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学情境的设置,如果只是单纯的读、写、背,学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对语文教学漠不关心,只是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基本没有情感的投入,更谈不上与作品或者是与作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喜欢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能有机整合优质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提供适合学生需求的语文素材,并且不断地变化着视觉和听觉的出现形式和效果,为学生创设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效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比如,在进行《苏州园林》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苏州园林,或者是从网络上、电视上看见过相关介绍,但基本没有几个学生去过苏州园林,没法体会那里真实的美。教师上课时,就可以利用ppt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系列图片,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园林美景:第一组图片主要展示园林的流水,那波光粼粼的水面,那淙淙的流水声,给学生一种身在溪边的意境,使人望溪止步,流连忘返;第二组图片是园林的花卉,含苞待放的,争妍斗艳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水中亭亭玉立的,叫学生目不暇接,凝神静气;第三组图片是园林的建筑,雅俗共赏、独具风格的一座座亭台镶嵌在林中,使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一组组的图片无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了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二、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教学过程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的改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进行《〈孟子〉二章》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就布置给学生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上网查询、工具书查询、同学之间的讨论、搜集生活课程资源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有的小组负责查阅孟子的简介,详细查询孟子的基本信息,包括孟子的生辰、名、字、国别、学派代表人、思想、政治和哲学主张等;有的学生查阅有关孟子的言行记录,有关孟子的大事年表;还有的学生查询孟子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等等。通过分任务查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有很多学生查阅了教师布置任务之外的信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课上,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成果交流,并利用ppt或者是flash课件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可确定一个主持人,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主发言人,负责本组查阅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组间可以实现互动交流。教师在这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过多的言语,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下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彰显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特色。
  三、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监管的关系,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生想办法逃避教师的管理和责罚。这样,师生之间很难做到友好相处,基本上没有多少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样的教学,很难实现新课程理念,很难落实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图片、声音,并通过多媒体、网络的互动效果进行教学,组建网络平台,不定期分享教学课件、教材上的视频资料、课堂训练、专家讲座、名师微课等资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使语文课堂延伸到家庭,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博客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上寻找自己最可爱的人,并把自己最可爱的人的可爱之处告诉身边的人。这一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综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小结
  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语文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科学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的长足发展,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自古文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古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取仕也绵延数千年”,这充分佐证了学习的最高层次是写出好文章。要真正做好写作的教学,应充分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否则,学生一到写作时总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对此,本人在教学中深有体会。  一、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  俗话说:积沙成山,积水成流。只有作者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写出的文章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期刊
【缘起】  笔者所在的教育部门专门要求每个教师摄录教学课程录像,作为网络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笔者拿到的专题是文言文的断句,拿到后感觉比较头痛,觉得三言两语就可草草结束,要把它敷衍成一节50分钟的专题课就难办了。当时询问了同事平时对文言断句的讲解,他们都说没什么好讲,纯粹靠语感,还有多做练习。可是初中生学业负担重,唯一的语感来源于平时文言文的朗读,就是这点朗读也被挤占得可怜,零星的朗读不足以培养良好
期刊
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只有及时诊断,认准方向,盘点得失,才能走好今后的路。  语文教学,当务之急是下大气力指导并督促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现问题:了解学情,抬头看路。  基础知识积累方面,不少学生常习惯于集中大段时间,照着某个资料一遍遍照着念,照着抄。因为“不走心”,其状态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耗时,枯燥,低效。比如,成语,学生背过好多遍,意思滚瓜烂熟,但不
期刊
现在大家都在谈学生应该大量的阅读,认为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素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人在阅读过程中显现出明显的阅读浮躁症:阅读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阅读单纯追求量而不是质;阅读跟着感觉走,很少理性地阅读……这些阅读浮躁症如果不戒除,实际上就是陷入了一种新的急功近利的作法之中,使青年学生,很难有比较大的进步。戒除学生阅读的浮躁症要从以下着手:  第一、需要大声地朗读。文章的美
期刊
随着一部《虎妈猫爸》的热映,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再一次成为大家热门的讨论话题,影片更是引发了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从前旧有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和反对,但一刀切的形式下也让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个不小心碰触了教育的红线,变得畏首畏尾。那么,适度的惩罚教育有没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惩罚教育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的确,语文有作为工具的实用性,但这仅只是语文魅力的外在表现而已。而一切形式的语文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活动,它更多的是表现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离开了人,语言就无从依附;而离开了语言,人就无法在社会立足。语言通过交流和思维而存在,并在其中不断丰富。人们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言,才能成为既属于社会又属
期刊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包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体现着民族的本色,它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基础,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各时代的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学生。在语文教材中,都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怎样让
期刊
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学语文,语文课堂是主要场所,第二个场所就是学校各科的教学,即每一门都在进行语文教育,虽然教师不一定有意识地进行。刘国正先生还说:“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每个孩子降生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学说话,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了,第一个语文教师就是妈妈。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语文学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在
期刊
在新的理念和标准下,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合作者和学习者。  在教师多元角色中,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师的语文阅读储备,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较单一的教学目标,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目标转变。变重视教
期刊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