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长,我们究竟需要什么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uohui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专业成长,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昨天回老家的时候,我终于寻到了答案。
  在老家有一种蜂,它们的个体并不大,通身灰黑色的,常以钻竹竿或是椽子为营生,因此人们都称呼它们为竹竿钻。我对它们并没有什么好感,因为小时候顺着竹竿上的圆孔向里面吹气的时候,曾被它们蛰过,以至于肿痛得三四天都吃不好东西。但就在昨天,我改变了对它们的看法。
  午饭后,坐在屋檐下闲谈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阵“吱吱”如电动机启动的声音在头顶响起,接着便见到丝丝竹屑飘落下来,如仲夏时节香椿树的花絮一样。我仔细寻找,原来是一只只钻竹蜂正在钻房檐下的竹竿呢。不大一会儿,竹竿上就出现了一个个圆圆的小孔。其实我们都知晓竹竿的质地是相当坚硬的,但在钻竹蜂的努力下,即便是海碗口大小的竹竿上也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圆孔。这让我颇感惊奇,于是就捉一只钻竹蜂来研究,反复摆弄了老半天,我也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锐利的工具,相反的它们只有柔弱的腿,细软的口器。真是不可思议。闲谈时,父亲很随意的一句话为我揭开了谜底——“它们外边柔弱,但是它们有一种钻劲,一种坚持钻下去的精神。”
  的确,和钉子相比较,它们并没有坚硬的身板和尖锐的钉头,也缺乏外在的压力,但它们却和钉子一样钻进了坚硬的木头或竹竿。如果说钉子凭借的是天生的优势和借助于外在的压力而实现了钻透木头的目的,那么钻竹蜂则完全是依靠自己的信念和坚持。它们没有外在的压力,也没有硬挺的工具,只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为了完成生命中的一种需求而坚强地钻进了木头,依靠自己柔弱的工具凭借一种钻劲,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钻透了竹竿。这是何等平凡的追求,但又是何等惊人的精神。我不禁对它们肃然起敬。
  由此我想到了专业成长。其实很多教师总想借助于外力而攀附生长,就如同藤本植物一样。也许这并没有错,最起码可以借力得力,轻松地实现自己的成长,从某个层面来说,这不啻为快速成长理所当然的一种捷径。但是我想说的是社会上并不会有那么多的良机和关系,或是贵人为你所依。那么是不是由于缺乏这种有利的条件,我们就此停滞而置成长于不顾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成长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幸福的人生也是我们自己的,除了我们自己没有谁能够替代我们实现梦想,就像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独自入眠一样,我们只能走在自己的路上。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不妨像钻竹蜂那样,凭借我们坚定的信念和坚持的精神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凭借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钻研来促进自己的成长。这是不需要什么外在的条件的,也不需要本身的优势,而只需要生命中的一种需求,一种追寻,一种坚持的精神,只需要认准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足矣。
  成长距我们有多远?其实只隔着一只蜂和竹竿的距离。成功离我们有多远?其实也只不过一对柔弱的口器之于坚硬的竹竿之间的距离罢了。只要我们想做、愿做、乐做,那么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成长的路上,就像钻竹蜂一样,需要的是坚持和坚定。
  (作者单位:河南西峡县城区三小)
其他文献
中国历来都崇尚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法,更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的治学名言。学习之苦犹如咖啡之苦是无法剔除的,但人们是为了享受而去喝咖啡,却很少有人是为了享受来学习。记得曾与一些学生讨论过“学习之苦乐”,全班几十人竞没有一个人认为学习是快乐的,我感激学生的坦诚,却也由此一直希望我的生物课堂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我的教育能让我的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走向“享受学习”的境界。所以当我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担当怎样的责任,是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叩问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目的与教师角色担当的选择与定位  教育目的决定教师角色担当的选择与定位。以教育本位不同,教育目的可分为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和个体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前者如法国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认为的:“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塑造社会的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后者反对强制实施高度同一
歌曲以其优美的韵律、明快欢乐的节奏吸引、打动着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动情,获得音乐的享受。它既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乐于求知;又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听力理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为英语学习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运用歌曲学习英语,是进行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1.歌曲的选择应尽量符合下面的条件:歌曲应包含简单的、容易理解的歌词;与学生课堂学习的主题或词汇有关;具有重复性;学生可以很容易地
教学的成功无疑是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沉醉在探索里,激情于表达上。为达此效果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对之产生恒久的兴趣,不断提升自我的素养。  精于设计,巧于引导———精彩的导语不独在于引人入胜  课堂导语千变万化,可以依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也可以应景而设即兴表达,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不知不觉带入课堂所需要的情境中。  导语贵在一个“活”,妙在一个“变”,却无不短小精悍
新一轮的课改呼唤教师的自主成长,同时更赋予了教师一个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课题研究是当代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师职业化要求教师必须思考教育、研究教育,积极主动地从事课题研究。然而,提起课题研究,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为,做课题那是专家或领导的事,作为一线教师没有精力、能力和必要搞课题研究,科研门槛太高,能够上好课、管好
1990年后出生的孩子,大多物质生活优越,父母把他们当作宝贝。他们是每个家庭中的“小王子”“小公主”,是全家的希望,也是全家呵护的对象,父母会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看上去他们什么也不缺。人们都说,他们生活的年代多好,要啥有啥,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作为父母,作为教师,作为关心下一代的长辈,我们可否认真地想过,他们真的什么也不缺吗?他们真的很幸福吗?不,他们还需要很多……  生活在钢筋水泥的
最近,读到贾志敏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老于的忧虑》(见《小学教学》2009年第九期卷首语),“老于”是谁呢?于永正老师也。他到底有什么忧虑呢?还是先让我们来听听吧:  初春,桂林,我们不期而遇。是夜,我约他小叙。他不落座,右手斜插胸襟,频频走动。看他这模样,我不禁想起电影《难忘的1919》里列宁激动的样子。  他问:“老贾!你信不?”  “你不说,我咋信?”我期待他发表高见。  “全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船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阅读分析苏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第五册第三课“点彩游戏”的内容编排,感到编者的意图和《美术课程标准》是息息相通的。教学方法上应注重使用形象鲜明的美术作品来导入主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提出了“四基”和“四能”,进一步明确数学教学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四能”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基本途径与载体。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其思维的基础,然而学生的学习现实却值得我们深思。  一、现象  片断一。在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境遇:“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小手举得高高;“同学们,你还有什么疑惑?什么问题?你又想到些什么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幸福,因此,作为教育者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幸福的追求,通过教育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使学生不断感受到幸福,完善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要关注人们对幸福的追求,高中政治哲学教育也要关注学生对幸福的追求,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幸福感的人,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哲学教育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