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_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营造主动的学习氛围
  在引入新知识前,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并掌握新知识,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生本教育最大的特点是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会感悟、探究发现、拓展提升。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感悟。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师生一起讨论,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传授知识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为教师的主要功能,这样才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對“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
  二、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讨论
  教师在教学中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从问题情境出发,通过实践、探索、猜想等方法,探寻问题的解决途径,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结论。这样,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就会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对学生思维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新知识,尝试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学习效果的信心。
  课堂讨论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学习方式。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知、向上、竞争的天性就会显露出来,就能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的基础资源和生活资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讨论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互问互答、互教互学、举手抢答、小型讲座、辩论竞赛,甚至可以畅所欲言,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三、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知识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情境、条件,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和沟通学会表达知识、交流方法、理解思路、掌握技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把学习知识与技能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通过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意识,通过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灵感,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体验成功的喜悦。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学习小组。
  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常由2~6人组成,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这种组合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与交流学习。
  2、明确小组学习任务。
  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活动进行前,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不仅交流学习结果,而且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不仅要组内交往,还要引导组际之间交流。
  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改变注入式教学方式,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究、开展讨论、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动手操作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应舍得留出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全体学生以积极姿态,自主参与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应引导学生挖掘分析、发现隐藏在问题情境中的有关信息和内在知识联系,去大胆质疑、探索发现。所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促其全面发展”的实践模式,充分体现生本教育理念。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的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学生学习知识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
其他文献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人入胜   一般而论,好的开头可以因势利导,统帅全局。一节课有了艺术性的导入,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场,这可以立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师生共同投入新知识的研究、探索之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我在讲文言文《狼》时,先不接触课文,而是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场面:有一个屠夫,傍晚卖完肉回家,半路上遇见了两只狼,两只狼虎视眈眈,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这位屠夫到底会怎么样呢?
期刊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对话或独白的描写。我们先谈一谈语言描写的具体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不同经历、身份、性格的人,他们的语言内容和风格各不相同。好的语言描写应该在塑造人物方面下功夫,力求一字一言都有用,都能传神。请同学们阅读王熙凤出场时的一段语言描写,看看它对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   “天下真有这般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
期刊
素质教育浪潮下的新课程改革把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习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为目标之一。合作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被广大教师接受并用于教学实践。本人执教多年以来,多次在讲听公开课、观摩课后,与诸多同行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不够准确,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小组分工不明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
期刊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工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工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工夫。   常听老师们议论:学生怎么就不爱问呢?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说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因为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语文教学就是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总感到困难重重,很多老师也怕对作文进行教学。下面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首先通过语文课本进行作文教学。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应用文的教学应该淡化,甚至没有必要进行教学了。我认为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加强。根据初中语文课本和课标的要求,中学生在毕业前應该掌握的应用文达30多种,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好多学生写不好甚至写不来应用文,这与老师在教学中对应用文的教学重视不够有直接的关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三)写作第5条明确规定: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
期刊
一、美的导语 激发学生  俗语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美的导语设计,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家庭是一个充满着温馨、充满着爱的港湾,那丰富而又细腻的母爱,那深沉而又含蓄的父爱,那热烈而又带着娇宠的祖父母的爱,是我们取之不完享之不尽的爱的源泉,所以家庭亲情是文学领域里一个永恒的主题,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有首《游子吟》大家一定很熟悉,
期刊
一、抛弃功利之心,给留守学生以真诚的爱   留守学生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这些孩子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虽然平时心牵挂着自己的子女,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缺少对孩子的关爱、交流和引导,短暂的团聚,有的想加倍补偿,过分的顺从、放任。有的回来发现孩子变了,成绩退了,习惯差了,就一味补救,严加管教,这样适得其反,产生逆反心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成了监护人,隔代教育,教育方法陈旧,缺乏管理
期刊
一、后进生的成因  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从小就受到家庭专断式的教育。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以致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一些特殊生由于家庭破裂或是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因此
期刊
一、自学阶段  自学阶段,主要是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钻研,大致弄懂课文,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最终目的。在自学中,教师要加强指导,重点放在让学生会思考、会阅读,也就是“会学”。从工具书使用,读书和笔记方法,到阅读参考书的指导等都是教学生“会学”的内容。在理解文章时,教师要明确提出阅读目的,提示自学范围,设计自学提纲,将重点变为练习、思考题。或发参考资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