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走向教育者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ongzhao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0年的教学生涯让我越来越清楚一个教师的使命与职责,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全面地看待站在面前的孩子,既是对一个教师能力的挑战,也是对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追问。庆幸,10年的探索与改变,让我眼下寻得了那颗珍贵的种子:开放性深度学习。下一个10年,再下一个10年,作为一个教育者,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键词】教师;学生;学习;教育者
  从教师走向教育者
  ——我的教育观随笔
  江苏省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陶金花
  当球王贝利踢进第1000个球时,记者问贝利:“你踢进的1000个球中,哪一个球最为精彩?”贝利说:“下一个。”对于一个老师而言,最精彩的课堂也永远在下一节,因为下一节课的学生在认知、情绪等基础上与上一节课是不一样的,所呈现的课堂也不尽相同,而课堂的精彩往往在于生成,并且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成。最精彩的课堂不是老师在40分钟内的完美演绎,课堂不是老师走向“名师”的一次次实验,而是成为一个“明师”的一次次求索。
  2008年初站上讲台,想着我要把自己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所以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張讲台,由我讲学,坐在我面前的是一群接受知识的孩子。我对教育充满了热情。
  2018年站在教室前面的那张桌子旁,我看到的不再是一张讲台,而是一个发言席,发言的人大多是学生,我往往在这张桌子旁抛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适时做些总结,坐在我面前的不是嗷嗷待哺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共同学习的伙伴。
  10年,我教育的热情如初,每每走进课堂,内心都充满了期待,10年前期待的是:我把教材中所有的知识通过巧妙的方法让孩子们掌握,这过程简直是一个艺术品。今天,走进课堂,我期待的是孩子告诉我:已经明白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明白,然后我们共同寻求最佳“策略”,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最好师生能带着更好的思考走出课堂,走向更深入的语文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门艺术,我们的语文学习不在于制作那一件件艺术品。
  回首过往的10年,我的教育主张有了这样的改变,下面我将还原自己在教育教学这条道路上的三个阶段的探索、思考和实践。
  阶段一:教师带着课本走向学生
  曾看过这样一则小记:
  教师神情严肃,手捧教案,步履从容地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用严厉的目光扫视学生,熟练地喊着:上课!于是,学生们满脸的敬畏与紧张,把小手架得整整齐齐,把腰杆挺得笔直。老师开始“讲”课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ABCD……
  到了第二课,老师问:“同学们把上一课老师讲的内容记住了吗?”学生纷纷回答:“记住了,是一二三四、甲乙丙丁、ABCD……”
  这样的教学效果真令人“欣慰”,教的都已经会了,而且是熟练掌握,然而,再进一步问问:一二三四后面呢?甲乙丙丁之间的关系呢?ABCD的变式呢?……于是小朋友很理直气壮地告诉我:老师没有教。
  这又何其悲哀,老师的角色俨然成了一台复印机,假以时日,又会诞生一批新的复读机,于是慢慢地我们最厉害的本领就是复制粘贴。当然,也会有一些捣乱分子的出现,他们不想复制粘贴,但又不得不复制粘贴,于是他们改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心情特别好,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了。”大家竟然也都很喜欢,仿佛唱出了大家心中所想。
  学校为什么会令孩子们这么生厌?那就是我们的学校出了问题,教育出了问题,我们辛辛苦苦,吃力却不讨好。这首歌唱得我们冒汗,它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了。
  深究反思,其实还是课堂上老师把自己和学生的定位弄错了,教师往往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灌给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在课堂上,老师绝对是主角,是焦点,学生是陪衬,而这个陪衬却并不是简单的观看者,仍需要他们的配合,需要他们背诵习得的知识。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的“贝多芬”(背多分),背得越多分数越高。一段时间后,这样的“贝多芬”越来越吃力,因为现在的测验在呆板的识记内容上考核得越来越少,对孩子的测验更多的是指向运用和生活化,孩子们无所适从,课堂上长期的被动接受使得脑筋已经不知怎么动了,于是,又一轮的循环开始了。教师又干起了“赶”鸭、“填”鸭、“烤”(考)鸭的“勾当”,直至学生成为“板”鸭。起决定作用的永远是老师,可老师从来不对这些“鸭子”做研究。
  这种教学的缺陷显而易见:学校里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是以知识占有者的身份出现的。学生总是被看作一台机器,用来接收知识;是一张白纸,老师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用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这种畸形教学的结果,是老师以学生的记忆力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力,以知识记忆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而这样的高分“智者”是经不起时间和实践洗礼的。
  事实上,成绩的优劣并不是表现智力的完全可靠的或有效的标志,因为课堂内外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在影响着儿童,爱迪生没有读过正规的学校,却成为伟大的发明家,世界上这种事例举不胜举。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基本认识: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天赋,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一个比尔·盖茨,一个莫言,有的人学习能力突出,有的人创造力惊人,有的人口才一流,即使最调皮捣蛋的那个学生,也许恰恰也是心地最善良的孩子,教师的责任应是用那充满慈爱和宽容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世界第一”,并帮助学生去实现。
  所以,教育的第一要义是研究学生,是关注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授他们所惑,解他们所疑,传他们所茫。现在的学生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带着生命的、认知的底色,画笔不在我们手上,我们可以介绍美的范例,由他们自己创作属于自己的画作。孩子之间的差异也不容我们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在介绍、建议、组织讨论时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与他们的潜能相应的教育,使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成为可利用的宝贵资源。一位英国中学的校长说得很幽默很有见地:“征服珠穆朗玛峰是人类的夙愿,但我们不能因此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去攀登珠峰。”   阶段二:学生带着课本走向教师
  这里且举两个有意思的例子:
  曾与学生一起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在品赏到最后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课文中‘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我们都见过大海、长江,越往远处,那个水面应该是越平静的,只有在眼前的海面或江面才能感受到它的波浪滚滚,浩浩荡荡,而文中却写了李白凝视远方,看到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这应该是不合理的。老师,这怎么解释呢?”孩子的这一问,问得我羞红了脸,每年夏天都会去海边度假的我,竟没有一个孩子想得细致,想到深远。于是我立刻把问题抛给学生:“那我们可以怎么改一下呢?”孩子们纷纷研究,互相讨论,最后改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慢慢(缓缓/静静/深深)地流向天边……”
  共同学习《说勤奋》一文时,对于童第周,我们一起定义为“天资愚笨,但后天勤奋努力,最终成才”的形象。有个孩子小手举得很高,站起来红着脸说:“老师,我在《实验班》上读到童第周小时候的故事,感觉他一点也不笨,反而很聪明,什么东西都是一学就会。课文中怎么說他是愚笨的呢?”于是我们纷纷打开《实验班》,寻找童第周从小天资聪颖的理由,我还从电脑上查得:童第周之所以上学迟,17岁进中学,完全是因为家境贫寒,而后来上的中学也是全市最好的中学,并且直接上的是高二的课程,用一个学期就补了上来,除了勤奋,他所取得的成功与聪慧也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又把教材改成了勤能补缺。
  这样的课堂实例还有若干,课堂上老师并未将课本上现有的结论教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材不是权威,可以用自己的批判精神审视它,在学生产生疑问时,教师应该适时加以引导。与阶段一的教学理念相比,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管理者、解释者和评判者转变为赞赏者、协作者和服务者。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紧张而又十分愉快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的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重要的是,老师摒弃了传统教育机械、单向的“适应论”,走向“超越论”,培养了学生勇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说过:“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那只能说是教学的失败。”一堂课也是如此,学生应该是带着“问号”走进课堂,戴着新的“问号”走出课堂,走进更深入的语文学习中去。教学,就是让学生的脑海中永远都冒着一个个奇异的问号,在此期间,我们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指引学生挖掘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培养他们探索的能力,激发他们渴望的眼神,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自学生的疑问,只有学生有疑问的时候,他们的学习过程才真正开始,只有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才刚刚开始。
  阶段三:学生带着问题走向书本
  听过这样一个教育的小故事:
  一个中国学生到美国读小学,老师在一次生物课后给出的研究题目是:“人们运动后多长时间心跳才能恢复正常?”老师除列出一大串与此有关的参考书目外,没有提供任何帮助。这个题目的答案在课本上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于是,这位学生就去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书籍,用心做摘录,然后再分析、综合、归纳获得的知识。他还天天跑步,记录心率,把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在计算机上作图表,撰写文字说明,再打印出来贴在大纸板上并加以彩色插图装饰,最后在同学和老师前面宣读他的“研究报告”。
  这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最佳的学习方式,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用自己的兴趣推动学习,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学得的真理是一样的,但呈现的方式一定是多样的,是带着自己的标志的。这就是教育最应该教给学生的:学会学习。用纳伊曼的话说:“‘学会学习’的概念意味着受过教育的人将会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地和准确地找到他所不知道的东西。”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来源,但决不仅限于课本。陶行知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更广阔的知识来源一定是生活中的一切。如果说教师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看作是给学生倒满一杯水的话,那么,创造出种种环境和条件,刺激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则可以被看作是源头,只有向着源头漫溯,才能有源源的活水来。
  课堂上,不是教师走向学生,也不是学生走向教师,而是学生走向书本,走向自己,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主体是学生,起点是学生,终点还是学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协助、点拨、服务和陪伴。在这样的学习历程中,教师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用平衡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去支持学生的学习,就是我们教师的成长。其实,我们的收获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从一个教师蜕变成了一个教育者。
  现今,为了孩子们一点可怜的成绩,老师含辛茹苦,孜孜不倦地为学生的学习呕心沥血:备课、出题、批改、巩固、测验……学生们将课本知识掌握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能力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于是“高分低能”“书呆子”这样的字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我们的语言系统中,中外关于创造力、想象力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孩子的得分少得可怜,让人不寒而栗。所以,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者,如何避免自己的学生成为这样的悲哀,在于我们的教育观念,一念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实上,真正成功的教学,教师就应想尽一切办法,将学生探求知识的触角引向课本外无限广阔的领域,把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作一件趣事和乐事。正如那位到美国读书的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的一系列办法,光靠书本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语文学习,光靠一本教材也是不够的,课外书籍的强势加入是必不可缺的,学生只有将课本与课外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课本指导读书,再由读书去充实课本的知识,解开课本中的疑问,以此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由书籍走向生活世界,最终去阅读宇宙这部大书,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10年来,我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不断耕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更迭和蜕变,但教育,这样一个神圣的话题不是用10年就能理解透彻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从教师走向教育者的路上,我将永远追寻精彩的下一个。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摘要】六年级是个特殊时期,从知识层面上看,这个年级的数学已经是小学阶段一个总结提升的课程,它既要对学过的既有知识进行梳理,又要对初中数学启一个承接作用。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精细化管理;互动课堂;思维导图  开学伊始,因为种种原因,我又一次接到继续任教六年级数学的任务。这对于刚带过一届六年级数学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从身心到思想都是一种历练。  六年级是个特殊时期,从知识层面上看,这个
期刊
从小便对柳树怀有一种很为特殊的情感。我不知道,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便是现在,我还是说不大好,也许有喜欢,也许有崇敬,也或许还有某种精神的向往吧。不过,那时候,我并没有想太多。我只知道整天跟着小伙伴们在柳树下尽情地玩耍。有时,我们比赛谁能爬上最高最细的树尖;有时,我们抓住柳枝看谁荡得最高最远;有时,我们又在树下垂钓看谁钓到的鱼最多最大。每当柳絮飘飞的日子,我们还喜欢把带有柳絮的枝条摘下来,折成
期刊
【摘要】 教师专业的成长是教育改革发展永恒的话题,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事业。文章结合宝华中心小学实际,从“三维并举,点亮‘诚仁’教师心中的价值明灯;四力谐振,撬动‘诚仁’教师成长的内在自觉;五位一体,筑牢‘诚仁’教师成长的素养基石”三大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以“诚仁”为基本内涵,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引领与范式探索。  【关键词】“诚仁”教师;三维并举;四力谐振;五位一体  复兴始于教师。教育的复兴,
期刊
【摘要】牧式教学将教学隐喻为牧羊,因为牧羊于教学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希望学生全面发展,但又个性突出,这些都取决于学生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知识内容的获得,而学习内化也是学生的自主决定、主动习得,这个过程和牧羊一般,羊儿被带到草地,吃什么草,怎么吃,不是牧羊人所能决定的。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正如牧羊人和羊一般,把课堂交给孩子,真是别开生面。  【关键词】班队课;自主组织;自主合作;自我探究  牧式教学,
期刊
【摘要】今年年初,教育部连发三文,要求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一时间,学生、家长、中小学和社会培训机构不能很好理解领悟文件精神,感到茫然,笔者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是说竞赛活动不要搞,兴趣小组要解散,而是在不增加学生课内外负担的前提下,学校要担负起责任,大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规范竞赛活动;个性特长发展;兴趣爱好培养  小学数
期刊
【摘要】作者以《植树问题》为例,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创设学习材料,抓住教学的有效时机,达到材料利用效果的最大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触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创设;学习材料;数学思维  所谓“学习材料”是指,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教材中创设的数学学习材料或者师生创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抓住教学的有效时机,呈现学习材料,以达到材料利用效果的最大化,取
期刊
【摘要】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的一种,能教会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对数学建模的不断探索、研究和应用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数学建模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就是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差异教学的途径,以期为提高不同层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儿童认识数学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计算。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都对计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听得懂的不会做,会做的却做错的现象。究其原因,大多和学习习惯不好、知识掌握不牢且有缺失、教师的训练方式有关。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孩子计算兴趣、计算习惯、教师的训练方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真正领悟到计算的本质和规律,运算
期刊
【摘要】本文以多个案例来论证幼儿观察记录中精准分析的重要性,并列举实例来说明观察记录中教师怎样来分析幼儿的能力、兴趣、需求以及怎样来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  【关键词】细致观察;精准分析  细致观察是教师走进幼儿心灵的主要手段,写观察记录是教师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并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的一种研究方式,同时也是幼儿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制订下一步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老师们在写观察记录
期刊
【摘要】幼儿舞蹈教学相对于幼儿园教学和成人舞蹈教学,在教育领域内关注度较小,大多数的幼儿舞蹈课堂也存在一些局限,如偏重舞蹈技能技巧的练习,却忽视了幼儿良好情感和品质的发展。而绘本不仅形象生动、内容有趣,而且在阅读中还能增加幼儿情感的体验,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因而深受幼儿和家长的欢迎。经过探索实践,笔者发现将绘本阅读引入幼儿舞蹈教学可以较好地弥补当下幼儿舞蹈教学的不足,并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