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著复习的策略浅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t5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名著列入高考考查范围后,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呢?一是教师要通读名著,整体规划复习内容;二是采用“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融会贯通”三级跳的方式进行复习;三是要去粗取精,以简驭繁,将复习内容序列化、专题化,简化头绪,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四是要研究高考命题、研究复习方法、研究名著内容。
  【关键词】名著复习 整体意识 专题复习
  
   自2007年开始,江苏省将名著列入高考考查内容,“圈定”的范围包括十部名著,其中有6部中外小说,1部诗歌集,1部小说集,2部戏剧,可谓面广量大,尤其到了后期复习阶段,真是千头万绪。我们到底该怎样跨过这道复习的“坎”?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以江苏省高考名著考查内容为例,我们把名著复习概括为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之。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要想上好名著复习课,首先教者要好好“复习”,要通读必考名著,给自己灌满“一江水”。只有自己熟读名著,我们才能占领思维的制高点居高望远,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这一点既是一项基本要求,又是一项至高要求;既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长期要求,又是迎接高考指导复习的应景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读一些名著,教师不能做井底之蛙,以教者低窄的视界去引导学生复习,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教者要有整体规划意识。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掌握名著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等,这样的要求是递进的、渐进的。这就要求教者对名著复习的重点、顺序、深度和广度等等早作打算,统筹安排,做到“成竹在胸”。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整体规划不是搞“跨越式”,而是脚踏实地。可采用“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融会贯通”三级跳的方式进行。
  “入乎其中”阶段,关键是感知细节,重在“读”。学至高三,学生基本看完必考名著。但大多数学生在高一、高二的阅读体验呈无序化和模糊化状态。为此,很有必要带领学生在名著的文本中游览,巩固记忆,连缀情节。在这一阶段中,可采用如下的方法组织学生重读原著。1.“圈”读法。投影本节课阅读范围,圈定阅读章节和重点,这样有的放矢地阅读,以强化体验和感知。2.跳读法。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或情节系统化、专题化的需要,可指导学生根据专题进行跳读。设计出如下的专题:“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主要情节”、“葛朗台太太和葛朗台的临终表现”、“三次端午节的情况”、“葛朗台和夏尔的不同‘致富之路’”等等。如此“跳读”,既用时经济又重点突出。3.细读法。可指导学生“于经典处细读”,并引导学生进行旁批旁注,强化他们关注细节的意识和增强学生自主解读和研究能力。4.“演”读法。这种读法主要用在复习诗集和戏剧中,用朗诵的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在体验中感知。
  “出乎其外”阶段,关键是宏观把握,重在“串”。“串”就是编织情节链,即让学生形成对名著的中观和宏观把握。可按照“教师示例——小组合作——师生讨论”的步骤,循序渐进。如投影示例《三国演义》的文脉:主角登场(1—5)、官渡之战(15—23)、赤壁之战(24—50)、扩张地盘(51—74)、夷陵之战(75—85)、南征北战(86—104)、最后结局(105—120)。采用以上的步骤,师生共同梳列《红楼梦》、《边城》、《欧也妮葛朗台》、《家》、《哈姆雷特》、《雷雨》等名著的文脉肌理。
  “融会贯通”阶段,关键是体验特色,重在“悟”。这里“悟”过程是指“术语——回看——论证”,主要是体验名著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因此,在这一阶段,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文本语言、文章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教者必须做好三件事:第一,了解和掌握每部名著的显著特色和人物性格的关键词,做到有的放矢,如《老人与海》叙事中的“冰山”原理、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是我们复习中不可忽视的重点。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识记。如对艺术特色的识记和理解,采用归纳法、比照法、表格法、分类法等,将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有效勾连,按“部”整合。第三,带领学生进行理解和体验。教者不能误导学生为了考试而机械记忆,应让学生在名著中“行走”,带领学生带着术语去阅读、验证,让记忆和理解互为促进。
  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我省考查的10部名著,覆盖古今中外。面对千头万绪的名著复习,我们要去粗取精,以简驭繁,将复习内容序列化、专题化,简化头绪,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为此,教者要有专题意识和经典意识,要抓住主干,构建体系,推进名著复习向纵深发展。
  专题的设计可根据名著具体内容进行设计,如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我们可设计“三国人物篇”、“三国战争篇”、“三国谋略篇”;如对《红楼梦》,我们可以设计“十二金钗谱”、“人物关系简谱”、“红楼丫鬟一览表”等;如对小说集《呐喊》,我们可以设计“艺术特色一览表”、“主要人物一览表”、“小说主题一览表”等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切入名著,整合名著的零碎内容,努力构建复习的网络和体系,使名著的内容变得立体化、有序化和规则化,最终实现对名著内容的“条块”记忆和深入理解。
  经典意识就是要求教者要放出眼光,去粗取精,抓住名著的经典情节,也就是大家基本都熟悉但不是很清晰的部分。只有抓住了经典部分,复习的针对性才可提高,高效才得以保证。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寻常物”华丽转身变为“绝妙词”,其关键在于诗人的体悟和研究。同样地,要想从繁复的名著中抽身出来具有高瞻远瞩的意识进而引导学生触摸名著的高端精神,也需要教者钻研的意识。笔者认为,这里的研究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要研究高考命题。这其中,我们可以研究高考的考查重点及其变化,研究名著简答题可能会出现的题型以及解题模型,研究名著命题的走向,研究命题中的“变”与“不变”,研究考查的深度和广度、难度和密度……
  二要研究复习方法。名著复习是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对“二次作品”的简单记忆。教者需要从名著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不同角度,想方设法,全面复习,系统复习,有效复习。在复习指导中,可综合运用归纳法、图表法、专题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方法,努力构建学生的名著复习框架和体系。
  三要研究名著内容。对名著基本内容的理解,教者要克服试题“依赖症”,不能仅靠旧题推进复习,我们自己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角度对名著进行思考和研究,在参照他人的研究成果上,自己创造性地拟设题目,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例如,在微观题的拟设上,注意考查内容不能偏不能怪,以防误导学生偏离复习重点。例如,我省苏北某市模考考查了“子午谷奇谋”的相关内容。学生几乎是全军覆没,原因是题目所涉内容较偏。特别重视中观题的拟设,这类题依托名著基本内容,考试广度不大、难度适中、区分度明显,例如江苏卷2008年的“冷子兴说演荣国府”那道题就是很好的例子。笔者也曾拟设了部分中观题目:如“请简要比较奥菲利亚与鸣凤性格的异同”、“《边城》中三写端午节对情节发展的作用”、“葛朗台及其太太的临终遗言分别是什么,据此分析二人性格”、“请说出葛朗台和夏尔的‘不同致富之道’”、“隆中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题目难度不大,但对名著的基本内容依赖性强,便于纠正学生光靠死记硬背概念条文不读原著而想夺高分的不良念头。对于宏观题的研究,我们要有前瞻意识。虽说此类高考题尚未真正到来,但已经初见端倪,如2008年我省就对《雷雨》主要矛盾进行了考查。平时,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谈谈《老人与海》中“冰山原理”的体现与运用、曼诺林出现对桑提亚哥的人物描写的作用、《三国演义》中对人物描写的不足之处等。甚至我们还可以拟设部分探究题,如“请思考巴尔扎克将格朗桑和克罗旭的身份设计成银行家和法院的庭长的理由”、“为什么说‘狂人’不‘狂’”,以此激活学习兴趣和提高探究能力。
  总之,我们在名著复习的指导中,既要仰望星空具有整体意识,也要脚踏实地具有渐进意识;既要仰望星空具有前瞻意识,又要脚踏实地具有研究意识;既要仰望星空抬头远望考查的方向,又要脚踏实地埋头复习原著的基本内容。只有这般“仰望”与“埋首”,我们才能稳妥地跨过名著复习的这道“坎”。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今天,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有高水准的教学语言艺术造诣,还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并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语言 语言艺术    我读《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很欣赏作者对于语文课堂语言艺术技巧的几点总结:言之有物,论之有实;言之有序,条理清楚;言之有启,循
【摘 要】“代为之思”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以虚写实的手法,本文以几篇诗词作品为例,详细论述了这种手法的使用特点及其作用,以期对学生分析鉴赏此类作品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古典诗词 写作手法 以虚写实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第3小题为: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摘 要】《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纠葛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基本事实是,三十年后,周朴园不顾鲁侍萍的“藕断丝连”,断然抛弃,曾经的偶像早成陌路。周鲁二人的“情变”表现了人性的复杂,这样的艺术构思完成了对典型人物的立体塑造。  【关键词】《雷雨》 感情纠葛 人性  曹禺的戏剧《雷雨》中,周朴园跟鲁侍萍的感情纠葛是极其重要的一条线。三十年前的始乱终弃造成了鲁侍萍一生的痛苦,她坚决反对鲁贵把女儿带
【摘 要】磨课是许多中学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形式,通过磨课,可以探讨文本,研讨学情,调整教案,完善教法。本文详细记录了一次教研组磨课的过程,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关键词】教研 课堂教学 磨课    本学期,学校分配了二位刚大学毕业的老师,于是,我们教研组便经常性地开展新老教师磨课。所谓新老教师磨课,是指新老教师共同备课,探讨文本,研讨学情,磨合教案、课件,再相互听课、评课、反思
很多理科老师在讲解某例题后,常常再用一些同类的题目来巩固,以便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语文也是可以归类学习的,下面就《荷塘月色》的教学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文章体裁的归类  《荷塘月色》作为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编录在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散文体裁在课本中的比例不在少数,且散文体裁的阅读理解在各级各类语文试卷上纷纷登场。这足以证明以此文为典型教学生学会有关散文的方法尤为重要。  结合《课标》及文
【摘要】诗歌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如何进行,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而寻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诗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诗歌教学 新课程 体验感悟 心灵对话    新课标中“阅读与鉴赏”第一条就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画面是那样的鲜活灵动,色彩是那样的青翠欲滴,如同一块硕大的果冻,从天而降,扑面而来,不由分说地将你囫囵儿包裹,刹那间,你觉得赏心悦目,你感到心旷神怡,于是乎你沉浸其中,你不能自拔,你见识了弱小生命的尊严,你忘记了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因为这里处处是生命的舞台:勤劳热情的蚂蚁,队列严整的毛虫,无奈行贿的蚜虫,水中涅槃的孑孓,一滴巨大的水滴落下,打在枝头,枝头振动,将甲虫高高地弹起,又稳稳地接住,如此熟练
读,是语文的第一学法,读,能帮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和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感悟人物内心的情感,把握文章深刻的寓意,达到“文若己出”的最高境界。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
【摘要】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第5段写景方法的分析,存在着“反衬”、“衬托”等等说法。由细读文本可知,这段文字的写景方法应是“间接描写”,而不是“反衬”或“衬托”。  【关键词】《荷塘月色》写景方法衬托反衬正面描写间接描写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名家名篇,历来被选入高中教材,堪称范文。教师乐教,因为它虽是白话文,却有讲头;学生喜读,因为它不仅能增加知识,而且是一种享受。评论家、文章
【摘 要】面对诗歌教学,教者常常束手无策,本文作者经过十多年教学实践,认真反思,发掘出了教材教法、学生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在这一过程的作用,希望对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教学 教材教法 学习态度 文言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音韵历来脍炙人口;然而能真正走入诗歌,领悟这千古诗情的又有几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进行诗歌教学时,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