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在语文路上……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htning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早就听说南湖第一小学有位教学新秀潘文彬了。熟识他的人都夸他教学好、为人好,在全校、在全区、乃至在全市,有口皆碑。
  几年前的那次特级教师评审会,使我对潘文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负责考察他的几位评委介绍说,在南湖第一小学,与潘文彬年龄相仿的男教师有4位,人们呢称“四条汉子”,都是热心助人、踏实肯干的好青年。在其他“三条汉子?眼里,潘文彬为人“厚道”“实在”,处事沉稳,待人谦和,自律严格,能沉下心来搞教学、搞研究,是“苦行僧”“领头羊”“好兄弟”。其实,敬重他的又何止是这“三条汉子”?在这所学校里,无论潘文彬出了多大“风头”,获得多高荣誉,从校长到教师,老老少少,没有人不满,没有人妒嫉,都觉得这是他该得的。小潘奋发进取,真诚待人、助人,点点滴滴都记在同事们的心里呢!在评审组进行民意调查时,说起潘文彬的事迹,老师们一个个情浓意烈,如数家珍。有位教师竟然还在座间落下眼泪……
  一个小青年竟能得到同事们如此一致的拥护和支持,竟能如此令人感佩!评委们满脸惊讶,大喜过望。我感到一股热流在周身萌动,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多好的后生!
  第一次见到潘文彬是在2003年初秋,那是一个果香飘溢的收获季节。我与陈树民、成尚荣、戴兴海、芮琼等几位同志相约去听他的课。在南湖第一小学绿阴掩映的校园里,潘文彬接待了我们。这位当时南京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一袭布衫,浓眉明眸,文静中透发出机敏,质朴里飘溢书卷气,十分潇洒、精神。
  那天,潘老师上的是《爷爷的芦笛》。在教学中,他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自己创作“阅读地图”,然后抓住“阅读地图”扣词析句,品读体悟,交流讨论,步步深入。孩子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学得主动而扎实;潘老师亲切从容,凝神倾听孩子发言,尊重各人切身感受,在平等对话中,把学习任务落到了实处。课堂里既不见“涛声依旧”的陈年旧景,也没有“乱花迷眼”的形式翻新。对这一课,我很赞成时任市课改办主任戴兴海同志的评价:“在潘老师的教学中,实在,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气质与风格,是一种扎扎实实的过程与效果,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品质。”的确,课如其人!
  这以后,我与潘文彬老师有了较多的交往:青年教师高研班,市优青、特级教师评审组,省、市教学现场会、研讨会、观摩活动……一次次切磋、合作使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越来越清晰鲜明、丰满亲切。从他坦诚的目光,率直的话语里,我越发真切地感到他那独具特色的“实在”——人的真实、情的真诚、理的真知,对事业的挚爱和对语文教学本真与灵动的执著追寻。吴胜平主任说得好:“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潘老师能在浮躁的社会现实中,始终有着平常的心态和执著的追求,他能够冷静地思考着,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怎样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得更细更实,切实地履行语文教师的职责,全心全意地为学生发展服务。”胜平主任是位极有见地、广有影响的资深教研专家,多年来一直热忱地关心、支持着潘文彬,呵护、指导着全区广大青年教师。可以说,她的这番话,精辟地揭示了文彬“实在”的本质与内蕴。
  前些日子,我阅读了潘文彬老师的专著《走在语文路上》,很是振奋。那一篇篇观点独到、切中时弊的教学论文,一则则理念先进、构思精妙的课堂案例,自然实在而充满睿智,洒脱大气又十分严谨。对我而言,这是一段悦人身心、催人进取的历程。
  回望文彬走过的语文路,春风秋雨,征途漫漫,处处印下他坚实的足迹,闪烁着他思想的火花,透发出时代的气息。
  针对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不少课堂中涛声依旧、机械沉闷的局面,他主张不妨在课堂开设“超市”,让学生在开放的、轻松和谐的、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放飞个性;
  针对作文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他倡导让作文回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思考,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动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智慧;
  针对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张扬个性、甚至放任学生的现象,他强调教师应踏踏实实地下番工夫,把握教材,精于预设、巧于生成,及时发现、巧妙引导;
  针对一度出现的浮躁心理、浮华现象,他指出,走在语文路上,要守住一颗平常的心,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客观地继承和发展,要在探索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不失掉语文教学的传统和本真……
  这些见解,无疑都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这其中最为突出的还应该是,他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任务出发,反复强调“必须把语文教得实在一些”。他说:“把语文教得实在一些,让语文洋溢着生命的光彩,这是新课程、新时代呼唤着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更为可贵的是,在他的专著中,一篇篇精心设计的预案,一个个生命涌动的课例都生动地阐释了在实践中,他是怎样从课堂教学构成的诸多方面,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化为个性鲜明的教学行为;形象地展示了他是怎样把爱生的情感、育人的智慧倾注于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着力“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把文本的语言、知识、情感等内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融入到自我生命之中。”(潘文彬语)
  潘文彬老师与他的伙伴们正大步流星地走在语文路上。这是一条文化深厚的母语教育的路,这是一条大潮奔涌的课程改革的路。这条路还很长很长。“踏一路阳光,洒一路欢笑,合着课改的节拍,我们走在了语文路上”,唱出了潘老师的豪情,也是他向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发出的邀约。我为在语文路上,能有如此优秀的青年朋友结伴同行感到欣喜和自豪。让我们一起与文彬结伴携手同行,一起求索开拓创新,在这条我们钟爱的语文课改路上泼洒汗水,印上坚实的足迹。
  前程的风景,一定更加精彩迷人!
其他文献
一、 无意中的发现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询问不难看出,长期以来语文作业不受学生喜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语文作业相对固定、俗套、乏味;其次,语文作业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不大,认真做作业不一定就能取得优异成绩。学生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他们喜欢做轻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事情,作业也不例外,我们的语文作业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二、 创新作业内容    1 “写字”是根本。  我设计了一周两
国家考试中心化学科命题委员会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多方面的要求,摆在首位的是要求他们“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能融汇贯通,把知识横向和纵向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的贮存…
1966年8月,“文革”全面开始,天翻地覆.那时我17岁,是成都九眼桥附近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rn我学校对面有个四川大学宿舍,有次我跟在“红五类”屁股后去看“抄家”.当红卫兵头
根深蒂固的“地段意识”rn典型的古代中国城市的空间秩序显得比较单纯.城市的中心部位是衙门(行政官邸)、宫殿、神庙、学府等古代社会的权力核心机构.通过核心向南北向引出中
商业的金手指rn1968年7月1日,、重点发表油画;不到一周,7月7日的发表此画作者刘春华的创作谈;事隔一天,7月9日的发表新华社记者长篇报道.到了10月份,北京市美术装潢包装工业
期刊
唐朝名臣张说写有一篇奇文《钱本草》,把钱的道德价值和实用价值予以了尽力铺排。文章借药喻钱,借钱言药,告诫世人不可为金钱所病,为金钱所害,其实是为世人开了一副人生处世
本文对工程抗震技术发展过程进行概述,系统说明隔震技术的产生、原理和应用方法,分析探讨基础隔震技术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并指出目前的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为
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手机即将或者已经成为了第五种大众传播手段。有人曾做过一个统计:无线电广播在全球拥有5000万听众,用了38年;电视达到5000万观众,经过了13年;
笔者从所听的随堂语文课中,感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诸多误区,一些是为合作而合作,或是“走过场”,或是“作’秀”,阅读课堂只有走出这些误区,引导学生真心、真正、真效合作,学生的素养与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一、阅读教学小组合作的误区    1 为体现教学理念而设计。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体现合作学习这一理念,逢课必设计合作学习的环节,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也不顾问题是否具有合作性、探究性,任意揪一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