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哲学意蕴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kjz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育人为本”和“知行统一”,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分别论述了“育人为本”和“知行统一”的哲学意蕴,阐明了两者的关系,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办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育人为本; 知行统一; 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1-0008-0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也就是说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也无论高等学校的职能如何扩展,育人始终是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与此密切关联的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坚持知行统一”。“育人为本”,表明了学校亘古不变的最根本的职责;“知行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重要的命题,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育人为本”、“知行统一”,这八个字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职责、目的和要求的具体表征,是人们对“办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涉及大学本质属性的重大问题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从理论形态上讲它将成为高校办学的基本理念。“育人为本”、“知行统一”,此提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并不鲜见,然而,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态势下,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前教育界存在着一定的浮躁和拜金思想以及理论与实践经常脱离、知与行往往相悖的状况下,它更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为此,分析它其中蕴涵的哲学思想,对于深刻理解它的现实意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一、“育人为本”内含的哲学思想
  
  “育人为本”鲜明、直接地揭示了作为教育载体的学校以培养人为根本。从哲学层次分析,它涉及了教育本质论、教育价值论和教育目的论。
  从教育本质论分析,中外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可谓百说陈杂,然而无外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的个体功能两大方面,体现了教育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在我国《四书》之首《大学》开篇则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尽心上》指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确指出,教育以培养统治者和卫士为目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论》中也教育公民:使他们的生活适合政府的形式。新型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从抽象的人性出发,强调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在使人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2]。当前,我国在教育的本质上也多有争论,但仍未脱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两大功能。
  既然教育有两大功能,那么,如何认识“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呢?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育人为本”恰恰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的一种体现。
  首先,教育的社会功能所体现出来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促进与推动最终是靠具体的社会的人来实现的。在社会与人之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人与社会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推衍开来反映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人的社会表明了社会的存在是以人为标志的,在社会的结构成分中,既有人的要素又有物的要素,而人则是制造、使用和改造物的要素的主题。另外,社会的运动和发展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但是,这些规律恰恰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学校正是承担了有意识的人的培养。由此可见,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靠人的功能来实现的,因而“育人为本”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其次,当代大学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特征,提出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体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将科研项目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服务于社会。三项职能的提出并不排斥“育人为本”,“本”是指根本,是事务中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在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在诸多矛盾中有一根本矛盾亦称基本矛盾,它是规定事务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的本质的矛盾,通常起着主导的作用。高校现有的三大职能,本身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而运作的发展过程,在其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而人才培养在三项职能中无疑是最重要的,在所有矛盾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为高等学校之根本。诚然,这三大职能之间形成了相互关联的逻辑链条,搞好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无疑是对育人为本的有力支撑,但是,这三个职能本身又有各自质的规定性,三者之间是无法互相代替的。现在有些学校比较多的精力花费在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在教书育人上有所荒疏,从而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这种倾向应引起注意。
  就“教育”一词的字义来讲,按《说文解字》一书的释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出于拉丁语Educare,含有“引导”之意,即教育以引导的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育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为学校职能之根本。
  从教育价值论来分析,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对个体发展的满足上,这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联系是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需求又要通过人的发展才能体现出来,社会的价值是靠人的价值的外化来实现的。教育就起着将符合历史进步要求的社会价值内化为个体自身的价值,又把个体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成果外化为社会价值的作用,这说明教育的价值最终要落在人的培养上。因此,“育人为本”也是教育价值论的直接体现。
  从教育目的论分析,如果教育本质问题要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教育的目的问题要回答教育是干什么的问题。对此,无论中国古代教育目的在于“使人为善”、“化民成俗”也好,还是西方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教育的目的在完成健全精神与健全身体”[3]也好,总体上讲,教育的目的落在培养人上。从存在决定意识出发,不同的社会形态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尤其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学说,为我们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其内容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上,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最终也落在人的培养上,由此可见,“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
  “育人为本”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从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出发,阐明了对人价值的尊重、生存需要的关怀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育人为本”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内涵,主要表现形态为:尊重师生的价值,保持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明确育人指向性,即向哪个方向育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我们的育人方向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由国家的教育方针所决定的总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各个学校又会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特色以及服务领域制定出相应的具体培养目标。没有总的目标,制定具体目标就没有方向性,没有具体的目标,总体目标就会落空;三是育人格局的整体性原则,即学校的主体均以培养人为根本旨趣,围绕“育人为本”加强建设,使学校形成整体性育人机制。
  
  二、“知行统一”内含的哲学思想
  
  知行关系从其哲学基础来看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在哲学史上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将“知”与“行”混为一谈,从而把实践当作主体的一种意识活动。中国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即是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传习录》上),认为“行”就等于“知”,“知”就等于“行”,“一念发动出,便是行了”(《传习录》下),混淆了知与行各自质的规定性。西方不少唯意志论、反理性主义者都认为主体的情感、意志与所谓行动实践是直接同一的;二是将“知”与“行”完全割裂开,没有把知与行看作是认识与实践辩证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知与行是一个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深刻而具体地阐明了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4]。
  “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有很强的针对性。当前,从教师到学生,从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到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都有知行脱离的现象。不少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理论认知和行为表现完全不一样。另外,大学生动手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强是较普遍的问题,因此,在中央文件里强调“知行统一”针对性是很强的。
  “知行统一”的基本内涵作为学校来讲,主要是将对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认知以及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认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行动中。为此,就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同时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营造优化的外部环境。
  “知行统一”落实到人的身上,从层次上分,可分为教工和学生两个层面;从内容上分,可分为做人和做学问两个方面。
  作为层次上所分的教工层面,要做到“知行统一”,首先具体体现在做人上要“知行统一”。即要将思想品德认知与高尚思想品德行为统一起来,尤其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一般有较高的认知水平,但如何做到德高为范,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的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种榜样力量示范效应是不能低估的,我国习惯将“德行”二字放在一起,是很有道理的。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反对“言行不一,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其次作为“知行统一”另一个内容,即是做学问也要“知行统一”。当前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周期率越来越缩短,所以,不断充实新的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自己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教师更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说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是头脑中的经验和认知系统,它以理论的形式被教育主体掌握,那么技能是个人独特的操作手段,它以行为方式的形式被掌握,只有知行统一起来,才可能培养造就好的人才。
  “知行统一”对学生层面来讲,也是从做人、做学问两个内容来规范的。体现在做人上,学生就是依据思想品德结构:知情信意行等基本要素,首先从认知开始,将接受的外在教育内化为主体的认知体系,再经由情、信、意等中间环节,最终外化为主体的行动。当前大学生认知方式偏重直观性,具有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同时也有主体意识强化、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观念复杂化等特点,因而在“知”上如何将主流意识思想转化成学生主体的认知体系,真正入耳入脑,仍需下大的气力。在“行”上关键是要使学生以认识为基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品德的形成重要的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它是学生思想品德的终极表现,能否做到“知行统一”,在做人上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品德的问题。知而不行或知而逆行都是有悖于“知行统一”的理念的。“知行统一”表现在学生做学问上,就是做到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质量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当代学校“人才观”的主要内涵和标准。21世纪人才竞争的着力点在于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为此中央才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大学生行为主体要做到“知行统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知行观,深刻认识到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专门人才在具备一定理论认知的前提下,“行”是自己安身立命、体现个人价值以及为社会服务的看家本领。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及各种条件,以“行”学“行”,即以实际行动去学“实验”、学“动手”、学“操作”,不断提高实践水平;再次,做好主体开发,即主动地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大学生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和形式,挖掘创造和实践潜能,培养工程实践技能,提高“知行统一”的素质。
  “育人为本”、“知行统一”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有着内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两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育人为本”作为学校的根本职责,它决定了学校最本质的属性,它是“知行统一”的前提和动因,它决定了“知行统一”的方向,作为学校教育的逻辑始点,其它一切工作都依从它而展开。而“知行统一”是“育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也是“育人为本”的评价准则,通过“知行统一”的实施又会强化“育人为本”的理念。“育人为本”、“知行统一”构成了一个统一体,成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动力,在这种办学理念指导下,教育主体将依据教育的基本要求,着力培养参与21世纪国际、国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以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2][3]黄济.教育者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331,331-332,429.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责任编辑:杨淑珍]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针对宣传文化系统演出任务多调研任务多、督导检查任务多,党员干部难以集中学习的现状,兵团党委宣传部直属机关党委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党建工作交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信
目的:探讨针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观察选择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过程中配合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02月-2015年02月高血压基底节区脑
目的研究兴奋性氨基酸非NMDA受体在牙髓伤害性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揭示牙痛的产生机制打下基础. 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第1组单纯给予机械穿髓刺激;第2组预先侧脑室注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 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趣味作文,引导学生紧扣写作话题,大胆地走进生活,
目的:探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HPV DNA检侧的意义。方法:回顾443例HC-2阳性病变,与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结果对照。结果:未见上皮内病变占57.33%;慢性炎症占10.61%;ASC-U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治疗小量脑出血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立体定向治疗小量脑出血术后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所有患儿均给予早期肠
“路怒症”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在不开车的时候不会骂人,但一开上车就会经常破口大骂.rn尽管对于“路怒症”一词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但提起常驾车者的这些“愤怒”行为
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上,生长着一种很奇怪的树。它中间粗,两头细,树身光秃秃的,只在树顶稀稀拉拉长着几根枝条,树高有30多米,直径最粗的地方可以达到5米多。远远望过去,这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