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进行“注入式”、“填鸭式”的灌输,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过程,如何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首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从心理上克服自身的惯惧感,敢于分析问题,敢于向困难问题挑战
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学生要过的一大难关,部分学生只要看见是一些稍微难点或多绕个湾的计算题或应用题,或者是自己不怎么熟悉、没有见过的题目,他们就“忘风而逃”、“知难而退”,直接跳过去了,实际上,他们连题目的内容都没有看清楚,题目具体讲了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障碍,對题目产生恐惧心理,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对所学内容还不能灵活运用,从教十几年来,本人一直不赞成“填鸭式”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应在愉快的环境下才会有更好的心情来接受新的知识,如果他们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哪有心思来听你讲的新知识,数学是一门思维缜密的学科,逻辑性强于别的学科,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乐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易到难,由简到繁,最好能以幽默的语言、轻松的心态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做一些题目,从而树起敢于接受其余题目的信心,这样一来,最起码说,在心理上,就敢于接受一些困难问题,敢于面对一些较难问题,在心里,要树起“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另外,在班级里应采取多种途径创造良好的氛围,如在教室板报开设“问题园地”刊登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一些分析问题的好方法,创设一种人人参与提出问题的情境,分析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动脑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教师讲得生动有趣,引人人胜,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和求知欲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教学通常没有语文、历史等课程那样生动形象,越是高深的课程,其抽象性越强,而其趣味性越小,仅靠教师的课堂表演艺术是不行的,因此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使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结合,交替发生作用,为此,教学要符合科学性要求,寓兴趣性于科学性之中,同时,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只要沿着系统步步深入,逻辑系统的本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稳定持久的兴趣的意境。
三、用做题目的“经验化”来提升分析能力
很多同学与生俱来就惧怕数学,从小学就担心数学学不好,其实是他有不敢面对数学的心理障碍,嘴上说数学难,其实是心理怕难,实际上,有些题目一点儿也不难,有些学生说数学变化多端,其实我们认真总结一下,初中阶段的数学也就那么几个类型题,数学是所有物质的融合体,从街头卖菜,到航天飞机上天,怎么也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辩证法的基础,是论证的依据,那么怎么去体会数学的美呢?那就要慢慢地积累,积累得多了,那就成为了经验,前面提到过,数学的题型就那么几个类型,你在做题积累中了解了他们的特点,对它熟悉了,那就说明你的分析探究能力已提升到一定层次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继续以你的经验化来升华你的分析能力,从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四、转换思考角度。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其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年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既防止学生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而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正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题意,一方面可以从问题人手,推倒出问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人手,一步一步地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向、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向、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总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问题,分析条件或结论,设法促使他们相互转化,使条件和结果逐步靠拢,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从而为祖国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从心理上克服自身的惯惧感,敢于分析问题,敢于向困难问题挑战
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学生要过的一大难关,部分学生只要看见是一些稍微难点或多绕个湾的计算题或应用题,或者是自己不怎么熟悉、没有见过的题目,他们就“忘风而逃”、“知难而退”,直接跳过去了,实际上,他们连题目的内容都没有看清楚,题目具体讲了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障碍,對题目产生恐惧心理,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对所学内容还不能灵活运用,从教十几年来,本人一直不赞成“填鸭式”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应在愉快的环境下才会有更好的心情来接受新的知识,如果他们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哪有心思来听你讲的新知识,数学是一门思维缜密的学科,逻辑性强于别的学科,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乐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易到难,由简到繁,最好能以幽默的语言、轻松的心态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做一些题目,从而树起敢于接受其余题目的信心,这样一来,最起码说,在心理上,就敢于接受一些困难问题,敢于面对一些较难问题,在心里,要树起“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另外,在班级里应采取多种途径创造良好的氛围,如在教室板报开设“问题园地”刊登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一些分析问题的好方法,创设一种人人参与提出问题的情境,分析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动脑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教师讲得生动有趣,引人人胜,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和求知欲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教学通常没有语文、历史等课程那样生动形象,越是高深的课程,其抽象性越强,而其趣味性越小,仅靠教师的课堂表演艺术是不行的,因此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使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结合,交替发生作用,为此,教学要符合科学性要求,寓兴趣性于科学性之中,同时,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只要沿着系统步步深入,逻辑系统的本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稳定持久的兴趣的意境。
三、用做题目的“经验化”来提升分析能力
很多同学与生俱来就惧怕数学,从小学就担心数学学不好,其实是他有不敢面对数学的心理障碍,嘴上说数学难,其实是心理怕难,实际上,有些题目一点儿也不难,有些学生说数学变化多端,其实我们认真总结一下,初中阶段的数学也就那么几个类型题,数学是所有物质的融合体,从街头卖菜,到航天飞机上天,怎么也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辩证法的基础,是论证的依据,那么怎么去体会数学的美呢?那就要慢慢地积累,积累得多了,那就成为了经验,前面提到过,数学的题型就那么几个类型,你在做题积累中了解了他们的特点,对它熟悉了,那就说明你的分析探究能力已提升到一定层次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继续以你的经验化来升华你的分析能力,从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四、转换思考角度。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其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年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既防止学生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而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正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题意,一方面可以从问题人手,推倒出问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人手,一步一步地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向、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向、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总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问题,分析条件或结论,设法促使他们相互转化,使条件和结果逐步靠拢,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从而为祖国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