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奥林匹克运动百年沧桑,奥林匹克运动这种身心和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征始终贯穿奥运历史,在不断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精深、生机勃勃。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进行身体教育和精神教育的重要手段。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她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教育是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永恒不变的思想内涵,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顾拜旦从他恢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就以教育为主线。他认为,体育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是人类追求完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他看来,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体育来进行教育。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任职宣言中所表述的那样:“奥林匹克运动独有的力量在于她在一代代年轻人中间传播一个梦想,奥林匹克冠军对他们产生无穷的榜样力量,参加奥运会的梦想把青年们引导到体育世界,而体育作为一个教育工具将使他们获益良多,体育有利于他们身体和心灵的发育,体育教他们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体育带给他们社会经验和知识,体育还让他们证明自己,并获得快乐、骄傲和健康,国际奥委会的职责就是:让这个梦想永存。”[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教育计划的主题是“和谐、交流和发展”,重点是奥林匹克教育。北京奥运会将使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现,将是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普及的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实践。通过这一国际性的盛会,对加强中国青少年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和谐社会、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国际视野和健康意识五个角度,阐述此项盛会的成功召开将会对中国青少年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有利于中国青少年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追求和谐又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奥林匹克运动的社会发展理念在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上,有其独特的意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它在加深中国青少年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方面有重要作用。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人,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通过体育文化形态亲和人际关系,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奥林匹克运动崇尚公正性、正义性,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二者在价值追求和目标上是一致的。奥林匹克运动倡导通过体育运动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从她的活动内容到组织形式,从运行机制到具体管理等方面力图做到广泛适应。和谐社会需要健全的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奥林匹克运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奥林匹克运动理念的支持;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也应该成为塑造和谐、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人文舞台。它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不重视肢体训练的倾向起到一定的修正作用,将使奥林匹克主义对身心关系的观点日渐深入人心,将使更多的人追求身心既善且美的和谐思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次重要机遇,是我国推动和实践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次质的飞跃,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青少年的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有利于中国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树立
奥林匹克教育是一项弘扬城市文明、树立中国形象的世界性的教育计划,它依靠奥运体育和奥林匹克教育相结合来改造青少年,实现中国的奥运理想。奥林匹克教育包括思想、理论、纲领、政策、组织等一系列、一整套综合体系,主要包括奥运思想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内容,对中国人民而言,是新鲜而又陌生的,对人的教育也是非常全面和深刻的[2]。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教育活动,使奥林匹克理想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要想举办一届具有绿色、人文和科技特点的奥运,我们应该把“新北京、新奥运”理念的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中国青少年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而且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北京奥运会前的实际行动则是确保“新北京、新奥运”理念得以实现的关键。全国各级学校全力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奥林匹克理想和奥林匹克精神,突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思想,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体育环保、体育人文和体育科技意识,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广泛动员青少年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投入到环保宣传、人文培训和科技攻关的奥运事业中去,让绿色走进生活、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让高科技带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新的感受。[3]通过奥运理念教育,引导人们特别是中国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有利于中国青少年对民族和时代精神的传承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对国民积极价值观的导向、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改善社会风气,以及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具有引导的作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广大青少年学生尤为关注。申奥成功更是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奥运旗帜下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抓住时代的特点,赋予优良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注意着重抓住青少年对国家的“责任意识”教育这一关键环节,从而深化青少年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广大青少年在奥运的旗帜下,将以高度的爱国热情积极参与其中,思想得到熏陶,道德得以升华,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青少年的伦理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并在与世界各地人们的友好交往中,促使青少年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以一流的品质和业绩服务奥运,从而使青少年在思想上达到新境界,学习和工作上取得新实效。
四、有利于中国青少年对国际社会的认识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紧密,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以体育运动为主,长期的、持续的国际社会运动。她为民族间、国家间实现相互了解、理解与合作,提供了适宜的机会和氛围。奥运会是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大聚会,目前国际奥委会大家庭有成员国200多个,参加300多个项目的角逐。它不仅是国际间规模宏大的运动竞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她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教育是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永恒不变的思想内涵,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顾拜旦从他恢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就以教育为主线。他认为,体育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是人类追求完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他看来,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体育来进行教育。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任职宣言中所表述的那样:“奥林匹克运动独有的力量在于她在一代代年轻人中间传播一个梦想,奥林匹克冠军对他们产生无穷的榜样力量,参加奥运会的梦想把青年们引导到体育世界,而体育作为一个教育工具将使他们获益良多,体育有利于他们身体和心灵的发育,体育教他们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体育带给他们社会经验和知识,体育还让他们证明自己,并获得快乐、骄傲和健康,国际奥委会的职责就是:让这个梦想永存。”[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教育计划的主题是“和谐、交流和发展”,重点是奥林匹克教育。北京奥运会将使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现,将是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普及的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实践。通过这一国际性的盛会,对加强中国青少年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和谐社会、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国际视野和健康意识五个角度,阐述此项盛会的成功召开将会对中国青少年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有利于中国青少年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追求和谐又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奥林匹克运动的社会发展理念在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上,有其独特的意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它在加深中国青少年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方面有重要作用。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人,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通过体育文化形态亲和人际关系,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奥林匹克运动崇尚公正性、正义性,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二者在价值追求和目标上是一致的。奥林匹克运动倡导通过体育运动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从她的活动内容到组织形式,从运行机制到具体管理等方面力图做到广泛适应。和谐社会需要健全的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奥林匹克运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奥林匹克运动理念的支持;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也应该成为塑造和谐、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人文舞台。它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不重视肢体训练的倾向起到一定的修正作用,将使奥林匹克主义对身心关系的观点日渐深入人心,将使更多的人追求身心既善且美的和谐思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次重要机遇,是我国推动和实践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次质的飞跃,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青少年的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有利于中国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树立
奥林匹克教育是一项弘扬城市文明、树立中国形象的世界性的教育计划,它依靠奥运体育和奥林匹克教育相结合来改造青少年,实现中国的奥运理想。奥林匹克教育包括思想、理论、纲领、政策、组织等一系列、一整套综合体系,主要包括奥运思想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内容,对中国人民而言,是新鲜而又陌生的,对人的教育也是非常全面和深刻的[2]。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教育活动,使奥林匹克理想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要想举办一届具有绿色、人文和科技特点的奥运,我们应该把“新北京、新奥运”理念的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中国青少年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而且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北京奥运会前的实际行动则是确保“新北京、新奥运”理念得以实现的关键。全国各级学校全力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奥林匹克理想和奥林匹克精神,突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思想,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体育环保、体育人文和体育科技意识,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广泛动员青少年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投入到环保宣传、人文培训和科技攻关的奥运事业中去,让绿色走进生活、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让高科技带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新的感受。[3]通过奥运理念教育,引导人们特别是中国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有利于中国青少年对民族和时代精神的传承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对国民积极价值观的导向、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改善社会风气,以及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具有引导的作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广大青少年学生尤为关注。申奥成功更是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奥运旗帜下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抓住时代的特点,赋予优良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注意着重抓住青少年对国家的“责任意识”教育这一关键环节,从而深化青少年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广大青少年在奥运的旗帜下,将以高度的爱国热情积极参与其中,思想得到熏陶,道德得以升华,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青少年的伦理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并在与世界各地人们的友好交往中,促使青少年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以一流的品质和业绩服务奥运,从而使青少年在思想上达到新境界,学习和工作上取得新实效。
四、有利于中国青少年对国际社会的认识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紧密,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以体育运动为主,长期的、持续的国际社会运动。她为民族间、国家间实现相互了解、理解与合作,提供了适宜的机会和氛围。奥运会是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大聚会,目前国际奥委会大家庭有成员国200多个,参加300多个项目的角逐。它不仅是国际间规模宏大的运动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