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底”的阅读教学结构尝试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405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评价建议:“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笔者在阅读教学研究实践中,发现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三维的立体框架结构:从以“词句理解”为具体抓手的单个知识点人手,横向辐射至“文意把握”等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后纵深向底挖掘词句下面蕴含的“情感主旨”。当然,选为“点”的词句应有内在的牵引力,才有利于横向带动对文本整体的理解品读,才有利于形成学生对文本纵向的深层次的感悟。如图:
  点→面
  ↓
  底
  (立体的阅读教学结构)
  这样由“点”牵“面”而后掘“底”的一个阅读教学结构,已显示出它轻负担、高效率的教学优势。笔者曾以这一课堂结构进行《社戏》的写景教学,收到了极好的阅读效果。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轻松地学习了《社戏》极富江南特色的景物描写,而且获得了丰富有趣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创造性理解。
  《社戏》是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故事中的景物描写是这篇小说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少年朋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对此笔者安排一课时进行写景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景物描写的能力,理解它所起到的抒情作用。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选点探究,突破惯式
  我们可以从课文中选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写景语句作为学习景物描写的切入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习惯上往往对这写景句作如此解读:“从嗅觉的角度看,‘水草清香’描写了清香之美,然后从视觉的角度看,‘月色朦胧’描写了月色之美;这两者之间运用分号表示描写的两个角度。”可是笔者在反复阅读揣摩中觉得仅仅这样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这个角度解读的江南水乡的美丽,还是停留在浅层表面,并且简单机械而缺少灵气。
  阅读教学需研读语言文字来深入挖掘文本的本质内涵,关键处的语言文字是披文得意、人情悟理的凭借。笔者以为,语句中的“水气”一词值得把玩。作者在这两个分句中,都运用了“水气”这个词。可见,不管是“清香”还是“月色”,如果离开了“水气”的浸润,那么这些景色物象都不能有力地表现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所以课堂上解读这个写景句,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所嗅到的、所看到的都离不开水,一切都弥漫在水气中。这才是我们江南水乡与众不同的美。
  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应该正是江南的暮春初夏季节。如果这时,教室窗外初夏的细雨正若有似无地细细洒落,湿了地,润了物,小镇笼上了轻纱,婉约地静默在水气中;远方,山如浅黛,淡墨留痕……那么,课堂着实占尽天时之利!可以打开窗子,让学生欣赏着窗外景物朦胧在水气中的江南美景,感受空气中有水气扑面吹来的湿意,进而品味鲁迅先生精妙的写景之语。
  
  (二)由点带面,自主学习
  一个写景句的学习,仅仅是文本点状的学习,还应该抓住一个契机、安排一个过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他的写景句,由此全面带动文本整体的景物描写的学习。《社戏》一文,除了上述“夹杂在水气”中的“清香”、“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之外,还有“氤氲在水气中的戏台”等景物也别有一番味道。
  课文第14节“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色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第22节“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这前后呼应的两小节,去时一如来时,景色绮丽,情致悠然,撩人心弦。“模糊”、“仙境”、“漂渺”、“仙山楼阁”、“红霞罩着”等关键词语无不充分体现了水气氤氲的江南水乡特色,戏台映衬着月色和灯火光,在水气弥漫的朦胧中是那样的迷人眼帘。
  “言语形式总是映现着言语主体的感知、认识、态度、情感,‘怎么说’的实质其实就是怎么看、怎么想。”(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所以,“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戏台“漂渺”如仙境等言语无不表述着水气氤氲是江南水乡景物的“魂”之所在!缺少了“水气”,无论怎么强调修辞运用,江南水乡的景还是失去了灵气,而不再水灵的江南无疑是干瘪无味的。
  
  (三)从面掘底,纵深理解
  了解了全文景物的特点,也还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景物烘托人物心情等方面的抒情作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的能力,培养他们由此产生自己情感体验的阅读能力,从而获得“对自然和人生有益的启示”,把新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
  《社戏》中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广阔农村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这些内容无不表现出作者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因而,文本中的写景句子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怀。比如,作者写戏台的美好,是为了表达“我”愉晚的心理,只有仙境一般的意象才与心中热烈的情思相匹配。每一句写景莫不是如此。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由点到面、由面及里地赏析了《社戏》中江南景物的描写,其间既有对词句的创造性理解,又有对文本情感的丰富体验,纵横有次序,表里有深度。
  由“点”牵“面”而后掘“底”的阅读教学结构,笔者将在阅读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完善,期望它真正成为有效阅读教学的途径之一。
其他文献
对于一切公共事件,公众有权知道真相。目击者的描述是调查机构还原真相的一种途径,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有时还可能是唯一途径。受眾根据这些叙述,“了解”来龙去脉,并引出真假、是非、善恶等判断。  我们常说的“罗生门”现象,揭示了人类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观察角度不同,利益关切有异,知识准备不同,责任心有强有弱,都可能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它可以被视为一种人性上的弱点,导致人类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在还原真相的过
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习主席指出,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新时代,人民军队要永远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践行“两个课题”,不断谱写新时代强国强军的新篇章。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动力源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探寻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动力
摘 要: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学习.要提高读书的成效,需经历“读书——实践——反思——创新”等过程.列举了一个在读书中成长的教学案例,在读书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将“读书——实践——反思——创新”应用于教学中,以优化教学质量,提高读书成效.  关键词: 读书;实践;反思;创新;案例  教師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学习.笔者认为,要真正通过读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读
谷雨时节,南海之滨,博鳌小镇。  世纪疫情背景下的首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的演讲振聋发聩。  近20分钟,近3000字。凝神聆听,三个问题萦绕脑海——  为什么在“亚洲”论坛讲“人类”?  为什么在博鳌讲“一带一路”?  为什么在国际场合谈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第一个问题,为何在以“亚洲”命名的论坛讲“人类”?  今年是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周年。演讲中,习主席回顾论坛20年历程,循着
张鸣在历史研究上最显著的个人特色是去脸谱化,有时我嫌他去过度了,历史文字读起来有了茶博士说书的感觉。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庖丁解牛者张鸣依然沿袭自己一向的风格,解构了这场伟大革命。一个世纪来被符号化的辛亥革命,在张鸣的视野中不过是中国发生过一场左右不定的摇晃。  革命事件,有什么神圣的?革命领袖,有什么不同凡人的?没有,统统没有,光环消失,金粉落尽。这种治史态度和言说形式,我觉得在当下中
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已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和认可。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切入点应从不可替代性出发,而不是盲目使用,要使用传统媒体之“不能”,以求达到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能效比”。  ● 还原生活场景  为了让数学回归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从19岁进入“哈军工”开始,到荣获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泽山以一个甲子的坚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为我国火炸药整体实力的提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市桦皮厂镇。1954年,19岁的王泽山高中毕业。中学历史课本上,近代史上的中国饱受列强欺辱。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强大的国防,一个国家就很难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带着强国强军的理想,王泽山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大多数考
在《背影》里,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父亲的肖像,也没有描述他的面部表情,而是别开生面地写了他的背影。但我们却感到这一形象十分丰满动人,这是什么缘故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主要在于作者能够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攫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作者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透过对背影的描写,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这一形象丰满生动。请看,描写背影时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父亲“戴着黑布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拟好标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写作中一定要运用艺术手法,精心拟定标题,让文章通过标题靓丽起来。如果我们能为作文拟上一个生动靓丽、引人入胜的标题,就好比给人嵌上了一双迷人的眼睛,从而深深地吸引读者,进而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一、好标题有哪些特点    好的标题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能暗示文章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标题要准确、贴切,即标题
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要能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因此这就成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一个难点,虽然教师花了许多功夫,但是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文言素养不好的学生对它往往望而生畏。这就造成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对此,我对许多文言虚词解题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发现它们当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虚论虚,即在解题过程中直接针对虚词进行解读,说明其用法。比如比较“吾尝终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