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shi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爱学习,这是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的一个问题。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习情境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爱学习,这是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的一个问题。就这个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体会。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好奇的天性,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加上巧妙地创设教学、思维情境,使学生觉得特别、新奇,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大部分高中学生认为函数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实际上学生只是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上理解的,如果我们恰当地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就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也就不会感到难以理解了。如通过三个实际生活的事例:用解析式法给出炮弹发射时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式,用图像法给出臭氧层空洞面积,用表格法给出人民生活质量问题。每给定一个时间都分别对应着唯一的高度、面积、生活质量。这样在学生脑海里不再是抽象的两个字母x与y的关系,而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引出函数的概念,同时也体现了函数的三种表示形式,很好地用实际问题的变化规律呈现出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1)问题要具体明确。这是问题情境设计最基本的原则。提出的问题必须目的明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即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2)问题要有新意。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必须选择新颖的问题。
  (3)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产生矛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4)问题要有适应性。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要求,问题的深度、广度要适当,既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又要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5)问题要少而精,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6)教师设计时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并要善于挖掘教材潜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便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2.研究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及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征,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虽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正确解答,但会出现很多不同的解法。这时,教师应做适当引导、点拨,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解法,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感到有自豪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起到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的作用。
  3.让“聪明的啄木鸟”为算法教学服务,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趣事,关键在于你是否做生活的有心人,教育的有心人。有一次我为了辅导女儿,在网上搜集一些有趣的故事,忽然发现了一则“聪明的啄木鸟”的故事,读完后,我忽然觉得这个故事特别适合我要讲的“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于是下载打印出来。在讲“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之前,我用幻灯片投影出这个趣的故事:啄木鸟找树枝上的虫子吃,它首先在树枝的中间啄个洞,没有虫子,根据虫子的气味左边的一半比右边的一半浓,于是啄木鸟又在左边的一半树枝的中央啄了一个洞,还是没有发现虫子,但是这次树枝右边小虫的气味比左边的要浓些,于是啄木鸟开始向右边搜寻,就这样它经过若干次“搜寻”终于吃到了虫子,美餐了一顿。你认为啄木鸟聪明吗?这个故事的背后蕴涵着什么数学道理?这个故事情节使二分法的解题过程体现得非常直观:树枝是区间长度,打洞就是取区间的中点,将区间中点函数值符号在与区间端点的函数值符号进行比较,取舍哪一段,若干次取下去,就是数学的一种逼近思想,最后根据精确度,方程的近似解就可得出。
  数学教学和有趣的生活实例结合,从学生直观理解出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素材,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知识,把所探究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4.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本身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巧设问题,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增强认识能力。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内容,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惠民.例谈反例的构建.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09.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4]洪秀满.制约数学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中学数学,2002/02.
  [5]孙宏安,程晓红.现代数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4.
  [6]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4.
  [7]朱万成.浅谈对学生学习数学情感的培养.中学数学研究,2004/09.
  [8]宋秉信.数学学习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02.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为此,教师应彻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我就此谈几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1.重视创设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情境。  鲁宾斯但在说明思维过程的心理本质时指出:“任何思维过程,按其本身的内部结构来说,都是为了解决一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呢?  1.构建充分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通过XRD、SEM、红外、差热等测试手段,考察和研究了立式搅拌磨在干法批次粉磨状况下对重质碳酸钙的粉磨效果及机械力化学效应。 Through XRD, SEM, infrared and differentia
会议
新教材的“解方程”编排与旧教材的编排有较大的不同:以前解方程,其基本依据是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而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解方程,却要求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探索、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再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教学建议”第二学段中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
该文通过双Audi轿车的感载比例阀的分析,论述了感载比例阀的结构、特性与工作原理及其与特性曲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