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黄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纠葛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基本事实是,三十年后,周朴园不顾鲁侍萍的“藕断丝连”,断然抛弃,曾经的偶像早成陌路。周鲁二人的“情变”表现了人性的复杂,这样的艺术构思完成了对典型人物的立体塑造。
  【关键词】《雷雨》 感情纠葛 人性
  曹禺的戏剧《雷雨》中,周朴园跟鲁侍萍的感情纠葛是极其重要的一条线。三十年前的始乱终弃造成了鲁侍萍一生的痛苦,她坚决反对鲁贵把女儿带到发财人家做工,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反应。
  三十年来,周朴园在家具摆设、穿旧衬衣、记得生日、关窗户等方面充满了怀旧的情调。当他还没有认出眼前的鲁侍萍,只把她当做四凤的妈,问起“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时,他们的对话是很有抒情的诗意的: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沉思)三十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哦,好地方。
  应该说,此时的周朴园对心中的“梅侍萍”还是充满了怀念的,也是有情感的,否则,在一个“四凤的妈”这个下人面前打听往事时,就不会流露出那样的抒情诗意了。
  再看,说到“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时,周朴园是如何反应的呢?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同样的,在一个外来的下人面前,没有任何必要去假装“苦痛”和“汗涔涔地”,这应该是他的真情流露,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否认周朴园对过去的“梅侍萍”是有真情感的。再说,漫长的三十年,如果说周朴园都是虚情假意,这恐怕也难以说过去。因此,作为他心中的恋人来说,“梅侍萍”可以说是他的偶像。
  可是,为什么当这三十年来思念的“偶像”渐渐“走近”他时,他的表现却反常了呢?
  周朴园: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侍萍:嗯,就在此地。
  周朴园:哦!
  鲁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周朴园:(连忙)不,不,不用。
  ……
  鲁侍萍: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
  周朴园:嗯,以后她又嫁过两次。
  鲁侍萍:嗯,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要帮一帮她么?
  周朴园:好,你先下去吧。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第一次,鲁侍萍问周朴园“您想见一见她么?”,周连忙否定,很坚决;第二次,鲁侍萍问周朴园“老爷想要帮一帮她么?”,周朴园却“王顾左右而言它”:“好,你下去吧”,意思就是说,不帮!永远不帮!
  如此判若两人的反应,确实令人费解,历来有许多解释,如初恋难忘说——人们往往对第一个恋人很难忘记,周朴园难以忘记的是初恋的甜蜜和那时梅小姐的年轻美貌,当周朴园终于认出眼前的鲁侍萍时,鲁侍萍说了“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后,周朴园的反应很有意思:“周朴园不觉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然后“突然严厉地”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甜蜜的回忆没有了,照片上的那个“梅侍萍”消失了,周朴园的防范心理产生了,冷酷无情代替了温情脉脉。
  如婚姻失败说——周朴园自“梅侍萍”后,娶了富家小姐,后来又娶了蘩漪,但感情生活并不如意,尤其是蘩漪,就像一匹难以驾驭的烈马,跟他简直格格不入,使得他这个所谓“最有秩序”的家庭充满了阴鸷之气,因此,他就更加怀念初恋时候年青美貌的“梅侍萍”,而不是极有可能威胁到他的家庭、声望和地位的鲁侍萍。
  如完整家庭说——周朴园为了掩饰他过去的荒唐,要给妻子蘩漪,尤其是儿子周萍一个“最有秩序”“最有教养”的家庭,给他们一个“最有教养”的丈夫和“最有教养”的父亲,他就布置了怀旧的场景:旧家具、旧雨衣、旧照片等等,让人们,尤其是让周萍相信,周萍不是什么私生子,他是有名正言顺的母亲的,从而也就证明他周朴园是最够格的丈夫,是最够格的父亲。其怀念的意义就在这里,不会附加其他含义。
  如良心发现说、老年忏悔说、内心平衡说——周朴园面对鲁侍萍“怨恨”地哭哭啼啼时说“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记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又说“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联系三十年来周朴园对鲁侍萍特殊的怀念,不能不说他的这些话也是有道理的,其内心确实有一些忏悔之意。
  但是,不管哪一种说法,最终都是周朴园不认眼前的鲁侍萍,不管他是出于什么考虑都只能说明他只从自身考虑,根本没有顾及鲁侍萍的任何感情,暴露出他的极度自私和冷酷无情,因而也证明他的极度虚伪和狡诈。当鲁侍萍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想“见见我的萍儿”时,周朴园说:“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顿)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又说:“……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这些活着也必须继续“死”下去的话,再次证明鲁侍萍这个“偶像”的黄昏是早就注定的,不可能有任何的希望。
  如果说三十年前鲁侍萍由于幼稚对周朴园产生过迷恋,那么三十年后,鲁侍萍再次偶然遇到周朴园就彻底地死了心了吗?未必!   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这个对话是两人偶然相遇,鲁侍萍已知道来者是周朴园,而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时说的,周朴园的话很明确:你作为四凤的妈,是外人;你走错屋子了,那你当然该出去。可是鲁侍萍却在以“哦”确定了这样的信息之后,又问:“——老爷没有事了?”,周朴园的意思还用问吗?这无事找事的发问不是意味深长吗?而且,问话前的“——”表明鲁侍萍是有过短暂的思虑的。紧随其后,关于关窗、关于无锡往事的回忆,鲁侍萍都做得自然到位,且富有诗意(前面已述),鲁侍萍的所作所为,当然有试探的意味,但富有诗意的试探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另外的想法吗?就没有重新寻找过去“偶像”的幻想吗?
  再看前面已引的有关周朴园明确表示不愿见不愿帮鲁侍萍的对话后,周朴园说:“好,你先下去吧。”而鲁侍萍的反应是“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老爷”已经说了“你先下去吧”,当然无事了,你为何还要磨磨蹭蹭的?这又是无事找事、意味深长的发问,此时就要“涌出”的泪有真情,但更多的恐怕是试探后的失望,是“偶像”已去的绝望!自此,鲁侍萍恐怕才真正地清醒起来,才真正地坚强起来。
  其实,这样理解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情感,才更加符合生活和人性,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更加有立体感,也才更加符合曹禺要写出人性的复杂的初衷。曹禺在谈论周朴园和鲁侍萍二人相见之初鲁侍萍是否也对周朴园有点依恋之情时说:“侍萍在周家曾经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吃得好,穿得也好,又有爱情。以后是一落千丈,过了三十年的痛苦生活。这种初恋当然是不会忘怀的。为什么侍萍在周朴园下来以后不马上走呢?她是想看看,看看她三十年前那么爱的人怎么样了,看看现在的周朴园对她是什么态度。结果是想象中的多情的大少爷,一下子变为现实中面目狰狞的资本家。她完全没有想到周朴园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是她的幼稚。”(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曹禺肯定了鲁侍萍对周朴园这种“偶像”式的情感,也以“这是她的幼稚”一语点破了这种“偶像”必然走向黄昏的结局。
  我们还可以从周萍与鲁四凤的关系这一角度来思考周朴园跟鲁侍萍的感情。鲁四凤对周萍的感情真可谓一往情深,热恋中的鲁四凤绝不会相信周萍有一天会抛弃她。实际上,她正在走着当年“梅侍萍”——也就是她母亲的情爱老路:她满心以为这就是她的幸福爱情,但是这只不过是她万劫不复的人生地狱。而周萍也正是当年其父的缩影,不!比起乃父还要不堪——背着其父与蘩漪乱伦,将继母弄得“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现在又觊觎着四凤,面对这样的“花花公子”,除幼稚的四凤外,谁还敢相信他对四凤会有真心呢?鲁大海对晚上跑到他家里来的周冲说过“四凤是我的妹妹。她是个穷人的孩子,她的将来是给一个工人当老婆,洗衣服、做饭、捡煤渣。哼,念书、上学,那是小姐的梦!”,可是四凤绝不会这么想,就像当年“梅侍萍”绝不会怀疑周朴园对她的情感一样。热恋之中,双方互为对方的偶像,总认为他们的关系牢不可破,但时间总是无情,它总会试出情感的纯度。无论是三十年前还是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地位的悬殊,早就决定了他们互为“偶像”的不可能性,这样的“偶像”必然走向黄昏!只不过,周朴园树立“偶像”是别有用心的自私和虚伪,而鲁侍萍还想把对方视作“偶像”,的确就是善良和幼稚!
  作者单位:四川德阳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笔者讲授鲁迅《风筝》这篇课文,用一课时进行了主题教学,抓住“主题”这根主线,设计了四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从“善反省”、“批制度”、“重亲情”、“哀社会”这四个角度理解了文本的内涵,较好地达成了理解文章主题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主题 多角度 线  鲁迅的文章思想深邃,结构严谨,语言功底高超,而近年来对其文章又出现了一片争议声。笔者在教授他的《风筝》这篇文章时,仔细阅读文本,结合他本人的
一、命题形式的回归  高考作文的命题历经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个阶段,近年来,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成为众多省份的首选。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仍是材料作文,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更为灵活,比如: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
【摘 要】《IQ测试》是一篇叙述“我”在招聘就业时遭遇的辛酸经历,痛刺当前应试教育的一篇檄文。本文通过挖掘小说形象背后承载的社会意义,把应试教育模式给人带来的心灵戕害揭示出来,引起社会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同时,小说行文中运用的情节重章叠现、心理表现的剥衣法、多重对比,既使内容在手法运用中得到充分展示,又给人以审美享受,彰显语言张力。  【关键词】小说 《IQ测试》 应试教育 表现特色 檄文    
【摘 要】“对比教学法”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通过将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同一作者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或不同时期的同题材之作通过对比,我们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本身、诗人情感、时代特征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对于学生自主地品味鉴赏诗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答题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古诗 鉴赏 对比教学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高中语文教学
【摘 要】在几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有几处不同的表述。本文就此問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文本的表达效果,人物形象的特点等作了细致的分析,阐述了笔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情境 表达效果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呕心沥血撰写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亲友间先后借阅、传抄,留下各种版本。各种版本中,仅仅关于女一号林黛玉的眉
【摘 要】为使高考作文“符合题意”,就必须过好审题关,因为审题直接关系到立意、选材和构思的优劣,此文就对高考试题中的三大类文题(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审题从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以期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减少审题误差。  【关键词】高考作文 审题立意 审题要诀    《考试大纲》在作文考试要求的“基础等级”中,第一条就是要求作文“符合题意”。而高考作文要做到“符合题意”,就必须过好审题
中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要注重语言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将道德教育的活水引进语文课堂教学,实现教书与育人,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让中学语文课堂闪耀道德教育的璀璨光芒。  一、小处着手,挖掘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应从小处着手,注重细节。对于一些看似平淡无奇却含义丰富的语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字的深刻
【摘 要】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选用一两个例子,针对平时作文中出现的普遍性错误,进行概括性的纠正以巩固正确的认识,对作文的信心和水平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而要做好这些,必须找到一些支点。支点找准了,作文就很容易了。  【关键词】高考备考 作文复习 支点    记得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我们也要对考生说:“给自己一个支点,让你的作文更容易。”那么,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选
【摘 要】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今天,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有高水准的教学语言艺术造诣,还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并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语言 语言艺术    我读《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很欣赏作者对于语文课堂语言艺术技巧的几点总结:言之有物,论之有实;言之有序,条理清楚;言之有启,循
【摘 要】“代为之思”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以虚写实的手法,本文以几篇诗词作品为例,详细论述了这种手法的使用特点及其作用,以期对学生分析鉴赏此类作品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古典诗词 写作手法 以虚写实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第3小题为: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