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 感悟生活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00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体验,也是要借自我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从而主动积极地投身阅读中。只有当学生走进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文本语言、情感才能化作丰富的营养滋润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铺设桥梁,唤醒生活经历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都不相同,对同一处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唤醒学生各自的生活经验,把文本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经验结合起来,体会文本内容,从而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
  如教学《白杨》,讲到白杨的外形时,首先出示戈壁滩上白杨图。
  师:请看大屏幕,这就是生长在茫茫戈壁上的白杨。看到这戈壁滩上的白杨,你们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生:高大挺拔、傲然直立……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描写戈壁滩上白杨树的段落,并画出相关的句子。
  师:(出示内地白杨图),看到这内地的白杨,你们想到了什么词?
  生:枝叶交错、姿态婆娑……
  师: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文句)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白杨?读了作者的介绍,看了图,这戈壁滩上的白杨留给你什么印象?
  师:同样是白杨,内地和戈壁滩上的白杨的外形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内地白杨的生长环境优越;而戈壁滩上的白杨却要经历狂风烈日、寒冷干旱等恶劣环境的考验。
  师:是啊,接下来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自读后)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师:(演示图片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生再读)
  师: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这样的引导,不动声色地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把文本所叙情境切换成了学生身边的、眼前的、似曾相识的情境,在学生和文本之间铺设起桥梁,阅读和生活对接起来了,理解的难度降低了,阅读的效率提高了。
  二、共鸣情感,还原生活情境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也是如此。教师通过图片、多媒体、语言把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身临其境,再联系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去内化。
  如教学《晏子使楚》,讲到晏子和楚王第一次斗智这个部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当时楚国城门外,你们就是当时的齐国大夫晏子,你会如何反击楚王?
  生: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生:唉,谁让我访问狗国呢,只好从狗洞里钻过去了!
  生: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
  这时,学生转换成“晏子”,课堂切换成“楚国城门外”。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情感得到共鸣,思维得到启迪,不仅理解了晏子是如何巧妙地反击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而且在提升语言感悟能力的同时,产生了对这个充满节气和智慧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三、借助媒体,弥补生活空白
  面对文本中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似曾相识呢?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学生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又远离现实生活实际,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借助媒体就很有必要,我让他们在课堂上再看史料录像,听那一时期的革命歌曲。通过媒体这一弥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点燃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了,对文本理解的难度降低了。
  四、角色扮演,模拟生活情境
  在教学中,文本中讲述的故事尽管曲折惊险、生动感人,还是有隔膜之感。因此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置身于文中描述的情境中,通过扮演文中角色,强化角色意识,浓厚生活意识,变阅读文本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从而促进学生投入地阅读文本,真实地感受情境,真切地体验情感。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弄明白课文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主要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剖析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接着,请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他们喜欢的其中一个小故事,再分别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再现文中场景。学生们在自己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再小组合作,生动地演绎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找准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让学生的生活走进阅读教学,让阅读教学张力充盈,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学生可以体验到更丰富的情感,阅读教学定会因生活而精彩!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章源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
其他文献
自制教具是《科学》课程资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使课堂充满童趣,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也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教师应在已有教学器材的基础上,对自制教具进行探索和实践。  1.用塑料制品自制教具——七彩的转盘在七色光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七色光”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课中的一节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光是由七种色光合成的,学会
期刊
“课堂是师生的生命际遇空间,是师生思想和情感聚会的场所。”一个完美的课堂是彰显教学艺术、实现智慧与创造的课堂,是互动有效、情感快乐的课堂,是展示缤纷心智、引爆倾诉和论辩渴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让你忍不住驻足、体悟、沉思、收获!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较难解读的文章,尤其是去感悟文中那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走近那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领会那种自在自得,
期刊
摘 要:往往我们错误地以为,心理学是中学以后的话题,而心理调适只是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其实不然,小学生也有真实的心理状态,小学语文也是一门渗透感情的学科,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样需要心理调适。小学生可以在课文的品味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或感动,或兴奋,或感恩,或后悔……情绪犹如温度计,能使人沸腾,也能使人冷却。洞察学生心理,进行科学的心理调适过程,可以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学习语文
期刊
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英语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前英语教学存在“瘸腿走路”的现象,对事关升学成绩的听力、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知识非常重视,但却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说”的教学和练习,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听得懂、读得出、写得出,但就是说不出,也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英语语言技能,也将给学生造成一种“学英语只是为了考试”的
期刊
写作是一次心灵的旅程,用文字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让更多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当内心深处那些细腻的情感一遍一遍在脑海中闪现,却表达不出,是何等苦恼的事啊!这是由于缺乏写作的习惯,缺乏对生活的洞察、对情感的体验,缺乏思绪的翻涌,缺乏将心融入到写作情境中的那一小步“距离”。  一、感悟生活,记录时光  生活是一幅丰富的画卷,人生的悲喜、世间的百态,尽收其中。可见,生活为写作提供了丰腴
期刊
摘 要:在呼唤师生平等的当代教育中,师生对话及课堂提问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共同关注。而师生对话的一个核心内容或者主要形式就是课堂提问。不同的提问方式和策略,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氛围。本文以一次同课异构为例,谈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对话教学如何运用提问策略。  关键词:提问策略 对话教学 同课异构  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首先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自此,问答式
期刊
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写人记事的叙事文体,还是托物言志的诗词文体,归根结底其内容都离不开“人”。写人,就离不开人性的探究,离不开思想道德的渗透,这正是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仅仅解读文本,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远远不够,还要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尝试解读人性,展现课文中形形色色的人性,潜移默化地熏染学生的道德情操。  一、在文本解读中捕捉人性光辉  文本解读展现了语文
期刊
《聊斋志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名著,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传诵至今,经久不衰。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文言文,均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其深邃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洗练的语言,无一不散发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再者,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对古汉语的掌握也影响现代汉语的学习。因此,无论是传承传统文化,还是为学好现代汉语奠基,文言文教学都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
期刊
量化管理是一种很常见的班级管理方式,有些班级靠量化管理,“量”出了一片精彩,也有些班级却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样实行了量化管理,效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班级制定的量化管理细则是否科学合理。笔者在推行量化管理的过程中体会到,要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应该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发扬教学民主  如今的学生主体是有想法、讲民主的90后、00后。班级量化管理细则倘若只是班主任个人的
期刊
《清平乐·村居》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之手,被收录在小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中。词人辛弃疾用精练的文字,描绘出一幅江南独有的村居美景:低矮的房屋,清清的溪水,白发翁媪,活泼孩童,并借由这质朴而清新的文字,营造出战乱之下一家五口暖意融融的和乐之境,传达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如何让学生体会这首千古名词所蕴含的深刻意蕴,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笔者紧扣词中的精妙词“眼”,带领学生从一字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