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内容,虽然在小学语文基础教材中占有的比例不大,然而就培养学科基本素养而言,对于激活并培养学生在兴趣、情感、人格、个性等方面的人文素养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人所共知、不言而喻的,确是其它方面所无可替代的一大内容板块。理论和实践表明,积极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基本特点,而且对于传承历史精神、发扬民族文化、推动学生成长、学好其它学科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裨益作用和促进功能。
如何深入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思考,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坚持“以读为本”,从多读善读中获取美感
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活动形式——诵读是我国历史上语文传统教学方式之一。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诗词是中文中独特的一种文体,有比较特殊的格式和韵律,无论从语句、音律还是停顿、节奏等方面来说,都能從形式和朗读上为人传递不同一般的美感。以李清照的《如梦令》教学为例。笔者通过范读与领读,通过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男女读、小组读以及大声读、轻声读等多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小学生从抑扬顿挫、音律和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中不仅切实感悟到了它的旋律之美,而且促进了他们耳、脑、口、眼等多类器官的综合与协调能力。古诗词朗读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二、坚持“词句赏析”,从反复涵咏中获取意境
古诗词不仅语言简洁、精炼生动,而且诗画互衬、意蕴隽永,需要我们在字斟句酌与反复涵咏中深悟其意、深入其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紫烟”一词看起来比较简单,但作者为什么不用彼“升”而用此“生”呢?笔者引导学生如下:如果用“升”字,仅让我们从中看到紫烟升起的短暂现象,一会儿就可能紫消烟散;而作者用的这一个“生”字,既有“生成”之意,又有“升起”的意思,为人传递具有双重意义的一幅整体画面——其一是香炉峰的紫色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起来,其二是香炉峰上的紫色云雾缭绕一片。在赏析重点字词和语句后,学生脑海中就能自然“闪现”出精美的画面,并且获取相应的诗境。
三、坚持“科技支撑”,从情感实践中体会意境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的语言感悟和想象能力欠发达,他们对于古诗词中的意境是难以深切体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因素,帮助他们努力从阅读赏析和情感实践中体会意境。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绿”字,活力无限且意动十足。笔者通过换词(到、过、入、满)对比,让学生感到“绿”字的美妙,但他们“只知词义,不知意境”。有鉴于此,笔者进一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春风“漂绿”江南岸的这一过程“化无形为有形”,直观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春天到了,阵阵春风飘拂,江边草木如梦初醒般地披上了一身绿装。这一神奇而又诗意的变化,让小学生从情感实践中获取了难以言传的意境享受。
四、坚持“情感注入”,从指导吟诵中表达诗美
由于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尽管如此,他们却因“不懂其意、不知其美”,所以背诵起来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众所周知,在小学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与背诵是它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培养他们古诗词能力与素养的重点所在。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理解力较强且语感较好,应在多加范读与领读中读出情感,从而指导学生在朗读与吟诵中引发共鸣,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地学会内化与表达。
以上是笔者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坚持“以读为本”“词句赏析”“科技支撑”“情感注入”等几种基本环节,就能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教学深化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225600)
如何深入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思考,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坚持“以读为本”,从多读善读中获取美感
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活动形式——诵读是我国历史上语文传统教学方式之一。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诗词是中文中独特的一种文体,有比较特殊的格式和韵律,无论从语句、音律还是停顿、节奏等方面来说,都能從形式和朗读上为人传递不同一般的美感。以李清照的《如梦令》教学为例。笔者通过范读与领读,通过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男女读、小组读以及大声读、轻声读等多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小学生从抑扬顿挫、音律和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中不仅切实感悟到了它的旋律之美,而且促进了他们耳、脑、口、眼等多类器官的综合与协调能力。古诗词朗读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二、坚持“词句赏析”,从反复涵咏中获取意境
古诗词不仅语言简洁、精炼生动,而且诗画互衬、意蕴隽永,需要我们在字斟句酌与反复涵咏中深悟其意、深入其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紫烟”一词看起来比较简单,但作者为什么不用彼“升”而用此“生”呢?笔者引导学生如下:如果用“升”字,仅让我们从中看到紫烟升起的短暂现象,一会儿就可能紫消烟散;而作者用的这一个“生”字,既有“生成”之意,又有“升起”的意思,为人传递具有双重意义的一幅整体画面——其一是香炉峰的紫色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起来,其二是香炉峰上的紫色云雾缭绕一片。在赏析重点字词和语句后,学生脑海中就能自然“闪现”出精美的画面,并且获取相应的诗境。
三、坚持“科技支撑”,从情感实践中体会意境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的语言感悟和想象能力欠发达,他们对于古诗词中的意境是难以深切体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因素,帮助他们努力从阅读赏析和情感实践中体会意境。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绿”字,活力无限且意动十足。笔者通过换词(到、过、入、满)对比,让学生感到“绿”字的美妙,但他们“只知词义,不知意境”。有鉴于此,笔者进一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春风“漂绿”江南岸的这一过程“化无形为有形”,直观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春天到了,阵阵春风飘拂,江边草木如梦初醒般地披上了一身绿装。这一神奇而又诗意的变化,让小学生从情感实践中获取了难以言传的意境享受。
四、坚持“情感注入”,从指导吟诵中表达诗美
由于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尽管如此,他们却因“不懂其意、不知其美”,所以背诵起来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众所周知,在小学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与背诵是它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培养他们古诗词能力与素养的重点所在。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理解力较强且语感较好,应在多加范读与领读中读出情感,从而指导学生在朗读与吟诵中引发共鸣,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地学会内化与表达。
以上是笔者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坚持“以读为本”“词句赏析”“科技支撑”“情感注入”等几种基本环节,就能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教学深化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