5例探查出睫状体完全与巩膜突脱离,未见前房与睫状体上腔之间直接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神经再生引导材料--可生物降解并吸收的海藻酸盐对兔坐骨神经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切除兔一侧坐骨神经的一部分,形成一35mm缺损,用两片海藻酸盐制成的海棉状材料,不经缝合地植入缺损并桥接两侧断端,术后行电生理、解剖学、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6周起右下肢体出现电生理上的恢复,术后16周解剖学检查见原缺损处再生组织连接两断端,组织学检查证实再生组织内有大量有髓及无髓的轴突组织,未发现有海藻酸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rAd-gfp-bcl-XL治疗视网膜变性(retinal degeneration, RD)鼠的疗效。方法40只RD鼠随机分成A、B组,每组20只,右眼为治疗眼,左眼为对照眼。A、B组治疗眼分别于RD鼠生后10d及22d视网膜下腔注射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和抗凋亡基因bcl-XL的重组腺病毒颗粒;术后15、30d摘除治疗眼和对照眼行冰冻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石蜡切片、HE染色
目的用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的方法对1号染色体狼疮易感区域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并由此定位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候选基因.方法用9对高密度的微卫星标记对1q23-24易感区域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用延伸型传递不平衡试验(ETDT)、Gene Hunter和家系为基础的相关分析(FBAT)软件分析连锁不平衡的结果;用TaqMan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