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中的三位华侨校官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ntia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遭到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侵略战争。亡国惨祸迫在眉睫,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亡国惨祸迫在眉睫,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紧急动员,组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规模空前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陷空前凶恶的日本强盗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缴械投降。
  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下的抗日大军里面,近800万海外华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他们不仅纷纷组成抗日团体,宣传抗日,组织抗日,捐款捐物,支援抗日,甚至大批侨胞远涉重洋,回国参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野战兵团,地方武装,前沿阵地,后勤运输,各条抗日战线都有他们的身影和足迹,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介绍的仅是新四军里的三位华侨校官的抗日事迹。
  善于带兵用兵的陈绍痕
  陈绍痕,生于1917年。少年时因家庭贫困,他跟随亲友到菲律宾做工谋生。1938年1月,为了抗日救国,响应祖国的召唤,陈绍痕毅然参加了沈尔七等领导的菲律宾归国华侨服务团。在远渡重洋回国途中,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阻力,终于在1938年2月来到福建龙岩白兔,参观访问了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同年4月,服务团全体人员调到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1939年春毕业,陈绍痕被分配到苏皖前线茅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句容、溧水、镇江、丹阳四县抗敌总会警卫连任排长,后任句容县警卫连连长。时过半年,他把一个80多人的连队发展到140多人。他指挥的京杭国道一仗和镇江高庙山一仗都打得很好,各歼敌一个多连,1943年秋先后被提拔为副营长、营长。他常说:“要带好兵才能打胜仗。一个指挥员能否带好兵,是衡量一个指挥员才能的重要标志”,“一个兵就是一份战斗力,指挥员一定要有爱兵观念。”一次,他看到连里战士黄福山生病发烧40℃,就想尽办法请医生,并亲自护理,直到烧退。黄福山感动得流泪说:“陈营长比我亲生父母还要亲。”
  1943年日寇、汪伪政权动员了大量兵力,对茅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清乡”。陈绍痕在茅山反“扫荡”战斗中负了伤,战士们要他下火线,他坚决不肯,让卫生员简单包扎一下,又冲上一线,端起机关枪对敌扫射,直到把敌人打退。他英勇顽强的精神,令大家十分感动。他说:“打仗,流血、牺牲不奇怪,我早有准备。”在天目山龙岭保卫战时,敌人两个团来进攻,情况非常紧张,有的同志感到坚守很困难,问他怎么办。他说:“人在阵地在,坚决把敌人打退,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由于他坚决果断,战士们勇敢杀敌,终于把敌人两个团的进攻打了下去,守住了龙岭阵地,取得了天目山保卫战的全胜。
  1945年1月,新四军向浙西进军,陈绍痕带的部队编入为主力兵团。从游击战转入运动战,他的担子更重了。进军的第三天,在孝丰西庙市与国民党第六十二师一个团遭遇,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又下起了毛毛雨。这时,陈绍痕发现公路上有很多兵马向南走,穿的衣服,戴的帽子与新四军一模一样,不同的是肩上扛的机关枪比较多,陈绍痕准确判断了这个情况,认定是敌人。他命令六连孙永安连长沉着应战,深入虎穴,掠其虎子。在陈绍痕灵活指挥下,我军把这股敌人全部歼灭,俘敌300多人,缴获机枪10多挺,我方竟无一伤亡。这以后,陈绍痕不断总结作战经验,研究对策,在孝丰、天目山、草明山、狸头桥又取得连战皆捷的重大战果。
  日本投降后,陈绍痕任我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四十八团副团长,后相继参加了华东解放战场上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在山东鲁南战役中,他脸部和双手被冻得破裂流血,仍同战士们一起在雪地挖工事。在莱芜吐丝口战役中,他带部队打进圩子,连续三个晚上没有睡觉,身体疲倦,两眼布满血丝,同志们劝他到碉堡里休息一会儿,他说:“眼看着敌人不消灭,休息也不安宁。”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到战斗结束。在外线出击中,因马蹄坏了,马不能骑,他同部队战士一起步行前进,还帮走不动的战士扛枪,背行李。通过河南防泛区时,两天没有吃上一顿饭。他对同志们说:“饿肚子是常有的事,为了不让全国人民再受压迫剥削,我们挨点饿、受点苦又算得了什么?革命战士能吃苦,才能打胜仗。”
  1949年春,陈绍痕在淮海战役中光荣牺牲,是年32岁。
  一切为了抗日的林友映
  华侨赤子林友映,出生于马来西亚一华侨商人家庭。1938年初,从南洋回国,参加了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经过三年的抗战洗礼,林友映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四军指挥员,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五十四团第一营教导员。他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常说:“作为一个军人,不会打仗不行;作为一个部队的政治工作者,不会做思想政治工作更不行。”他针对三个连队的不同特点,在全营开展学军事、学文化、学理论活动,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他还亲自给干部战士上哲学课,讲解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使全营指战员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紧紧拧成一股绳,成为十八旅战斗力较强的主力营。在短短的4个月中,连续取得了江苏江(都)高(邮)宝(应)地区临泽镇、王营、大李庄、虹桥子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临泽以北地区的多次“扫荡”,保证了新四军和民运工作队在临泽以北地区的开辟工作。
  由于敌人的封锁和扫荡,部队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刚到临北时,已经是12月份,但大家都还是春秋装,没有被子,每人只有一个小包裹、一套换洗的衣服和几本书。然而大家都充满着革命的乐观精神,决心要在临北这个大熔炉里锻炼和考验自己,做个坚强的抗日战士。林友映看到战士们的乐观情绪,心里非常高兴。为了改善战士们的生活,他不但发动全营指战员一起想办法,寻找经济和生活来源,还常常把家里寄给他的钱和物拿出来交给营部,供大家使用。
  1942年春节前夕,营部考虑部队平时生活艰苦,很难吃到肉,想改善一下伙食,让大家过个愉快的春节。可是直到除夕早晨,伙房里仍然连一斤猪肉都没有。当营长为这件事作难时,林友映马上从口袋里掏出怀表,交给司务长,要他立即拿到市场上去兑换猪肉。司务长不肯接收,为难地说:“教导员,你带兵打仗,很需要表……”“不用说了,快去吧!”司务长在营长的许可下,只好把怀表拿去换了两头猪。晚上,战士们高兴地吃着“辞岁饭”,有说有笑,十分愉快。当他们得知猪肉是用教导员的怀表换来的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说:我们的教导员不远万里从海外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现在又为了我们过个好年,竟把陪伴他上学读书、行军打仗多年的怀表拿出来换了猪肉。他真是把一切都交给了祖国,把一切都献给了抗日。   林友映常说:“多团结一个人,就多增加一分抗日救国的力量。”部队到临北不久,他和群众打成一片,男女老少都喜欢和他攀谈。他也经常走门串户与群众促膝谈心,讲抗日保家乡的道理,讲农民的心里话。久而久之,大家也就越听越想听,越听心里越亮堂,更加感到新四军是自己的军队,更加信任和热爱新四军。不少父母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他,要他们好好跟教导员一起打日伪军,保卫家乡。林友映对党的统战工作很认真,做得很有成效。他曾多次找原国民党区分部委员、乡长徐震之和被俘的伪军官兵谈话,向他们宣传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要他们迷途知返,共同抗日,不要助纣为虐。在林友映耐心说服教育下,他们为新四军做了很多工作,使临北公路两侧成为新四军自由活动的区域。临北地区刀会本来是一支中立的群众自卫武装,领导权掌握在地方上层人物的手里。他根据上级的指示,首先拜会刀会的头领,说明新四军抗日保国、反对日本侵略、反对伪军压迫剥削的主张,向他们宣传新四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经过民运工作队和部队的共同说服开导,在事实面前,刀会群众看到了林友映说的和新四军做的完全一样,处处为抗日,事事为人民,思想上逐步发生了转变,行动上主动向共产党靠拢。最后,林友映终于把刀会争取过来,成为配合新四军抗日和保家卫国的一支重要力量。
  1942年4月8日,日伪军100多人从王营出发到郭氏桥“扫荡”。林友映闻讯后,迅速带领驻扎北舍、河沟头的一连、二连分头包围郭氏桥,1000多名刀会群众也赶来助战。下午3时战斗打响,他命令部队坚决消灭来犯的敌人,为乡亲们报仇!说完就和战士们一起勇敢地冲向敌人。经过一阵激战,敌人丢下十多具尸体,龟缩进吴家祠堂。这是一幢有十几间瓦房的四合院,敌人一面据此顽抗,一面架高电台呼唤救兵。林友映发现一名日军爬上天井的白果树架设天线,立即命令战士“消灭他!”侦察员“啪”地一枪,那名日军从树上栽了下来。接着第二个爬上去的日军也啃了泥巴。一连好几次,爬上去的日伪人员都被打了下来。傍晚时分,敌人熏起浓烟作掩护,才把天线架好。为了赶在敌人增援部队到来之前消灭敌人,林友映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对敌人展开了更加猛烈的进攻。顿时,枪声、锣声、牛角号声和喊杀声响成了一片。
  当林友映指挥部队快要攻入祠堂进行瓮中捉鳖时,敌人的增援部队到了。于是,他一边果断地指挥部队压住敌人的火力,一边掩护刀会群众迅速撤退。在刀会群众安全撤退后,林友映一面端起机枪“哒哒哒”地向敌人扫射,一面大声地命令部队撤退。忽然,通信员小陈发现林友映的腿上负了重伤,鲜血直流。他马上背起教导员一口气跑了五六十米。敌人越追越近,林友映看着通信员背着自己,还带着枪撤退,实在费力,就对小陈说:“你赶快带着枪先撤,不要管我,快!”“不!我一个人不走,要拼大家一起拼!”林友映用力推走通信员,自己静静地伏在地上,等敌人靠近时,用力甩出了最后两枚手榴弹。随着“轰轰”两声巨响,十几个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可就在这时,林友映的胸部也连中数弹,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
  战斗结束后,军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隆重地把林友映的遗体安葬在潼岭庵。许多群众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年清明节都备下酒菜到墓前去祭奠他的英灵。抗战胜利以后,为了永远怀念这位抗日的华侨赤子,当地政府根据人民的请求,把郭桥乡改为“友映乡”,并将从他遗体里取出的弹头陈列在宝应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中,让人民世世代代缅怀这位为抗日献身的华侨赤子。
  敌工战线大显身手的林滔
  1912年林滔生出于福州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由于家庭困难,1928年到印尼爪哇泅水一家首饰铺当徒工,后参加反帝大同盟,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不幸被捕入狱,1934年获释,被当局驱逐出境。为此,他于1935年赴日本,进入明治大学学习经济专业。除读书外,他积极投入中国共产党东京支部领导的留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
  全国抗战爆发后,林滔毅然弃学归国,并于1938年2月抵达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因他精通日语,被批准参加了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团。是年7月,他随工作团抵达武汉。武汉失守后,他被中共组织安排到西北军何基沣部开展敌工工作。1939年他奉命进入了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随着新四军第五师的发展壮大,师政治部、各旅、军分区和地方党政机关成立了对敌工作部、科。这些敌工机构在新四军第五师敌工部部长林滔等的领导下,运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公开的、秘密的各种形式开展对敌斗争。1940年至1941年下半年,日军投诚士兵不断增多,林滔积极领导敌工部部署广泛开展瓦解日军的工作,先后制定并严格执行宽待俘虏等政策。他亲自向部队有关人员教授日语喊话,广泛开展瓦解日伪军的工作。林滔还将俘虏的日本士兵,陆续送往国民党第五战区,再经第五战区转送重庆周恩来领导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以及日本反战人士鹿地亘主持的日军俘虏管训机构进行感化和教育。与此同时,第五师敌工部于1941年成立了反战同盟第五支部,将30余名日本投诚士兵组织起来,并任命圾谷义次郎为支部长。为充分发挥这些日人盟员的作用,林滔十分关心和爱护他们,他指导日人盟员重点利用语言上的优势和熟悉日军内部情况的条件,编写日文对敌宣传材料,广为散发,以动摇日军军心,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极大的精神打击。在此期间,林滔还组织日本盟员和第五师敌工队窃听日军电话,了解日军动态和军事行动,为第五师取得历次反“扫荡”战斗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来源。
  林滔对培养自己的敌工干部工作十分重视。他所领导的敌工部在紧张频繁的反“扫荡”斗争中,先后两次举办敌工干部训练班。1943年夏,林滔领导下的“敌训班”结业的100余名学员与日本反战同盟盟员搭配,组成若干对敌工作队(简称敌工队),成为第五师各旅、军分区部队一支支宣传瓦解敌人的生力军。1940年以后,先后争取了伪“中国人民自卫军”第八十二师师长汪步青所部1500余人起义参加新四军,以及伪第十师第三旅第七团800余人反正。据统计,8年抗战中,向第五师投诚的大股伪军共有12股,计6600余人,这和林滔积极开展敌工工作是分不开的。
  (责编 郄智)
其他文献
导语:喝咖啡在意大利是很平常的事情,莫非意大利人的脉管里流淌的是咖啡?  要说世界上唯一没有被星巴克占领的地方,那就是意大利了。星巴克的舒尔茨上意大利的米兰去取了经回来,一手打造起了他的星巴克王国,虽然一直想要把祖师爷的地盘给攻占了,可是到目前为止却还没取得成功。这一点,唯有你到了意大利才能够理解,星巴克这种东西在意大利的确行不通,而且实在是相形见绌。  跟美国人又是糖又是奶装得好像巨无霸一样的星
摘 要: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  关键词:提问;探究;钥匙;桥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69-2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