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三段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xu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自学阶段
  自学阶段,主要是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钻研,大致弄懂课文,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最终目的。在自学中,教师要加强指导,重点放在让学生会思考、会阅读,也就是“会学”。从工具书使用,读书和笔记方法,到阅读参考书的指导等都是教学生“会学”的内容。在理解文章时,教师要明确提出阅读目的,提示自学范围,设计自学提纲,将重点变为练习、思考题。或发参考资料,指定参考书,或组织参觀访问,或看听声像资料,为学生的自学从多方面提供条件。
  自学主要在课内进行,学生根据课文学习要点,定向阅读,独立钻研。先略读:看课文注释、思考和联系,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再精读:标节次,找主干,编写段落提纲,大体理清脉络。使用工具书,查字词的拼音和意义,解决疑难。注评圈点,划重点,写眉批,做读书笔记,学会根据课文性质,写提要概括中心和写作特点,简要分析课文。要让学生在自学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审题能力,分段和概括段意得能力,独立领会关键字、词、句的能力,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试图作解答的能力。如有疑难问题,让学生记下,准备提出讨论。
  二、教读阶段
  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过程,进行深入钻研,进一步剖析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把握作者思路。在分析中,要注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认真敲打,让学生潜心思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情感、体会谋篇布局的匠心,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从而领悟读写规律,提高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艺术在于点拨、启发,在培养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在开窍、转化上下功夫。为此,教学目的必须单一,突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准确地把握语言因素,深刻地体验文道是怎样和谐统一的。
  三、练习阶段
  练习阶段是自学、教读后的必然延伸。因为语文能力作为一种技能训练,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抽象概括,并在听说读写方面进行技能的分解或综合训练。例如,对《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教学,进入练习阶段后,教师设计了两文的比较阅读训练,讲两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个总体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为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段,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通过比较,学生对两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了再认识。如此练习不仅复习了课文,巩固了知识,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成功的练习设计,不是让旧知识按固有的结构再现一遍,而是引导学生在一个新的结构中运用已知去解决新课题,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和拓展。练习方式要灵活多样,可将讲读写结合起来设计练习,使读对写发生积极的影响,使写加深对阅读的体验。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它是由教师、学生和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手法等因素组成。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的最佳配合。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应试的需要,本着“讲课讲透”的原则,教师常把一篇文章相关内容无一遗漏地讲给学生。这样,老师乏力不说,学生学起来也平淡无味,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要“导拨并举,激启同施”。   导拨,就是巧妙引导,适时点拨   学生是课堂教
期刊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人入胜   一般而论,好的开头可以因势利导,统帅全局。一节课有了艺术性的导入,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场,这可以立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师生共同投入新知识的研究、探索之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我在讲文言文《狼》时,先不接触课文,而是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场面:有一个屠夫,傍晚卖完肉回家,半路上遇见了两只狼,两只狼虎视眈眈,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这位屠夫到底会怎么样呢?
期刊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对话或独白的描写。我们先谈一谈语言描写的具体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不同经历、身份、性格的人,他们的语言内容和风格各不相同。好的语言描写应该在塑造人物方面下功夫,力求一字一言都有用,都能传神。请同学们阅读王熙凤出场时的一段语言描写,看看它对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   “天下真有这般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
期刊
素质教育浪潮下的新课程改革把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习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为目标之一。合作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被广大教师接受并用于教学实践。本人执教多年以来,多次在讲听公开课、观摩课后,与诸多同行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不够准确,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小组分工不明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
期刊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工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工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工夫。   常听老师们议论:学生怎么就不爱问呢?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说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因为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语文教学就是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总感到困难重重,很多老师也怕对作文进行教学。下面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首先通过语文课本进行作文教学。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应用文的教学应该淡化,甚至没有必要进行教学了。我认为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加强。根据初中语文课本和课标的要求,中学生在毕业前應该掌握的应用文达30多种,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好多学生写不好甚至写不来应用文,这与老师在教学中对应用文的教学重视不够有直接的关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三)写作第5条明确规定: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
期刊
一、美的导语 激发学生  俗语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美的导语设计,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家庭是一个充满着温馨、充满着爱的港湾,那丰富而又细腻的母爱,那深沉而又含蓄的父爱,那热烈而又带着娇宠的祖父母的爱,是我们取之不完享之不尽的爱的源泉,所以家庭亲情是文学领域里一个永恒的主题,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有首《游子吟》大家一定很熟悉,
期刊
一、抛弃功利之心,给留守学生以真诚的爱   留守学生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这些孩子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虽然平时心牵挂着自己的子女,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缺少对孩子的关爱、交流和引导,短暂的团聚,有的想加倍补偿,过分的顺从、放任。有的回来发现孩子变了,成绩退了,习惯差了,就一味补救,严加管教,这样适得其反,产生逆反心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成了监护人,隔代教育,教育方法陈旧,缺乏管理
期刊
一、后进生的成因  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从小就受到家庭专断式的教育。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以致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一些特殊生由于家庭破裂或是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因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