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 品译 润泽 成长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xxcc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文言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要求”部分,明确指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所谓“回到原点”,方能“问道方圆”,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明确课标要求的同时,也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课前,学习的起点在哪里?课中,思维的轨迹又怎样?课后,巩固内化的方式是什么?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立足于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客观呈现课堂问题等的基础上,描述现象,剖析原因,呈现了自己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言文;品译;润泽;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归纳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由造就人才而类推到治国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先秦诸子散文,这些文章均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均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根据《课标》要求,具体到这一篇文章,“掌握并积累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把握特殊句式的特征,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理清论证思路,理解文意”“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的修辞效果”“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等,显然是以此文为内容的课堂教学应达成的目标,也是课标要求在具体篇章中的具象化解读与分解落实。简而言之,这是一篇文言经典,教学就是要言文并重,以促提升;品译涵泳,以获成长。
  当然,这是从文章在教材中的地位与《课标》要求出发而进行的宏观层面的思考。然而,教学是教与学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最终受益者,也自然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加工,形成自我独特认识的基础上,要从与教材对话、与编者对话、与自己对话的层面,实现与学生真实对话基础上的生命成长,还离不开对学情的了解与把握。
  关于学情,首先值得探究的是,在文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身上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思维过程?
  它应该是唤醒原有积累的过程。以前识记、理解,并纳入到知识体系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以及曾经影响了学生心灵与精神的思想与观点,往往沉睡在记忆里,久而久之,也许就会日渐模糊,甚至遗忘。而今,在面对新的文字材料时,因为解决问题的需要,因为积极的思维介入,它们得以清晰再现。于是,根据语境、情理进行爬梳剔抉,选择整理,再一次成功迁移与实际运用,并在这样的运用中,逐渐形成稳固的文言阅读能力。
  它还应该是原有积累丰富与延伸的过程。陌生文字材料的刺激,会有新知识频繁涌现,新的思想不断形成,这些毫无疑问都会成为阅读中学生一时难以逾越的障碍,并会促使原有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情形下部分或整体地暂时性解构。它最终可能会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跨越:一是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与自我经验融合而自然领悟;二是借助同伴的引领,在其启发下,得以突破;三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在倾听中有所收获。
  当然,这只是三种主要途径而已,不排除还有其他很多种可能。比如囿于个人领悟能力的高低、知识经验丰富与贫乏、阅读背景宏阔与逼仄等因素,也会有千差万别,甚至会有不能达成目标,以一知半解、茫然无解的状态存在的可能。
  但无论如何,或及时迅速,或滞后迟缓,或在课上,或在课下,或在当下此刻,或在将来某时,新学习的词句知识,体悟到的情感,都会经过个体的内化吸收,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地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最终形成独特而庞杂的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原有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得以重新建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因此会不断增强。
  接着,这个思维过程的源头在哪里?或者说学生的学习起点又在哪里呢?
  初三学生,经过两年多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实词;对常见虚词,如“之”“也”“者”等的用法和意义也有了初步了解;对特殊文言句式,如“舜发于畎亩之中”这样的状语后置句等,在诵读了大量经典篇章、形成了初步文言语感的基础上,参照现代汉语的句法特征,也应有较为理性的审视和把握。因此,完成《课标》所提出的“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目标,基本没有问题。
  但是,《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属对话体论辩文。一方面,由于年代久远而客观存在的时空距离,以及文言简洁典雅的语言特点,部分语句如“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等,对于今天的初中生而言,仍然显得比较晦涩;另一方面,所谓“文以载道”者,这篇文章不仅是孟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更蕴含着特定时代背景所留下的深深烙印。因此,囿于年龄、阅历、阅读背景等因素,作者的观点以及阐述观点的思路,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同时,就执教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说,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课堂生成的美好更值得期待。但稍有不慎,却也容易影响课堂的整体走向,造成不必要的旁逸斜出。同時,一小部分同学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可能会给课堂相机引导创造契机,有望将课堂学习引向更深远的境界。但是由于积淀较差、遗忘普遍存在的限制,却也往往思考相对肤浅,容易掩盖真实的课堂情形,从而陷入字词理解层面的泥淖,造成真正问题被隐藏的现象,给课堂留下诸多遗憾。所以在很多不可预测的情况下,如何相机引导,真正打开学生思维,让思考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生,让表达显得灵活、开放、愉悦且具有建设性,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因此,基于对教材、学情以及对文言教学理解与分析,我拟定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以及教法、学法等,完成了本课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本课“学的活动”做精心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通过“译读”,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拟用时25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通过“品读”,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体会孟子雄辩的文风,以及语言的特点,拟用时15分钟左右。
  译读中,小组讨论解决存疑或分歧,拟用时5分钟;通过四位同学的作业展示,期待再次发现被掩盖的问题,并通过进一步的明确,突破关键词句的翻译,巩固文言词句的积累,拟用时10—15分钟;对照白文,在老师带领下全班一起译读、同桌互相译读,拟用时5分钟。
  品读中,展示问题,拟用时1—2分钟;学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等,独立思考,拟用时5分钟;大声表达,全班分享,拟用时10分钟左右。
  基于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对学情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文言教学的深入理解,课堂成功处主要在以下三点:
  1.通过充分而明确的预习作业,课堂学习的再出发有了坚实的基础,小组的合作与探究,师生的分享与交流建立在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基本达成了期待学生“带着问题而来,满载收获而去”的愿景。课堂时间利用充分,问题发现迅速而精准。
  2.引领学生在互动交往中内化所学知识,在交流中彼此激发灵感,开阔思维,升华能力,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具體而言,学生自主翻译,学生成为老师来讲解;同学质疑,师生一起解决存疑点;在辩驳、思考中对分歧点达成基本共识。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思想,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阅读——思考——表达”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课堂的价值追求。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积极探讨问题、表达自我独立见解与看法,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永远是遗憾的艺术!
  所以,尽管对教材的研读已经比较深入,对《课标》要求及文言教学的理解也较为深切,对所执教班级的学情也有比较深入的把握,但是本节课仍然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如阅读所引发的思考,因为小部分学生主动性差而稍显肤浅;课堂真正成为“学堂”后,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回应仍显仓促等。
  也正因为这样的体验,让我对教师的专业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终身学习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教学相长”的含义,没有哪一刻比此时来得更为迫切与深刻。因为丰富的经验固然是财富,但往往也会成为前行的沉重负担,它会让我在习惯性的思维中失去自己。
  也正因为如此,相对于收获而言,我更看重真正恪守“课堂是学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努力践履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以及课堂呈现的不足与缺憾。因为,正是这样的理念,为我描画了美好的教学发展愿景,更是这些遗憾为我提供了自省的契机,促成我更加坚定的内修行动,让我在教学改革的路上走得更远!于我而言,语文教学,永远在求索的路上……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新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加强语文阅读,重视积累,强化写作训练,提升思维水平。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通过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教学并以此为基点深入贯彻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目标,创新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新理念;小学语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合适妙用各种音乐元素,能为语文教学的高效性带来举足轻重的作用。把音乐带进语文课堂,让语言美和音乐美融合,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创设情境,活跃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关键词】语文课堂;音乐 ;情感体验;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反复思考、研究、实践,一节好的语
【摘要】审视现在孩子的读书情况,大多是看一遍就完事,根本没有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要做到“读书留痕”,就是要边读书边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事实证明,只有充分意识到“写”的重要性,并与“听、说、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读书;动笔;培养;摘录;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诵读经典古诗,是中职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一。本文结合学院开展的第二课堂诵读活动,在反复练习和示范引领中,探索适合提高中职学生诵读兴趣和诵读水平的诵读方法。  【关键词】“歌诀乐读法”;诵读;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曾多次谈到“
【摘要】由于现在学生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衣食无忧,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中被娇生惯养,对孩子所求无限度满足,生活中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上进心、责任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消减。为此,如何既能在平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进心、责任感,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又能在期末评三好时讓家长和学生都心悦诚服,成为各班主任老师棘手的事情。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呢?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本人摸索出了积
【摘要】小学的语文人教版教材中,“词语盘点”是每个单元的要掌握的词语汇总,其中包括了“读读记记”和“读读写写”两栏,前者的要求是能够认识,后者则是要求能够读写的词语。“词语盘点”的设计出发点在于让学生对单元的词汇进行回顾,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积累词汇。本文就词语盘点教法进行了探析,以我上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单位为例,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一共有七个教学环节,希望能够提高词语盘点的教学质量,让
【摘要】口语交际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得到锻炼。借图片、借生活、借朗读、借换位,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只要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就可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使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深度。  【关键词】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想象;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口语交际的能力,不仅可以在口语交际教学课堂中得到培养,在阅读教学中也
【摘要】学习查字典是一、二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语文基本功。查字典教学课时少,而平时的使用机会多,因此,注重课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高效利用好《字典》来求知解惑,为今后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文字,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查字典;课堂教学;语言;文字;解难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使学生能有效地说、说有用的、积极  地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课内素材,创设具体情境,传授表达方法。教师要不断教育引导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学会有效表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口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是天生的,都是
【摘要】亲子阅读是一种亲子之间互动交流并可以有效促进情感的阅读方式,通过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既可以增加亲子间的感情,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家长对亲子阅读的指导仍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基于此,本文以银川市西夏区回民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作统计整理,分析家长在亲子阅读指导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以期对提高亲子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具有一定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