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车文化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bao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加油”说起
  在体育比赛里,常常听到观众们对运动员的鼓励:“加油!加油!”在国际竞赛里,更有响亮而齐整的口号:“中国加油!中国加油!”平日,鼓励亲友以更大的干劲去工作、学习,或者去拼搏,也往往会用“加油”这一话语。总之,“加油”是现代汉语里的常用词汇。
  笔者曾经思索过,为什么汉语里会用“加油“来表示对人的鼓励,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这个说法?
  查阅过《辞源》,在书里的“加”字头名下,有一些出现在古典文籍里的词汇。如:“加日”,表示“连日”的意思,出自《荀子》的《性恶篇》;“加行”为佛教语,意为加力修行,出自唐代窥基所录《成唯识论述记》;“加志”表示“注意、留心”的意思,最早载于汉朝贾谊的《新书·修政语(上)》。但是,在《辞源》这部权威性的工具书里,没有“加油”一词;可见这个词不大可能是古人的说法,至少不是古籍文章里文言文的说法。
  笔者揣测,“加油”一词可能起源于早期职业汽车司机们的说法。汽车在正常行驶途中,倘若要加快速度,或者要爬坡的时候,司机往往要加大油门,增加对发动机的供油量;而且,汽车发动机在司机加大油门这个操作实施的瞬间,马上就会有明显的跟从反应,或者跑得更快,或者爬坡时更有力量,发动机的声音也明显振奋起来。
  每当我们在呼喊“加油”的时候,自然也是希望所关注的人们在这种激励的声浪里,能像汽车(发动机)一样,马上爆发出更大的精力,去争取好的成绩或者工作结果。
  在汉语里还有另外一些词汇表示对人们继续奋发努力的激励,比如:努力、加把劲、展劲、雄起等等。其中“努力”是通用的词汇,也是汉语书面语里的用法;而“加把劲”、“展劲”像是口头语;“雄起”仅是笔者记忆里的四川方言词汇,主要使用在口语里,可能别种方言里也会有意思相近的说法,但是少见于文字。
  一个“加油”的词汇,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非常广泛的说法,喊话者和听话者都像汽车加大油门那样,爆发出更大的能量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加油”也让人联想到中国的“车文化”。
  二、慈禧与车辆的轶事
  在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麓一座殿堂里,陈列着一辆慈禧坐过的御用汽车。这是1902年袁世凯为庆祝她的生日而送上的。黑色木质车厢,黄色木质车轮辋、木质辐条、实心轮胎,两轴四轮,为敞开式古典汽车。车上有两排座位,前排是司机座,后排为客座。在该汽车旁的说明牌上写着:慈禧太后要求在她前面的司机跪着开车。
  好些文章里都说,这是中国的第一辆汽车。也有人认为,1901年由匈牙利商人李恩时从香港运到上海的两辆美国制造的“奥斯莫比尔”牌汽车才是“中国第一车”。
  “伴君如伴虎”,不得不跪着为慈禧太后开车的司机,显然是遇到了比老虎还厉害的太上女皇。诚惶诚恐和高度紧张的司机,跪着开车时刻面临着悲惨的下场。
  传说司机为了不再开车,暗地用棉花堵住了油管,向上禀告说车坏了,于是御车被打入了冷宫;至于司机,则瞅着一个机会率家逃亡了。
  民间传说和稗官野史及当代大量的文学影视作品里,慈禧太后日常往返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是乘坐十六人抬的御辇大轿,由沿途驿站的太监们轮替抬着跑步前进,不过人抬着跑步的速度,肯定没有马车跑得快。但是,坐在经专门训练的太监们抬着的轿子里,肯定比坐在奔跑的马车里舒服稳当。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同年8月14日慈禧太后在仓皇之中,裹挟着光绪皇帝,穿着汉式衣服、梳着汉式发髻,乔装为汉民老妇,乘坐老式骡马大车,北出德胜门逃离京师。逃亡途中,得到山西地方官员的接驾和地方仕绅的供奉后,又放弃了骡马大车,仍然乘坐人抬的轿子逃到了山西太原,再越过黄河,一直逃到西安。
  经过“太后党”朝臣们与洋人们的反复斡旋,慈禧太后得知洋人们不追究她在“庚子拳乱”里的罪魁责任,还保留皇太后的尊位尊号,就在西安驻跸下来。一年以后,慈禧太后回銮京师。
  慈禧太后回銮时没有再走山西那条逃亡路线,而是东出潼关,顺黄河流势下洛阳,从河南北上走进直隶地界,在保定上了火车。1902年1月8日,慈禧太后回到北京,下火车后乘轿辇回宫,整个路程走了三个月。
  慈禧太后回銮途中坐过火车,但是顽固的旧传统观念还是让她轻视近代科学技术,把汽车打入冷宫即是一例。
  三、二轮与四轮车
  著名的《考工记》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先秦时期的制车工艺,给了车辆制造很高的评价:“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考工记》还把制车技术精湛的工匠称为“国工”。
  著名的《天工开物》专门设立一节记述车辆,其中讲述到了双轮车和四轮车,并且有一幅四轮车的插图。然而引人疑问的,正是古代中国的四轮车。
  《宋史》、《明史》、《清史稿》里的《舆服志》记载了较晚近的几个朝代皇家车辆情况。帝王御用的车辆肯定是最讲究排场、规格最高的车辆,却都是两轮车,没有四轮车。
  按常理,四轮车可以有一个比两轮车大得多的底盘和平台,在这个稳定的大平台上,可以构建帝王车辆的富丽堂皇结构。但是,三代的《舆服志》里,所记述都只是两轮大车。在御用车辆里没有四轮车,说明了古代的四轮车技术不成熟,不能实用到皇家车舆上。
  四轮大车有一项“前轮转向问题”的关键技术,因为四轮大车的转向技术不成熟,所以古代中国虽然也有四轮大车见之于书,甚至在《清明上河图》里亦能见到四轮大车的形象,但是没有两轮车和独轮车用得普遍。
  在汉字词汇里,“车”亦用复合词“车辆”来表示;那个“辆”字,就来源于大多数车子都是两个轮子。
  从欧美的影视作品里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前就已经普及了四轮马车,前排的两个轮子能够自由转弯。四轮马车实现了西方的商业化客运与货运,是商品经济高度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当官坐轿子
  在古代,常把“当官坐轿子”作为读书人的追求目标。但是,当官要坐轿子,却是一种畸形的观念,这种观念主宰了古代中国的官场,而官场意识又对全社会产生示范效应。   “当官坐轿子”使民间失去了钻研车辆、改进车辆的兴趣和动力,古代中国始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四轮车技术,也没有发展出商业化的客运马车。
  中外历史表明,路况和车况是紧密联系的一对伙伴,从古希腊、古罗马以至于近代的西方,发展车辆与发展公路网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而古代中国,车辆与车路却因为得不到官场重视而陷入恶性循环。
  汉字的“轿”字从“车”旁,确实是与车辆有密切关系,却失去了车最本质的东西——轮子,载荷压在了人的肩上。
  宋、明、清的《舆服志》都记载着,为了防止官员贪图安逸而懒惰,明文规定武官只能骑马,文官坐轿有年龄和品级的限制;也规定了各级官阶所坐轿子的形制规格,对违反者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史就记载着对违例坐轿王公和官员的处分。
  总之,追求坐轿子,成了制约古代中国车文化发展的重大障碍。
  五、《红楼梦》里的物资运输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有一张黑山村乌庄头向主家开列的礼品单。那是过年时节,宁国府的田庄里向主子家缴送的过年物资。
  仔细读曹雪芹笔下这张单子所开列的东西,有田庄自己耕种收获的粮食:御田胭脂米二担、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担;有田庄烧制的木炭: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有田庄自制的各色干菜一车(注,这里出现了“车”)。此外,还有很多狩猎的野味及田庄饲养的家禽家畜,本文仅摘录“猪”和禽类为例: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各二百只、野鸡野猫各二百对。
  曹雪芹笔下那张清单还有许多年货,笔者摘录上述的资料,是想据此讨论,那批数量巨大的物资是如何长途运输的。
  乌庄头回禀贾家的主子,这一趟运送年货的行程“走了一个月零两日”;路上遇见了大雪,“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
  上述的情节,就是古代和近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典型缩影。
  贾府田庄送往京城的大宗物资,是采取自己运送的方式,而不是商业化的运输方式。这种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与商业化方式不沾边;民间的小宗运输、小本买卖也没有促进古代发展商业化的交通运输。
  相似的运输情节,还可以在《水浒》智取生辰纲的故事里读到。蔡京的生辰纲是使用一队兵丁挑运物资;打劫生辰纲的一伙“贩枣客人”也是自己推车贩运。古代这种自运或自销的自然经济模式,发展不起商业化的运输网路,从大名府到京师,没有通畅的运输大道,要走险恶的黄泥岗。
  六、东洋车在中国
  所谓“东洋车”,是指一种人力拉动的载客车辆。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卷》“人力车”条目记载:“十九世纪末期,亚洲出现一种载客人力车。它的主要元件是弹性车轮、钢片弹簧的悬挂装置和木制车厢。车厢前伸出两根辕杆,是挽车的手把……中国的载客人力车是由日本传入中国,故又称‘东洋车’。”
  《西洋器物传入中国史话》介绍,对于东洋车的发明者,有三种说法;但三种说法都认为东洋车的发明地在日本。有意思的是,把这种车辆传入中国的,却不是日本人而是西方人,传入时间在1873年底至1874年初,传入地是上海。1873年6月,法国人米拉向上海法租界当局申请人力车客运专利,期限为十年,法国租界当局同意米拉备车三百辆。同年8月,上海《申报》刊载一条消息,大意是上海的西方人准备成立一家东洋车公司,出资两万两,赴日本购买东洋车九百辆,租给上海的中国车夫,每月收银两元。
  据介绍,在东洋车传入中国的当年,上海人已开始仿制。到二十世纪初,上海已有人力车大约九千辆。
  引入初期的东洋车是木头轮子,后来轮缘包铁皮。1901年至1911年,上海出现了经改进的人力车,木头轮子外包上实心的橡皮条,减少了行车的颠簸震动。那是用废旧汽车轮胎料裁割成的实心橡皮条轮胎,箍在车轮辋外缘的浅槽子里,轮胎条接头的地方穿铁丝来锁扣,成为早期的软质弹性轮子。这是木板硬车轮向钢骨橡胶车轮发展的第一步,是中国传统车辆走向近代车辆的突破性进展。
  初期引进的人力车车身漆为黄色,其中一部分是当时豪绅买办富户的私家用包车,因此叫“黄包车”。并且进一步发展出充气轮胎,同时加强了车的装饰,朝专用客车方向演进。考究的私家车还加装了减震弹簧、车铃、车灯、风雨篷及客座遮帘。黄包车在当时成了一种流行的新式客运车辆。
  富绅人家用东洋车取代轿子,有经济利益考虑:一,东洋车只需雇一个车夫,而轿子最少要两个人抬。二,钢铁车架比全木质的轿子结实耐用。三,东洋车采用了弹性车轮,乘车的颠簸减少,而且速度也比轿子快。四,东洋车时髦,私家黄包车成为一种上流社会身份标志。
  在东洋车引入中国的前后,硬质路面的城市道路在中国的大都市也开始出现。城市道路的改善,优化了行车条件和乘车的舒适性,更促进了城市客运的商业化。
其他文献
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高校。对欧洲的老牌大学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来说,它是后起之秀;作为美国的第一所高等教育学校,它独领风骚近四百年,是美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楷模和旗帜。哈佛的成功秘诀何在?读史使人明智,让我们从哈佛大学的历史来探索它成功的奥妙。  历史是由人民和英雄一同创造的。回顾哈佛大学的历史,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一系列各有千秋的校长们,特别是那些为哈佛大学的发展,乃至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
2010年7月30日是一个黑色的日子。一位遍撒大爱的忠厚长者钱伟长先生走了!不,他没有走!他那张慈祥而微笑的面容,在我们的脑海里扎根;他仍在不知疲倦地讲学、考察,满面春风地与人们亲切交谈,他播撒的新绿已经在茁壮成长……    乐当人梯助学子    首次与钱老神交是1986年10月,正是笔者撰写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田长霖传记之时。  那天,我在报纸上看到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考选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合影照
一    《霍元甲》曾使封闭已久的中国人大开眼界,它使激昂的肢体动作在隐退多年之后重放异彩,再度成为人们的兴趣中心。尤其是武术使肢体的放纵得以升华,使其进入一个高深莫测的境界。在它的映照下,“文革”时代的大打出手显得那么初级、那么小儿科、那么简陋不堪。武术更像一场精致的盛宴,使暴力成为一种精致同时不失礼貌的享受,而不是像打、砸、抢那样饥不择食。武术把动作和暴力的魅力推向极致,它使肉体变得无所不能,
一  1927年6月24日,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院校教授的柳诒徵,接到江苏省教育厅邀请他出任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馆长的聘函。  面对聘函,四十八岁的柳诒徵有些踌躇。他正在参与筹办第四中山大学(国民政府令将东南大学等江苏境内九所专科以上学校合并),有朋友劝他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不论这个提议出于何种考虑,却令他绷紧了神经。1925年3月东南大学易
(一)慧能的思想创造    刘再复(以下简称刘):这次到普罗旺斯大学参加你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前夜在马赛歌剧院看到你导演的《八月雪》,真是高兴。演出非常成功,看到法国观众一次一次起立为慧能欢呼鼓掌,更是高兴。  高行健(以下简称高):这次主演的是台湾国立戏曲专科学校,加上马赛歌剧院的乐团与合唱团,台上就有一百二十人,显得很壮观,而且从音乐到演出都不同于西方歌剧。  刘:我在此次会上听说,杜特莱
此曲只应天上有    若干年前,提起鸳鸯蝴蝶派,我便会想到旧上海滩的靡靡之音。年轻时少不更事,脑子里“靡靡之音”的概念来得好生奇怪,只覺得两样都不是好东西,实际上那时并没有接触过鸳鸯蝴蝶派的片言只语,更谈不上读过一部作品,有这个概念,自然是多年教育灌输的结果。对鸳鸯蝴蝶派我们知道得如此少,而知道的,又未必全都明白。  比如说这个人,他叫范烟桥(1894—1967),吴江同里人,小名爱莲,名镛,字味
波兰伟大的电影导演基耶斯洛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在其《十诫》(The Decalogue)的第一部《生命之歌》中,借那个没有逃过生命的偶然性之困的小男孩之口问了一个令人震颤的问题:人死了之后还剩下什么?他那位没有宗教信仰而迷信科学理性的父亲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他做过的事。”在一个宗教式微、诸神隐退的世界,这样的回答已是难得的深沉了。知道人死了之后他做过的事会留下来的人,就
当下中国,每逢应酬聚会,人们时常借讲段子以助酒兴、添谈资。段子之妙,大致有三:一来段子种类多样,有荤有素,如同菜单,适合各类人群之需;二来段子皆言他人之事,与在座诸位无关,博君一笑,不伤感情;三来有些段子涉及其他,既能满足人们某种好奇心,又能“借他人之酒,浇自己之块垒”,自然引来众人口耳相传,乐此不疲。其实,讲段子之风自古有之,并非仅兴于今日。晚清以降,掌故之学盛极一时,政治类段子可谓占得近代掌故
与之言集  【钟题】“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我不愿失人,故以此书赠与萧跃华君。二零一二年七月,钟叔河。  这是一部访谈录,但也是钟先生的“思想自传”,它通过四十篇专访向读者讲述了老一代出版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它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形象勾勒出了钟先生的性格特征、生活历程,透过一个个可触可摸的生活镜头,可以深入了解他的出版理念和价值追求,展现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责任担当。  钟先生是
这本是为解开一篇歌词署名之谜所作的考证,却由冯友兰联想到了罗荣渠,由此引发对于“失落自我”的思考,但话头还是从西南联大校歌说起。  《书屋》2005年第11期所载毛翰《漫话中国大学校歌》一文,提到了脍炙人口的西南联大校歌,歌词调为《满江红》,全文如下: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