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风情韵中成长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64709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包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体现着民族的本色,它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基础,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各时代的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学生。在语文教材中,都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怎样让学生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要善于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不但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能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在如此江山、英雄淘尽的背景下的个人境况,词的内涵所触及到的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就更值得深入发掘,以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让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其次要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教师要注重情感与心灵上的熏陶浸染,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交流。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体悟,并在熏陶浸染中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接受精神的洗礼,实现文化的传递。
其他文献
学术界的习惯是,在深入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给事物下一个定义,来精确地概括它的含义,为研究圈定一个范围,可事实上大都是无奈之举。因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是“意向性”的活动。语感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人与语言的关系:语感的第二特性  如果说非理性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考察语感的存在状态,那么人与语言的关系表明了语感的动态存在状态,语感是如何鲜活地生存于世的。  语感的存在表现在人与语言的关系中,语感是人的语
期刊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关心理研究结果显示: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潜能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用心去耕耘学生心灵这块土地,自己的付出才会在来日结出丰硕的成果。而耕耘又不是三两天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了解,逐步发现激趣的有利之机,才能在教学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课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必须注重读写结合”。本文就阅读如何高效的运用于写作之中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  一、顺应形势、转变观念  《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养,而写作素养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期刊
一、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较容易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知识多种多样,具有包罗万象的教学特征,再加之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都处于尚未成熟的地步。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不停地讲解,在黑板上不停地写,这样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也听得晕头转向,而且知识还只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层面上,无法更加深层次地讲解。这样的教学,不但会消耗教师的大量精力,还
期刊
自古文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古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取仕也绵延数千年”,这充分佐证了学习的最高层次是写出好文章。要真正做好写作的教学,应充分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否则,学生一到写作时总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对此,本人在教学中深有体会。  一、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  俗话说:积沙成山,积水成流。只有作者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写出的文章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期刊
【缘起】  笔者所在的教育部门专门要求每个教师摄录教学课程录像,作为网络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笔者拿到的专题是文言文的断句,拿到后感觉比较头痛,觉得三言两语就可草草结束,要把它敷衍成一节50分钟的专题课就难办了。当时询问了同事平时对文言断句的讲解,他们都说没什么好讲,纯粹靠语感,还有多做练习。可是初中生学业负担重,唯一的语感来源于平时文言文的朗读,就是这点朗读也被挤占得可怜,零星的朗读不足以培养良好
期刊
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只有及时诊断,认准方向,盘点得失,才能走好今后的路。  语文教学,当务之急是下大气力指导并督促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现问题:了解学情,抬头看路。  基础知识积累方面,不少学生常习惯于集中大段时间,照着某个资料一遍遍照着念,照着抄。因为“不走心”,其状态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耗时,枯燥,低效。比如,成语,学生背过好多遍,意思滚瓜烂熟,但不
期刊
现在大家都在谈学生应该大量的阅读,认为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素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人在阅读过程中显现出明显的阅读浮躁症:阅读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阅读单纯追求量而不是质;阅读跟着感觉走,很少理性地阅读……这些阅读浮躁症如果不戒除,实际上就是陷入了一种新的急功近利的作法之中,使青年学生,很难有比较大的进步。戒除学生阅读的浮躁症要从以下着手:  第一、需要大声地朗读。文章的美
期刊
随着一部《虎妈猫爸》的热映,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再一次成为大家热门的讨论话题,影片更是引发了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从前旧有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和反对,但一刀切的形式下也让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个不小心碰触了教育的红线,变得畏首畏尾。那么,适度的惩罚教育有没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惩罚教育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的确,语文有作为工具的实用性,但这仅只是语文魅力的外在表现而已。而一切形式的语文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活动,它更多的是表现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离开了人,语言就无从依附;而离开了语言,人就无法在社会立足。语言通过交流和思维而存在,并在其中不断丰富。人们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言,才能成为既属于社会又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