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医生:从驱魔斗士到死神使者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WU3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严重性还没完全体现时,有些人以开玩笑的方式讨论起口罩。例如有人说:“有17世纪的鸟嘴口罩就好了。”
  在瘟疫横行的4个世纪前,欧洲有一种特殊的医疗工作者——“瘟疫医生”。经常深入疫区的瘟疫医生,最抢眼的标志是脸上的面具。面具设计成带有长喙的猛禽造型,其中喙部覆盖佩戴者的口鼻位置,其长度可达30厘米。这就是鸟嘴面具/鸟嘴口罩。
  瘟疫医生本身有救死扶伤的职能,但由于其出没的地方多有死亡病患,再加上其装束打扮也带着一股诡异寒意,因此长期被视为“死神使者”。人类战胜瘟疫之后,瘟疫医生已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其阴森形象依然活跃在流行文化中,成为反映人类与瘟疫长期斗争的一种特殊印记。

驱魔斗士


  早在黑死病爆发的14世纪,瘟疫医生就已经十分活跃,但使用鸟嘴面具的经典瘟疫医生形象,则要到17世纪才成型。
  1619年,路易八世的首席御医、法国人夏尔·德·洛尔姆,发明了一套专为瘟疫医生设计的防疫套装。套装主要包括一副鸟嘴面具和一件从头到脚的长袍,配以手套、长筒袜、皮靴和圆帽。长袍、手套、长筒袜和皮靴,均以打蜡的皮革制成。
  面具的眼部位置用玻璃制成,以便佩戴者全方位与外部隔绝。硕大的“鸟嘴”当中填充着各种香料、芳草、干花、樟脑、药材、用醋浸泡过的海绵。鸟嘴两侧靠近鼻子的位置各有一个开孔,用于为佩戴者提供空气,同时促进鸟嘴内部空间的空气循环,将填充材料的气味更有效地带到鼻孔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瘟疫的源头是疫区那股极度恶心的气味,而带有香气的物体能够压制这股“邪气”,帮助佩戴者避免邪恶入侵和感染病菌。
  瘟疫医生还有一件特别的装备——长木棍。他们用木棍挑开患者的衣服,触碰患者的身躯,使得他们可在不触碰患者的前提下检查患者的情况。另外,长木棍也常常扮演“指挥棒”的角色,棒子所指向的地方,是瘟疫医生所认为的需要多加留意的位置。
  作为一种专门为对抗瘟疫而生的职业,瘟疫医生与普通医生的职能泾渭分明。由于瘟疫危害整个城镇的居民的生命安全,所以一般由暴发瘟疫的城镇的政府出面来聘请瘟疫医生。瘟疫医生的治疗对象仅限于瘟疫病人,而不得接触非瘟疫病人,以免瘟疫传播。普通病人交由不参与救治瘟疫病人的其他医生处理。
  在当时的医疗水准下,瘟疫医生受感染的风险非常大——包括鸟嘴面具上的鼻孔,虽然意在供给“杀毒”的香气,实际却是为病菌入侵开启方便之门——很多一流医生都不愿担任这一角色。一旦有人愿意受聘,城镇政府会非常重视,为其开出优厚的待遇。
  意大利名城帕维亚,曾在1479年聘请过一名叫乔瓦尼·德·文图拉的瘟疫医生,月薪为30弗罗林(当时意大利采用的一种货币)。彼时一名当地能工巧匠的平均年薪才60弗罗林。此外,帕维亚政府还为文图拉提供带家具的房子、市民资格等福利,并在合同中承诺预支两个月薪金。
  另一个证明瘟疫医生的宝贵例子发生在1650年。巴塞罗那派出两名医生,支援被瘟疫侵袭的托尔托萨,然而两人路上为歹人所掳。巴塞罗那官方无可奈何,向绑匪支付了赎金。
  瘟疫医生在民间也一度颇受敬重。官方与瘟疫医生签约时,往往声明瘟疫医生需要治理所有患病居民,无分患者贫富。官方已经支付了瘟疫医生的酬劳,后者因此不能向病患及其家属索取诊金。这意味着瘟疫医生成为一种免费的公共服务,对普罗大众来说更是希望的来源。
  当瘟疫医生不收分文地治好那些贫苦的病患时,他们成为了老百姓眼中的英雄。

鱼龙混杂


  尽管得到一定程度的敬重,但瘟疫医生受当时医疗技术所限,既不能遏止瘟疫传播,也难以挽回病患的生命。瘟疫医生的职能,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变化。除了救治之外,瘟疫医生还要承担各种“脏活累活”,包括点算病患及死者人数、记录临终者遗愿、解剖及掩埋死者尸体等。
  从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来看,瘟疫医生这个职业实在不够光鲜。当一流医生多数对出任瘟疫医生的邀约敬谢不敏时,真正成为瘟疫医生的那一批人的“成色”,不能不打上问号。
  好一点的是二线医生。他们的声望可能不如一流医生,无法靠开设自己的诊所维持生计,只能冒着生命危险投身瘟疫医生行列。而文图拉则代表初出茅庐的新人医生,他们在行内默默无闻,担任瘟疫医生是一条快速提升名望和收入的捷径——帕维亚政府给文图拉提供的市民资格,就是出身乡村的后者梦寐以求的“体面”身份。
  更等而下之的是没有受过正规医学训练的人。当中包括“江湖医生”,即纯属浑水摸鱼的骗子;也有所谓“志愿者”,他们之前可能从事任何职业,诸如水果商、邮差、铁匠等,他们成为瘟疫医生后,除了“收拾残局”之外,难以为治疗瘟疫本身作出直接贡献。
  即使是相对正规的二线医生,其治疗方法用现代人眼光来看,也过于骇人听闻。“经典”的“放血疗法”可谓必备手段。有人把青蛙和水蛭放在患者身上,旨在“吸出毒素”。有人相信感染瘟疫是“着魔”的表现,给患者服用泻药以达成“驱魔”之效。假如有些病入膏肓的患者希望做最后努力,他们恐怕要遭受更非人的临终折磨,例如被泼上水银后放在炉子里烤。
  而无论是“正规军”还是“野路子”,大多数瘟疫医生都懷着“富贵险中求”的心理,力争多捞几笔乱世财。有人违背合同规定,接待非瘟疫类病人;有人提供不知所谓的特殊疗法来牟取额外诊金,求生欲更强的富人病患往往是主要受害者;有人假传或篡改病人遗嘱,从中中饱私囊;有人打那些孤苦伶仃离开人世的病人的主意,在其往生后顺手牵羊……
  当然,瘟疫医生群体中,也有真正受到敬重的优秀人物。16、17世纪之交的爱尔兰医生尼尔·奥格拉坎,其行医足迹遍及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他发表的《瘟疫治疗》一书,记录了大量黑死病症状以及瘟疫疗法。以“预言家”身份而为后世所知的法国人米歇尔·诺查丹玛斯也是一位医生,他曾提出远离尸体、呼吸新鲜空气、防止病人失血等避免瘟疫传播的方式。
  不过,即使有一些先锋为瘟疫医生正名,医学知识的严重落后、瘟疫医生整体的唯利是图,仍共同造成一种客观现象:瘟疫医生所到之处,犹如人间地狱。而瘟疫医生经常亲手处理尸体,更令大众恐惧他们“双手沾满鲜血”。
  瘟疫医生有时被视为希望,但更多时候令人联想到死亡。只露出双眼的鸟嘴面具,进一步加深这种联想。本来猛禽形象寓意击退病魔,然而有人觉得这更像代表不祥之兆的乌鸦。

文化符号


  医学发展、城市卫生条件改善、幸存者产生抗体等综合因素,使瘟疫逐渐得到控制。在更清晰地认识病毒传播的特征后,瘟疫医生以及鸟嘴面具的行头,被证明无济于事。瘟疫医生最终完成历史使命。
  但瘟疫医生的形象,却没有从人类文化史中消失。有时候,它被用于记录历史。水城威尼斯曾经深受瘟疫打击,譬如17世纪的米兰大瘟疫时期,威尼斯是疫区之一。当时鸟嘴面具已经发明,街头巷尾戴着鸟嘴面具的黑衣人,成为一段深刻的城市记忆。
  举世闻名的威尼斯狂欢节,也受到了这段记忆的影响。节日期间,人们会戴着面具在广场或大街上载歌载舞。鸟嘴面具逐渐成为其中一种常见的面具造型。狂欢节以欢乐气氛为主,这时的鸟嘴面具,仿佛成为击败瘟疫的象征。
  但鸟嘴面具更多时候被视为一种表现黑暗、恐怖、神秘等主题的美学意象。西方万圣节期间,瘟疫医生是一种常见的扮装。众多电子游戏则通过引入瘟疫医生的形象,渲染死亡、未知等气氛。
  无论流行文化对瘟疫医生或褒或贬,当代人始终会通过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鸟嘴面具,或多或少地了解到这个职业在瘟疫史上扮演过的角色。
  (梁元元荐自《看世界》)
其他文献
有人问我吃不吃口香糖,我回答说“不吃,那东西太像人生,我把它划为‘悲惨食物’。”  对方被我吓了一跳,不过小小一块糖,哪用得上那么沉重的形容詞?但我是认真的,人人都有怪癖,不肯吃口香糖大概还不算严重的。我对口香糖的味道并没有意见,我不能忍受的是:它始于清甜芳香,却竟而愈嚼愈像白蜡,终而必须吐之弃之,成为废物。  还有什么比嚼口香糖更像人生呢?大多数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一切最好的全在童年时期过完了,花
期刊
1984年,我去看了电影《太空先锋》,有两处地方深深打动了我。首先是约翰·葛伦搭乘太空船从窗户往外看到的地球,实在美极了。其次是七名太空人之间的情谊。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这样组织的一分子。  还在麻省理工学院就读时我就向太空总署提出了申请,表示想成为太空人。对方回函表示对我兴趣缺乏。我等了两年再次递出申请,收到的答复与上次大同小异。第三次申请,这回获得面谈的机会,但他们再次拒绝了我。  我再
期刊
夏虫不可语冰是《庄子·秋水》里的一句话,意思是你不可以跟只在夏天生存的虫子,谈冰是什么东西,因为它没有在冬天生活过,对冰不会有概念。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也是这个道理。同样,对井里的青蛙,你跟它谈大海的广阔,它也是不知道的,因为它们都受到自身生存时空的限制。  我们作为自然界的高级动物,认识也一样受限制。时间、距离、利益、地位、阅历、受教育程度、世界观等等,都限制着我们的认识。如果看不到这种
期刊
不少人胃口不好时,总喜欢用汤泡饭,增加食欲。人们常常认为,经汤泡过的饭会变得更松软,更容易下咽和消化,但事实并非如此。  不同于将米完全煮软的米粥,汤泡饭中的米粒仍然保持着完整结构。而吃汤泡饭时不用细嚼,米粒未经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就直接进到胃中,增加了胃肠负担,容易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痛、胃胀等不适,严重者可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又因为吃汤泡饭时咀嚼时间少,唾液、胃肠道消化液分泌时间也跟
期刊
误解一:指甲上“月牙”多、越大、表明体质越好  真相:“月牙”的数量、大小因人而异,与体质无必然联系。  人们通常所说的“月牙”,是指甲与皮肤相邻处呈新月状的淡色区域,学名为甲半月,一般在拇指(趾)最明显,其他手指或足趾上的甲半月常常部分或全部被近端皮肤所覆盖,并非不存在。  甲半月的數量、大小与角蛋白生成速度有关,如同人之高矮胖瘦,存在个体差异,不是疾病的特异性体征,与个人体质、营养状况也没有必
期刊
如果你每次打喷嚏就会开始下雨,你就会相信打喷嚏跟下雨有绝对的关系。我们的信心都是建立在之前的经验上,反复尝试而每次获得同样的经验,就足以构成一个非常牢固的信念。  因此,如果你要改变自己面对挑战的自信,就要重复给自己设定一些目标,并享受每次达成目标的正面效果。要诀是:不要一开始把目标设得太高,反而要设得比较低,让自己稍微多努力一点就能够达成。  举例来说,我之前买了一只智能腕带。那是一个科技手环,
期刊
靖康之难靖康之难时,宋徽宗赵佶一行从汴京到五国头城一共走了约5000里的路,跨越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回首这段近900年前的往事,非为一家一姓哀悼,而是通过这条“北狩之路”去感受遭遇大难时人性的高贵与卑劣、文明遭受涂炭时的愤懑与痛惜。  为尊者讳的传统文化语境下,同一件事有不同说法。比如皇帝逃出京城或被俘掠走,叫狩,就是打猎去了。1126年,金军铁骑包围北宋帝国都城汴京。次年春,以艺术知名的宋徽宗赵
期刊
昨晚坐Uber(网约车)去喝酒。司机是个土耳其人,小心翼翼地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不想借友邦的幌子转移这段时间的“歧视”,便如实相告。司机连忙问我,是从武汉来的吗?这个信息时代啊,令原来分不清北京和上海的欧洲人,连“WUHAN”这个词都学会了。  我说我刚从柏林来。他反应过来,我德文比他好,应该不会是个从武汉跑出来的旅游者。“我也不信媒体的夸张。”他喃喃自语,“但这种传染病听上去挺可怕的。”我说你别
期刊
奴里說出的都是成年人的句子。他一说话,你就会觉得他比实际年龄要大。他的话简明扼要,明显经过深思熟虑,没有多余的情绪。  “奴里,你是个孩子,还是个成年人?”我问。  14岁的奴里回答:“也许是个年轻的成年人?在家,我是父母的孩子,但是我也在工作,我在挣钱,所以说我可能已经不是孩子了。”  奴里十岁开始工作,每天12小时,每周六天。他给人的感觉是,他没有时间同情自己,或者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这一点,就
期刊
儿时,我做梦都想得到一辆脚踏三轮玩具车。可我每回央求父亲的时候,父亲不是推三阻四就是糊弄应付。母亲说话一向直爽,道出了实情,咱家穷,实在没钱买这玩意儿。  七岁生日的那天,父亲送给我一件礼物,一辆脚踏三轮玩具车。可惜,这辆玩具车是木制的三轮车,就连三个轮子也是木块拼成的,这是父亲雇请木匠老张特意帮我打造的礼物。虽然这辆三轮车有些粗糙,甚至有些丑陋,但对于我来说还是有点惊喜,甚至有点满足。  生日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