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自己所感兴的事物总是使自己不知不觉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成功的前导,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当我们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实事;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这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导致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习兴趣;激发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想让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兴趣应多投入真感情,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用真情对学生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上老师的数学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要充满激情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老师深切的关爱中受到激励,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期待。同时,更要把爱洒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用公平与信任的目光期待着他们,启发学生们多思考,引导他们做好每一道题,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培养热爱老师,热爱数学的情感。
2 明确学习数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理解数学概念,进行推理论证,解答应用问题,都要广泛应用逻辑的统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的理由律等基本规律,并利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类比等重要思维方法,它能养成人们从事确定的,不矛盾的,有序的,有依据的思维习惯。所以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使人变聪明的特效药”。从而给学生树立“学数学能使人更聪明”的观念,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更新教法,激发兴趣
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同时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单从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倾向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是多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让他们有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学生的感知。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出示长方体模型,并将圆柱体沿底面半径平均割成8等分,并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观察割拼的过程。再次将其平均分成16等分,再拼近似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的直观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同时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做了两个活动的小人物男女各一个,贴在黑板上,首先示出准备题:小华和小丽同时从甲地到乙地,小华每小时走5千米,小丽每小时走4千米,3小时后两人各走多少千米?让学生移动小人物表示1小时,2小时、3小时各走的路程。然后提问:两人除了从甲地到乙地这种走法,还可以怎么走?有些学生说对着走。于是老师又问:如果两人相对走会不会越走越近?会不会出现相遇的情况?通过提问引出新课。于是教师把准备题改为:两个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再从两人相向而行的方面去思考,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走的路程及相遇过程。进而启发学生:两人相遇后还可以怎样走?继续走下去,两人距离越来越怎样?在越来越远的情况下,用小人物演示,于是再把准备题改为两人同时从同地出发相背而行,小华每小时行5千米,小丽每小时行4千米,3小时后他们相距多少千米?通过运用同一教具演示使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多运用直观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并能灵活运用。
4 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好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情感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成功是导致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且事实上,往往是学习兴趣的萌发,并在兴趣的推动下,取得更进一步的学习成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良性循环。反之学习上的不断失败,会抑制学生最初的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学习成功,导致学习兴趣的更缺乏,从而形成“失败——缺乏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应贯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能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已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结论。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
总之,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要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需要较好的智力,还需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以及顽强的毅力,自信心等性格特征。小学生贪玩好动,记忆力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胜,遇事总要问个为什么?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积极主动并获得心理感应。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得当,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贵州省晴隆县第一小学 贵州省晴隆县 561400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习兴趣;激发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想让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兴趣应多投入真感情,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用真情对学生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上老师的数学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要充满激情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老师深切的关爱中受到激励,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期待。同时,更要把爱洒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用公平与信任的目光期待着他们,启发学生们多思考,引导他们做好每一道题,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培养热爱老师,热爱数学的情感。
2 明确学习数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理解数学概念,进行推理论证,解答应用问题,都要广泛应用逻辑的统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的理由律等基本规律,并利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类比等重要思维方法,它能养成人们从事确定的,不矛盾的,有序的,有依据的思维习惯。所以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使人变聪明的特效药”。从而给学生树立“学数学能使人更聪明”的观念,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更新教法,激发兴趣
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同时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单从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倾向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是多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让他们有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学生的感知。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出示长方体模型,并将圆柱体沿底面半径平均割成8等分,并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观察割拼的过程。再次将其平均分成16等分,再拼近似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的直观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同时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做了两个活动的小人物男女各一个,贴在黑板上,首先示出准备题:小华和小丽同时从甲地到乙地,小华每小时走5千米,小丽每小时走4千米,3小时后两人各走多少千米?让学生移动小人物表示1小时,2小时、3小时各走的路程。然后提问:两人除了从甲地到乙地这种走法,还可以怎么走?有些学生说对着走。于是老师又问:如果两人相对走会不会越走越近?会不会出现相遇的情况?通过提问引出新课。于是教师把准备题改为:两个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再从两人相向而行的方面去思考,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走的路程及相遇过程。进而启发学生:两人相遇后还可以怎样走?继续走下去,两人距离越来越怎样?在越来越远的情况下,用小人物演示,于是再把准备题改为两人同时从同地出发相背而行,小华每小时行5千米,小丽每小时行4千米,3小时后他们相距多少千米?通过运用同一教具演示使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多运用直观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并能灵活运用。
4 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好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情感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成功是导致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且事实上,往往是学习兴趣的萌发,并在兴趣的推动下,取得更进一步的学习成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良性循环。反之学习上的不断失败,会抑制学生最初的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学习成功,导致学习兴趣的更缺乏,从而形成“失败——缺乏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应贯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能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已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结论。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
总之,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要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需要较好的智力,还需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以及顽强的毅力,自信心等性格特征。小学生贪玩好动,记忆力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胜,遇事总要问个为什么?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积极主动并获得心理感应。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得当,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贵州省晴隆县第一小学 贵州省晴隆县 5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