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

来源 :中学生学习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h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才培养是衡量高校工作成果的主要内容,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面对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要适应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潮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育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健全课程管理体系,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教育本质,在专业课程中教书育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引领实施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符合新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辅导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的辅导员队伍教学能力提升研究”(2019JY106)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此各个高校便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有益建设。“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新理念,需要发挥专业课教学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渠道、重要阵地功能,必须着力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贯彻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环节中,对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入脑入心,对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发挥了重大价值。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高校辅导员如何助推“课程思政”,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如辅导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辅导员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把握不够,工作方式未能适应“课程思政”的要求等。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功能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校辅导员理应及时转换工作理念,充分转变工作方式,形成一套动态化的工作模式,以适应“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关于“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多数研究从“课程思政”特征及内部要求等几个方面予以解释。有的研究者紧紧围绕“课程思政”的实质对其内容予以解释,有的研究者结合高校育人目标和课程建设的内在需求来解析“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对“课程思政”内涵的多维阐释,对于把握“课程思政”的本质及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
  “课程思政”是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与方法,对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有效利用好课堂这一主要途径能够更有效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确保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切实落地,也有利于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一是“课程思政”响应了高校立德樹人的主要职责,有助于促进“育人”和“育德”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秀传统和各项事业的生命线。”[2]“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带到各个课程环节去思考,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二是“课程思政”有助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实现。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都反映了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呈现“两张皮”的互相隔绝现象。“课程思政”所践行的目的正是让二者更好地融合起来,促进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融合,教书育人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机结合。
  (二)高校辅导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正确定位,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核心价值观,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群体联系密切,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状况,这是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优势所在,让辅导员能够更加深入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名专业的辅导员,不仅担负着伴随学生成长的重要责任,更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路上的引路人。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辅导员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一是协同角色,与专业任课教师通力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在互相学习借鉴中形成“课程思政”育人队伍。二是补充角色,辅导员可以利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通过日常的点滴渗透加强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意识,尤其是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说更加有必要让他们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对“课程思政”的影响
  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以下简称《规定》)中对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对学生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鉴于这一职责的统率性,回归辅导员职业的本源初心,在线上“课程思政”建设中,辅导员要在“课程思政”内容上与其他主体做好协同。建设“课程思政”并不是意味着与“思政课程”背道而驰,要始终明确“思政课程”的主导地位。“课程思政”就是在以传统“思政课程”为主干道的前提下,
  通过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出来,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
  建设辅导员“课程思政”的工作模式与辅导员九大职能要求相契合,创新辅导员“课程思政”新型教学工作模式。高等学校的辅导员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关键力量,而基于"课程思政"的高等学校辅导员对教育模式的形成,有着十分现实的含义。在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辅导员的职责关乎到学生优秀的品质和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关乎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也关乎到是否能培育出更多全方位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国家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的过程中重视高校育人,也注重立德树人的政策落实。单靠思想政治课教学或学校思政工作来单兵作战,对于立德树人是基本立不住树不深的,有必要实施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所有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由此可以看出,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功能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能力不足
  辅导员在发挥“课程思政”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但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质量不高、水平不一等问题。一些高校在辅导员招聘时主要限制学历,在专业方面一般没有限制,导致辅导员队伍中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知识的人占比较少,在思政教育方面的高度和深度有欠缺,在观念和方法经历上不足,更导致辅导员不能有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辅导员队伍涉及的工作错综复杂,极其耗费心力,加上工作后学习提升思政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不高,而本应规律性开展的相关辅导员培训也往往流于形式,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时,若自身缺乏专业知识理论支撑,则难以从根本上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上冗杂的信息容易造成青少年思想层面的波动,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造成冲击,对辅导员的工作也是一项考验。辅导员这个角色已经不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学生掌握的信息源有时比辅导员还要丰富,这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再次提出挑战,所以必须提升辅导员在网络思政教育方面的能力和素养。部分高校缺乏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考核标准,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的特点,激励制度和奖惩措施不明确,辅导员在“课程思政”的工作中心态只能是完成任务,加上相关培训匮乏,效果就难以保证。
  (二)辅导员对自身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意识不强
  大多数辅导员从事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并不涉及到专业课程,因此部分辅导员仍未意识到自身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和重要性。就专业教师而言,普遍挖掘专业知识,日常从事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也主要围绕专业,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深刻,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责任。就辅导员而言,琐碎、细致的管理工作容易使辅导员工作简单化,工作形成思维定式,缺乏对工作内涵的理性思考,忽略对全局工作的宏观把控。[3]容易将“课程思政”归结为对专业课教师的单项要求,不能从全员协同育人的角度去定位,未能认识到自身也是“课程思政”改革队伍中的一员,所以,无论是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还是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以及教育目标的指向上,均缺乏交流和协调,在育人这条道路上未形成合力。[4]
  (三)辅导员“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课程思政”不能仅靠专业任课教师的自觉,思政工作的全覆盖要依靠完善的机制运行,包括工作队伍、工作制度、工作体系等。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都是思政工作中的优势资源,但二者归属不同的管理序列,处于不同的管理体系之中,考核和评价的导向不一致,加上二者未来职业规划发展路径不同,致使资源无法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目前对于专业任课教师的考核导向中已经加入了“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但对于辅导员在“课程思政”中应该发挥的价值和作用并未提出相关要求,学工、教学“分家”的现象仍有存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整体明确的情况下,改革内部运行机制,建立与要求相适应的体制制度,促进系统内具体性目标的相互融合是目前高校思政体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把握“课程思政”时代价值,找准自身角色定位
  “课程思政”源自上海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综合改革的经验。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海高校自2014年以来在通识教育中开设“中国系列”课程,由名师大家主讲我国建设工作发展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课程思政”正是由此升华的课程理念。“课程思政”已作为中国新时期促进高校教学和提升人才综合能力的关键着力点。在此背景之下,深入理解“課程思政”的时代价值,重新梳理历史逻辑,研究当下改革的制度诉求和具体行动路向,既是提高学理认识的内在需要,也是推进教育实践工作的实际需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找准自己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对思政教学工作现状有效改进的契合口的观点,必须做到重塑思想观,更新教育观,变革现行教学模式。课程化模式下高校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学既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高校辅导员要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按照传统思想理论知识教学与通识教学培训课程中的双元教育模式推动“课程思政”工程建设,提高自我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的实践工作能力,发挥辅导员工作推动“课程思政”工程建设中的关键功能。大学辅导员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践行了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前行。
  (二)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平台,加强整体协同合作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存在明显的区别,这两者的课程载体不同,“课程思政”借助各类课程,思政课程指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两者中思政的侧重点不同,“课程思政”侧重于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思想价值引领,思政课程侧重于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但二者需要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队伍的重要力量,工作在最前线,必须破旧出新,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深化改革,促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逐步形成高校育人合力。高校应集中整合学工和教学资源,打造校内特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一批优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选树一批优秀课程思政教师群体。
  基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基础上的德育共同体是学校实现协同教育目标的内涵根本,实现了学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作用,形成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需要学生、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其他部门教师多方参与的协调互动体系,辅导员应成为这一互动体系的协调者与组织者。[5]要加强与学生、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搭建协同化育人平台。   (三)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立体化育人模式
  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就是要把思政内容结合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当中,利用思想政治课程,传播正确的政治理念,结合通识教育,传播民族文化和中国历史发展,结合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播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等。[6]在现实的思想政治课中,大学生已然不满足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生硬冰冷的课本内容,他们向往的是更加多元化的知识构架,更自由开放,生动活泼的接受过程,更贴近自身、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7]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要不断更新,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和自身经验,用贴近实际的专业语言去讲述思政教育观点,让思政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本,改革课程学分管理和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充分融合教学与学工的思政需求,精准设计教育教学环节,精心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实时把握教育对象的学习、成长状态,在动态、开放、合作中实现共生、共赢。此外,也转变了老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让同学们参与到思政教学课堂中,开展情景模拟、实景演练、座谈研讨等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增强学生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要求辅导员也要对自己所带学生的专业教育有所掌握,才能够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立体化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24 页
  [3]刘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63-65.
  [4]苏李杰.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研究[D]. 桂 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5]严永旺,彭雅婷.辅导员参与专业课“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7):68-71.
  [6]郭玉华.地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21(02):98-100.
  [7]郝佳佳.“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深化思政工作的路径探析[J].智库时代,2019(19):91+101.
其他文献
摘要:劳动教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主旋律,职业学校是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的发源地,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也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作为新时代的中职语文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将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起来。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语文;教学融合  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
期刊
摘要:在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让学生综合性的发展,所以在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音乐的教学方法,融合音乐教学的目标,更好的去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一定的知识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将音乐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的一个爱好兴趣。在教学当中更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整体的教学计划规划,并且细化教学中的每个过程,使教学更加的有效。本文章概述结合四大音乐教学法更好开展九年一贯制
期刊
摘要: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思政教育”贯穿“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始末,深入挖掘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促使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此外,在“立德树人”视角下,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效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各环节,不仅可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德育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还能促使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促使其在体育知识
期刊
摘要: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是当今时代高速发展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地方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将对“双重创新”能力训练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讨论。  关键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滞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关注尚不明确。
期刊
摘要:将李白诗文编年系地信息集成化、数字化、图形化,以地图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展示李白诗文编年系地数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发现从李白漫游时间分布数据来看,其漫游经历可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被召长安之前,第二阶段为赐金放还之后;从其漫游空间分布数据来看,第一阶段漫游以安陆为中心,第二阶段漫游则以鲁郡为中心。为文学教育提供清晰的网状知识结构图谱体系,从而达到满足深层次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李白诗文
期刊
摘要:在初中阶段所开设的语文学科课程,不单单是对语言和文字的认识和掌握,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精神以及文化积淀进行深入了解,并将其传承和弘扬。班主任作为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路上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这两项工作的和谐互益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能够把握好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而对学生的德育素养以及三观的培养给予
期刊
摘要: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中,德育教学与基础学科教学、专业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德育教学才是决定中职学校办学质量与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中职学校应当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管理,以提高德育教学的成效,使学生能够先成人后成才,真正成为被社会认可的、能为社会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形势;中职学校;德育  1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中职学校人
期刊
摘要:伴随着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趋势,“互联网+教育”,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输出更加能够创造价值的专业人才。学前教育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受到了社会及其家长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使得学生真正置身于教学实践中,进行核心教学内容教学、教学方法试验,感受活动实施带來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需要充分借助现
期刊
摘要: 职业技术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因此目前面临了诸多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质量欠缺、学生思想怠慢等问题,只有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角度出发,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优化课程、强化思想、完善管理模式等方面推动职业技术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高素质和更有思想的人才。  关键词: 职业技术院校;公共艺术课;现状; 存在问题;;对策  引言:公共艺术课程主要是以艺术为基础,
期刊
在民事审判中,由于民事行为的相对性以及为了纠纷解决的经济性,在可能涉及夫妻共同债务的案件中,结果往往也表现为夫妻其中一方负担债务。当该债务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在债务人个人名下的财产不足以清偿时,就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执行。从法律和司法解释来看,涉及的法条确只有一条。通过将执行程序中遇到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况进行分析,笔者发现现实中的是夫妻共同财产在执行中表现形式很复杂。面对复杂的现实,一个规定显然是不能满足实践的需求的,而且就这样一条规定在理论上是和实体法还是相冲突的,而实践中都没也运用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