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朵花都找到适合自己绽放的姿态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f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只有及时诊断,认准方向,盘点得失,才能走好今后的路。
  语文教学,当务之急是下大气力指导并督促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现问题:了解学情,抬头看路。
  基础知识积累方面,不少学生常习惯于集中大段时间,照着某个资料一遍遍照着念,照着抄。因为“不走心”,其状态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耗时,枯燥,低效。比如,成语,学生背过好多遍,意思滚瓜烂熟,但不会辨析,常考常错,常讲常新。
  采取措施:低头拉车,引导学生给自己当老师。
  可以将浩淼的基础知识“化整为零”,分散到每节课前的5分钟。比如,成语:学生须琢磨识记成语的意思,以小组为单位,用琢磨好的成语造句子,其他小组要判断所造句子是否正确。有识记,有消化,有应用,有验收,几个环节下来,学生对成语意思的把握就会相当到位。
  感悟体会:跟踪督促,让习惯成为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于社会是危险的。”所以,要善待所有层次的孩子,尤其要注重加强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养成。
  浅议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四川南部县第三中学 林秀花
  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
  富有启发性、可思性、创新性的提问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的形式和内容陈旧,问题缺乏新意;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后进生;等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这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提问经常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做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求实效。
  一、抓住契机,巧设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从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如,在教学《囚绿记》一课时,部分学生很不感兴趣,注意力普遍不集中,可以及时抛出问题: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一下子就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学得饶有趣味。一节课下来,学生深入思考,热烈讨论,最后明白了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当时艰难的国运和作者复杂的心情相关,进而理解了作者内心的极度痛苦和精神上的坚决反抗。
  二、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对于一篇课文的主旨,一般很难一下子就分析明确,这时需要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主旨时,学生觉得这类题材离生活太远,对大堰河这样的人物很陌生,如果直接问学生“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对大堰河的情感怎样”等问题,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主旨。于是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大堰河对诗人有慈母般的爱?从哪些地方又可以看出诗人对大堰河有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了这首诗真正的主题是抒写爱,抒写人世间最真诚、最纯朴的爱,而这才是这首诗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集中火力,直击核心,突破难点
  教师在讲授某篇课文之前,首先应该吃透学生和教材,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这些问题必须是体现文章重难点、围绕教学目的设计的。叶圣陶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对于课文中较难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要集中火力,运用抽象、概括、推理等认知方法大设其问或反复设问,以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1)课文详细交代了林冲与李小二过去的关系有何作用?(2)作者如何通过一系列偶然的巧合事件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这些描写刻画了林冲性格怎样的转变过程?(3)课文写了酒店和山神庙两段隔墙之戏,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各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重点、难点上来,让学生潜心思考、深入研究。
  四、迂回设问,曲径通幽,培养能力
  古人云,“为人贵直,为文贵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迂回引导、设问,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通过“跳一跳”才能摘到树上的果实。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时,可以这样迂回引导:“杨柳”这个传统意象可以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寻求深意: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本无情,人却有意,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再引导学生分析:词人把“岸柳、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叠加起来,创造出了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离情,含蓄而有余味,让读者几如身历其境,没有一个字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浓重的愁绪,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披露眼前。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强动力是兴趣,而迂回设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五、语文教学氛围要民主、平等、和谐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主动探究的氛围,是促使学生潜力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课堂显现生机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把教学过程创设成有利于学生一心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生动起来,丰富起来。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问,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答问。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必须在备课时多下工夫,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善于给学生搭设不同高度的台阶,使课堂提问真正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提问,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为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声声慢》是必修四第二单元课文,本单元学习宋词,要求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词的声律之美,在理解内容时,领悟景与情浑然交融的意境。古典诗词是经典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教改的深入,诗歌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关注。根据新课改精神,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走向智慧,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2
期刊
时间是文学永恒不变的主题,文人往往以水为喻,因水兴怀,抒发时间飞逝、青春难在、物是人非、时不我待的人生感慨。综观屈原之作,隐藏着一种浓郁的忧患意识,洋溢着悲剧情怀与悲剧色彩,时间意识可谓潜存于诗人的深层记忆里,庶几流贯于他所有的诗作之中。  一、屈原时间意识之表现  从外在形貌来看,自然之水奔流不息,当抽足再入时已非前水,与时间一样稍纵即逝,具有一去不复返的单向一致性。面对瞬息万变的流水,孔子曾经
期刊
曾经不止一次听到过一句不算友善的话语:小学老师的特点,一个字“小”。  的确显小。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日里和小孩子打交道,而孩子的心底单纯,无邪,于是日复一日的长期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似乎就多了份纯真,少了些许的世故与圆滑,童心未泯,似乎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王”。而这,似乎与现实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同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似乎更加关注细节。关注小处。让孩子关注一片纸屑,关注小手和脖颈的卫生,关
期刊
作文一直是令师生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了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要想使作文教学行之有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注意: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写作文就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
期刊
学术界的习惯是,在深入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给事物下一个定义,来精确地概括它的含义,为研究圈定一个范围,可事实上大都是无奈之举。因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是“意向性”的活动。语感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人与语言的关系:语感的第二特性  如果说非理性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考察语感的存在状态,那么人与语言的关系表明了语感的动态存在状态,语感是如何鲜活地生存于世的。  语感的存在表现在人与语言的关系中,语感是人的语
期刊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关心理研究结果显示: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潜能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用心去耕耘学生心灵这块土地,自己的付出才会在来日结出丰硕的成果。而耕耘又不是三两天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了解,逐步发现激趣的有利之机,才能在教学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课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必须注重读写结合”。本文就阅读如何高效的运用于写作之中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  一、顺应形势、转变观念  《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养,而写作素养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期刊
一、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较容易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知识多种多样,具有包罗万象的教学特征,再加之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都处于尚未成熟的地步。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不停地讲解,在黑板上不停地写,这样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也听得晕头转向,而且知识还只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层面上,无法更加深层次地讲解。这样的教学,不但会消耗教师的大量精力,还
期刊
自古文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古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取仕也绵延数千年”,这充分佐证了学习的最高层次是写出好文章。要真正做好写作的教学,应充分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否则,学生一到写作时总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对此,本人在教学中深有体会。  一、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  俗话说:积沙成山,积水成流。只有作者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写出的文章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期刊
【缘起】  笔者所在的教育部门专门要求每个教师摄录教学课程录像,作为网络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笔者拿到的专题是文言文的断句,拿到后感觉比较头痛,觉得三言两语就可草草结束,要把它敷衍成一节50分钟的专题课就难办了。当时询问了同事平时对文言断句的讲解,他们都说没什么好讲,纯粹靠语感,还有多做练习。可是初中生学业负担重,唯一的语感来源于平时文言文的朗读,就是这点朗读也被挤占得可怜,零星的朗读不足以培养良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