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真效合作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所听的随堂语文课中,感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诸多误区,一些是为合作而合作,或是“走过场”,或是“作’秀”,阅读课堂只有走出这些误区,引导学生真心、真正、真效合作,学生的素养与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一、阅读教学小组合作的误区
  
  1 为体现教学理念而设计。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体现合作学习这一理念,逢课必设计合作学习的环节,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也不顾问题是否具有合作性、探究性,任意揪一个话题即让学生分组讨论,以此来体现课堂上的轰轰烈烈。其实这是一种耗时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如一位教师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临下课前5分钟,让学生小组“合作”数语文书总字数,然后推算出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有多厚。虽然学生数得很投入、很兴奋,但文章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探究、感悟司马迁如何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可以说,“数语文书字数”的合作是本课画蛇添足的败笔。
  2 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阅读教学的课堂,常常出现冷场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无人应答。究其原因,大多是学生未对文本细细品读,课堂上一直是教师主讲。为使课堂走出“静寂”,教师便相应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而此情况下的问题,有的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有的问题过大,学生无从下手;有的问题偏离课堂目标,题外话多,题内话少;全班检测反馈阶段,教师点几个优秀生回答,就敷衍过去了。教师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使自己的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3 为减轻教学负担而设计。合作学习的课堂,在问题的预设、过程的调控、课堂的组织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更不是放任学生学习。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课前缺少精心备课、锤炼语言的功夫,上课伊始拉起合作的“大旗”,简单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自由学习;学生合作时,教者游离散走,不深入小组倾听、调控,甚至批改作业,完成自己的事。到了教学预设的时间,教者走程序,让小组依次汇报,汇报完毕一堂课也就结束了。这样的课堂,教师仅是客串,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自己“不深入钻研”的幌子,放弃了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4 合作学习现状面面观。当前,合作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1)只“合”不“作”。课堂上常常有小组成员不主动探究研读文本,浮于表面,泛泛而谈;或教师未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进行合作讨论,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人的思考过程。在讨论交流时,学生较难产生碰撞的火花,更难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你一句,他一句,是一种散沙式的形式上的合作,长期如此会增强学生的惰性与依赖性。(2)只“作”不“合”。主要表现有两种:其一,小组成员不愿合作,一些学生“唯我独尊”的思想、行为较为严重,不愿倾听他人思考的成果,不愿与他人分享快乐;其二,小组成员不会合作。或是组员“各自为政”,或是优秀生“一言堂”,或是学困生成“多余人”等,学生未习得合作的方法,合作学习“冷冷清清”。(3)只“说”不“听”。小组交流时,部分学生将个人意见表达出来后;溜之大吉,甚至做小动作,没有倾听别人的答案,做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局外人。(4)只“听”不“说”。实际小组合作学习中,仍有不少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仍是配角,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说”的原因有“三”:一是有些小组成员不乐于表达,不想说;二是没有认真思考,不会说;三是没机会说,发言的机会被个别学生垄断。
  
  二、阅读课堂有效小组合作的策略
  
  课堂上学生通过循着问题合作学习,理解文本蕴藏的知识、情感、态度,这仅是合作学习的浅层次目标;掌握学习要领与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这是合作学习的深层次目标;在一次次探究、交流、互助中,逐渐习得生活、生存的能力,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终极目标。
  1 完善小组合作机制。阅读课堂的合作小组及合作形式应相对固定,以便课堂操作时进入一种自动化的状态。建立小组前要精心考虑,严密组织,逐步完善,而不是把小组随意组合、临时搭配。笔者认为,建立能有序运作的小组合作应注意三点:一是应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人数、成员相对固定的小组。组合小组成员时除考虑学生性格特点、生理特点外,更应考虑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书写能力、知识面宽广度、学语文的兴趣等,形成素质合理、均衡的小组。若需要调整,采用小范围微调的原则。二是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是有效合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学生可担当小组内的发言人、朗诵人、记录人、检查人、主持人等角色,让每一个成员人人有事做,成为小组的主人。分工可进行周期性调整,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作用得到发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与竞争力。三是每组要有组长。组长可实行“定期竞聘制”和“淘汰制”,并对组长进行管理内容的培训,每组成员用一定的符号作编号,以便教师课堂上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2 指导合作学习的方法。科学的、适宜的合作学习方法是取得优异合作效果的前提。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前,应适当有意识地引导或训练学生掌握基本合作的方法,如角色担当、发言有序、乐于交流、善于倾听、注意评价、学会总结等,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精读文本之后,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来理解、学会本课的写作方法: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写在课题旁或段落的空白处。然后,组长主持交流,按“差——优——中”的学生顺序,分别交流个人看法,要求组员相互补充、相互提携。第三,组长总结讨论的成果,推荐小组发言人。第四,组外(或全班)交流。因为方法得当,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异彩纷呈。
  3 给足合作的时间与空间。合作学习的阅读课堂上不应以小组学习来代替个性阅读,它必须以独立学习作为基础,只有当学生有了个性的解读,合作才能深入、热烈。个人学习的优劣是决定合作效果好差的关键。课堂上教师应给足学生个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课本上圈圈、点点、画画、写写,为讨论交流作准备。讨论时要有充足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人人有机会表达。如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前,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准备说出你感触最深的画面;讨论中要求学生依次择一处交流,方式以“说为辅,读为主”;在互助、点拨后学生再练、再读,最后小组推荐一两名成员在全班汇报。
  4 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阅读课堂,教师还应注重从整体上对小组及成员进行多元化评价,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团队意识,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赛变为小组之间的竞赛,增强小组的内聚力和表现力。无论是合作交流过程中的教师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还是交流之后的总结性评价,均应以小组为单位,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小组学习和管理的情感。团队激励会给合作小组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与活力。如教师的评价语言可采用“你们组读得很棒!”“你们组的发言精彩极了!”等形式;学生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的语言可采用:“你们组的发言我们同意,但……”“我们小组认为……”等形式。除课堂评价外,还可以组为单位定期(一堂课或一周或一月)评选“最佳集体发言奖”“小组合作进步奖”“最优星级组”等,让学生产生在本组内学习的喜悦感、成功感。团队性、整体性的评价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以合作小组为评价对象的同时,也应注重对组员的个体性评价,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学习、争先的激情。
其他文献
孩子睡了,打开床头的台灯,黄黄的灯光,在寒夜里格外温暖。靠在床头,拿起一本书,这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终于爱上了读书,读点什么,可以是语文教学的专业书籍,还可以是图书排行榜前列的图书、消闲的小说、推荐孩子阅读的儿童读物……书和这灯光一样,温暖而芳香四溢。  儿童读物毕竟浅显,有的一两晚就读完了。一天,拿起了这本《外公是棵樱桃树》。读完第一页,我就停不下来了,一口气读到了深夜。合上书,我的心无法平静
一、 无意中的发现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询问不难看出,长期以来语文作业不受学生喜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语文作业相对固定、俗套、乏味;其次,语文作业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不大,认真做作业不一定就能取得优异成绩。学生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他们喜欢做轻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事情,作业也不例外,我们的语文作业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二、 创新作业内容    1 “写字”是根本。  我设计了一周两
国家考试中心化学科命题委员会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多方面的要求,摆在首位的是要求他们“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能融汇贯通,把知识横向和纵向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的贮存…
1966年8月,“文革”全面开始,天翻地覆.那时我17岁,是成都九眼桥附近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rn我学校对面有个四川大学宿舍,有次我跟在“红五类”屁股后去看“抄家”.当红卫兵头
根深蒂固的“地段意识”rn典型的古代中国城市的空间秩序显得比较单纯.城市的中心部位是衙门(行政官邸)、宫殿、神庙、学府等古代社会的权力核心机构.通过核心向南北向引出中
商业的金手指rn1968年7月1日,、重点发表油画;不到一周,7月7日的发表此画作者刘春华的创作谈;事隔一天,7月9日的发表新华社记者长篇报道.到了10月份,北京市美术装潢包装工业
期刊
唐朝名臣张说写有一篇奇文《钱本草》,把钱的道德价值和实用价值予以了尽力铺排。文章借药喻钱,借钱言药,告诫世人不可为金钱所病,为金钱所害,其实是为世人开了一副人生处世
本文对工程抗震技术发展过程进行概述,系统说明隔震技术的产生、原理和应用方法,分析探讨基础隔震技术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并指出目前的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为
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手机即将或者已经成为了第五种大众传播手段。有人曾做过一个统计:无线电广播在全球拥有5000万听众,用了38年;电视达到5000万观众,经过了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