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为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所致液体外渗原因及预防护理对策,以便于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降低留置针输液的并发症.方法 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在神经外科住院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1 644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按其不同穿刺部位,不同持续输液时间,药物的性质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 644.例患者中发生非穿刺性液体外渗有29例,发生率1.76%.发生液体外渗与置
【机 构】
:
515300,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515300,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为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所致液体外渗原因及预防护理对策,以便于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降低留置针输液的并发症.方法 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在神经外科住院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1 644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按其不同穿刺部位,不同持续输液时间,药物的性质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 644.例患者中发生非穿刺性液体外渗有29例,发生率1.76%.发生液体外渗与置管的部位、持续输液时问、药物的性质等因素有关.穿刺部位大隐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颈外静脉与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2.4l%、1.66%、1.12%、0.94%,发生率最高的是大隐静脉,其次是头静脉;不同持续输液时间,≤24 h、-48 h、-71 h、≥72 h各时间段液体外渗发生率分别为0.41%、0.88%、1.76%、3.40%,发生率随着持续输液时间的延长,液体外渗发生率也随着逐渐上升;外渗发生率最高的是持续输液≥72 h的患者,药物的性质(刺激性和非刺激性)与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15%,刺激性药物外渗发生率高,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发生率低.输液是一种侵人性操作,液体外渗也与输液器、护士操作不当有关.结论 采用留置针者静脉输液时,正确选择穿刺部位,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合理科学安排输液顺序、缩短液体持续滴入时间,能降低液体外渗发生率,保护延长置管时间,保证治疗的正常进行,提高治疗成功率及治愈率。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新助产技术士强化训练后的效果.方法 护理部通过重视管理、注重岗前培训及师资的培训、制定培训和训练计划、培养新护士的动手能力的方法来强化培训新助产士.结果 新助产士在母婴保健合格证考试、考核中通过率达到98%,16名新助产士成为科室的技术骨干.结论 通过注重强化培训新的助产士,提高了新助产士助产技术服务水平,使新助产士达到了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所要求的相应资质。
粪便潜血试验(FOBT)是临床诊断多种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的一项重要常规检查,对胃癌和大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持续的消化道出血可能是其早期出现的唯一特征,FOBT对早期监测方法
分析了临床护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态度、专业态度中的负面情绪及负面情绪的应对策略。
背景和目的本文旨在为颅内脑动脉瘤的放射学评价和血管内治疗的报道标准、术语和书面定义提供共识性推荐意见.这些标准旨在设计临床试验,为患者的合理选择和分层提供统一的定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
目的 探讨在护理本科教育中开设<护理研究>课程的重要性.方法 将2002级和2003级两届护生实习论文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论文选胚类型和引用参考文献类型.结果 两届护生在选题类型和引用参考文献有明显差异,2003级护生优于2000级护生(P<0.01).结论 在本科教育中,应重视<护理研究>课程,加强护生对科研思维、科研态度、科研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阿司匹林是最为广泛研究和处方的预防严重血管事件的抗血小板药,可使高血管风险患者此类事件的概率降低约1/4。噻吩吡啶衍生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血小板活化,因此可能更为有效。
目的 分析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本科2006年3月至2007年11月使用静脉留置针的2 05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留置针的型号、穿刺部位血管选择不合理,未严格遵守原则,穿刺部位及角度不当,固定不当,药物因素等因素为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结论 正确选择留置针的型号、穿刺部位的血管,严格无菌技术,正确的穿刺方法,固定方法,封管方法及选择正确的封管液,正确输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以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底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我们应用复方公英汤内服加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