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y1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2)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难点: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学习通过平常生活小事表达 真挚情感的技巧。
  教學过程:
  一、课堂导入
  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家人欢聚,共享天伦,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些一旦逝去,你会追忆那一份快乐、那一份热闹,常人如此,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作家更是体会颇深。明代著名古文家归有光在寂寞凄凉的时光里,回忆起家中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然物是人非,触之不及,情之所至,悲从中来,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
  二、整体把握
  行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
  人的情感都是由人的遭际而引发的,作者因何事而悲,又因何事而喜?
  三、分享“喜”
  自读第一段,你从哪几句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是“喜”的呢?试分析。
  明确:书香满轩;舒展怀抱,思接千载;环境幽静雅致。
  (衔接语)如此看来,“不漏”“明亮”都不足以使归有光这样一个文士、一个士大夫对它怀有怀旧的情感。项脊轩之所以能成为作者怀念的对象,成为可喜之物,更重要的是它是作者精神的家园。
  作者在项脊轩的读书、生活“多可喜”,而因项脊轩引发的对往事的回忆“多可悲”。
  四、感受“悲”
  (一)作者为什么而悲
  1.家族败落
  2.慈母早逝
  3.振兴家族无望
  4.爱妻早亡
  为什么分家就悲?为什么分家?
  归有光的祖父,祖父的祖父都做过官,但到父辈已不再辉煌,家道败落,分崩离析。原来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最后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陌路人。
  归有光深深地为家道败落感到失落,甚至是羞耻,觉得愧对祖宗。所以,归有光本人一生都在努力读书。我们看他一生,他科场屡败,但是百折不挠,即便是60岁才中进士,他仍然要坚持考下去。
  (二)但归有光在文中无一字言悲,你是从哪些文字感受到这些“悲”的?
  1.叔父分家
  典型细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平静记述: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老妪忆母和祖母赠笏
  家庭琐事:作者写母亲、祖母,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件,他只是选取了生活中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这样一个嘘寒问暖和看望鼓励的家庭琐事。然而这样的细节却是亲人对孩子的最常态的关怀方式。我们可以用自己生活的常理来推测一下,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做着什么样的工作,母亲在打电话的时候不变的都有这样几件事:你吃了吗;你吃的什么;天凉了,要加点衣服,注意身体。天天通电话,天天是同一个话题,而我们却不觉得这是废话。其实,这样的话就是天底下最温情的最可以无限重复循环的温暖的话。
  典型细节:作者并没有声嘶力竭地直接抒情,而是在叩门扉、问饥寒,以手阖门、自言自语及滴滴问答的细节中表现亲人的爱,自己心中的痛。
  3.回忆妻子
  平静记述:
  (1)妻子死了,作者的表述却没有像前面“长号不已”,而是显得异常平静。他没有用一个字来表达悲伤,只是记述了一个事实:项脊轩坏了,没有修。仿佛轩也知道女主人去世了,自己也坏掉了。归有光也不修了。这是多大的一种悲哀啊,斯人已逝,归有光万念俱灰。“余多在外,不常居”多在外固然是个客观原因,但更可能是,妻的死让轩成了伤心之地,因为不敢再睹其物,因为害怕再思其人。
  (2)文章最后,作者用这样一种方式给我们结尾。从文章的写法来看,结尾往往要卒章显志,也就是说把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比较显豁地传达出来。像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的”,这样的句子多数会有。归有光则不然。他给我们设计了一个场景,让读者自己去揣摩。
  家庭琐事:
  (1)回忆夫妻共居项脊轩的往事。二人当年非常和美,非常令人艳羡,可以说是夫唱妇随、琴瑟和谐。归有光没用更多的笔墨,只说了几句话,轻描淡写之笔就勾勒了这对夫妻朝朝暮暮、相依相伴的情状。
  (2)妻子转述诸小妹语。归有光并没有直接写妻对轩有怎样的感受、怎样的评价,而借诸小妹之口写出来。可以想见,肯定是妻子回娘家之后张口项脊轩,闭口项脊轩,三句话离不开项脊轩。这种强烈的持久的表述使诸小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疑问: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阁子令姐姐如此喋喋不休、心驰神往?这样写非常有生活气息和情趣,也写出了夫妻感情笃厚。
  (衔接)抒情作品,就其抒情特色来讲可以大别为两类:一类是强烈、奔放、直露的,一类是平静、含蓄、深沉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属于后者。作者将深挚的情感融汇于对日常家庭琐事的描绘中,融汇于典型的细节中,融汇于平静而不露声色的记述中。正如,清代诗人姚鼐曾这样评价:“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解释:题,题材,指文章的写作内容;语,语言,指用词用句;不要紧指“平常”“质朴”,也就是说作者擅长用平凡场景,平常小事,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真挚的情感。
  在人的众多情感中,亲情是最难写的一种。它里每个人都太近,以至于我们只能朦胧在心间,倾吐不出。
  归有光在看似琐碎、拉杂的家常琐事中为我们成功地展示了这人人心中有,人人下笔难的人间至情。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时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变革。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我也倍感高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积极投入课程改革,通过优化教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一、化抽象概念为直观,帮助学生识记、理解  《小学数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见,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语言的学与用。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诗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本类型,具有丰富的语用价值,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经典古诗文的语用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
期刊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一写作文就犯难,这种情况教师怎么办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从作文来说,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所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爱写、乐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  那么教师如何去做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写、乐写作文呢?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社会性、实践性和自身的魅力走入了校园、走近了孩子,在十多年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我们一直立足于校本特色,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校级和年级两个层面开展,分研究性学习和校本综合实践活动两大板块,使学科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科技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它的开发与实施为师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期刊
幼儿园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幼儿园教师及幼儿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对集体教育的有效补充,而且也是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的选择、计划的活动”和“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措施。区域活动承载着独具的教育价值,既把课内和课外的行为
期刊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中,所有学科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归纳为三项:即个人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其最终目标就是使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的个人,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育教学中构建充实鲜活的生活化的课堂,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一、巧借三“使”,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
期刊
小学的合唱训练对于培养小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在合唱教学中开展科学的分声部训练,让合唱活动发挥其高效性和科学性,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完成音乐作品,更加深刻地表现音乐作品的主题,提高音乐合唱的表现力。以下是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训练节奏,指导听辨  小学生的节奏能力是合唱训练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通过教师分声部的节奏训练来指导学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就非常重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低学段是进行课外阅读的黄金时期。《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段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对于低年级(1~2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喜欢阅读
期刊
近年以来,学生文本阅读和鉴赏能力低下的问题被广大教育者逐渐意识到,人们在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的同时,提倡文本细读的呼声越来越高,文本细读理论产生于欧美,最早应用于文学批评中,但在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有其特定的内涵,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直面文本,直面文本,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义、主题以及词句中隐藏的信息等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品读体味和深入挖掘,在这一过程中深入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作
期刊
一、导论  互联网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人口基数大,自然也产生了相当多的网民,截止2015年6月,我国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25.6%)约为全体网民数量的四分之一。调查显示,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最小年龄逐年降低,低龄化趋势明显。可见,未成年网民的数量及比率都将持续增加。  互联网虽优势明显,但也有不少问题。其中,网络环境恶化,网络语言良莠不齐等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