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院制下的学院办公室工作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5568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院制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内部管理体制。加强学院办公室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树立全局观念及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是保证二级学院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学院制;学院办公室;建设与管理
  作者简介:陈新(1977-),女,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41-02
  一、我国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演变的简要回顾
  学院制是以大学学院为实体性主体和管理重心,突显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等职能目标的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模式。[1]大学学院制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法国巴黎大学,而我国的学院制可追溯至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颁布的《大学组织法》。《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八个学院,设置了三个以上学院者方称得大学,只办一个或二个学院的,称为独立学院。这与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设置条例,在规定上是十分接近的。1952年,我国借鉴前苏联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院系大调整,取消了学院,建设了一大批单科性大学,变校、院、系三级管理为校、系两级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欧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一大批单科性大学通过自身发展或合并,纷纷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带有浓厚专业色彩的系级建制日益增多,管理幅度日益加大,管理效率日益降低。组织管理学认为,对于上层管理者而言,其直接管理的下级机构以5~8个为宜,若超过10个,就会产生协调上的困难,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就会大幅降低。为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学科建设与资源共享,同时提高基层教学单位办学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近年来,大部分高校开始按学科或学科群组建学院,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同时赋予学院以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虽然说,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及办学自主权尚未很好落实,教学管理的权力仍然过多的集中于学校,但就形式而言,学院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内部管理的主要模式,而围绕着学院制所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和推进之中。
  可以预料,随着学院制改革的推进和不断深入,二级学院将会被赋予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同时也将会承担更多的教学、科研的过程管理工作。因此,二级学院的办公室建设将会显得更加重要。
  二、学院办公室工作特点及工作要求
  二级学院办公室作为一个综合管理部门,位于学院管理体系的中心位置,既是一个“集中区”,又是一个“分散地”,起着上传下达、协调左右、沟通内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院办公室的职能也将随着学院职能的延伸而不断拓展。就其特点和任务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任务繁重、头绪繁多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组织管理仍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工作分工过细,职能部门过多。而这些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大都需要经过学院办公室的“中转处理”方能得以施行。简单的“中转”,即上传下达并不困难,难在领会精神、把握尺度,并向学院党政领导提出意见建议,做好参谋,并在党政领导的授意下,拟定工作计划、做出安排和部署,并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待工作任务完成后,还要及时将完成情况呈文上报任务下达部门,以完成整个工作流程和每个工作环节。
  除了上述职能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以外,学院办公室还承担着诸多日常管理工作,譬如文书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制订(修订)、工作总结与工作报告、财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学院行政资产管理及办公用品采购与分发、来客来访接待、安全保卫以及部分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等,对于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院,还要承担部分外教外事管理工作,可谓包罗万象,任务繁重、头绪繁多。
  2.政策性强
  二级学院办公室的工作并不完全是事务性的,很多工作带有很强的政策性,要求办公室主任及办公室成员具有比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一定的理论深度。譬如上级部门下达的文件通知,往往政策性很强、涉及面较广,这就要求办公室人员要能准确把握、切实领会,才不至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再如前面提到的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师资管理、资产管理以及外事管理等,都有严格的政策界定、制度规定以及程序和方法的要求。
  3.时效性高
  二级学院办公室的工作涉及学院党政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教学科研方面的,也有党务行政条线的,还有那些临时下达没有明确分工的工作,其中绝大多数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要求。譬如我们经常在各种通知中看到的“某月某日以前上报,逾期不予受理”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就是时效性的最好说明。对于此类工作,必须按期完成,及时上报,否则就有可能影响到学院的发展和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学院办公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项业务,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高效准确。
  4.大局意识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学院办公室所面对的工作,既有事关学院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所谓“大事”,又有属于日常事务性管理的所谓“小事”。由于办公室所处的特殊位置,事无巨细,都必须经过办公室。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大事面前要有全局意识,要站在学院发展的全局高度,分析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供学院领导决策参考;面对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要能设身处地为教职工着想,能办的一定要办,办理起来有困难的,要想方设法去办,不能办的要耐心说明原委,解释清楚有关政策规定;对于一些事务性工作,譬如来访接待或外出调研,要做到安排周详、言谈得体、热情大方,并通过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饱满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学院形象,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二级学院办公室建设的举措
  学院办公室的工作特点及工作任务,决定了办公室在学院各项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办公室的桥梁纽带作用及辅助决策作用,应从以下方面大力加强学院办公室建设及人员培养。   1.健全机构,配齐人员
  如前所述,学院办公室任务繁重、头绪繁多,工作的政策性和时效性很强。因此,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必要的工作人员,方能保证工作的有条不紊。在现阶段,高等院校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时,为加强教学科研,提高工作效率,在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的控制普遍偏紧,这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做法。但是,基于学院办公室在二级学院中的重要地位,应根据其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考虑机构建设及必备的人员配置。学院办公室的工作任务可大致分为行政、教学、科研与学科、文书档案等几部分,应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对应配备行政秘书1名(也可由办公室主任兼任)、教务秘书2名、科研与学科(含研究生教育)秘书1名、文书档案管理1名,以5~6人为宜。必要的人员配备是明确分工、明确职责、提高效率的必要保证。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工作程序
  制度建设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方能使办公室人员在处理各项事务时有章可循,实现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其中,各种工作规范、各类岗位职责、各项办事流程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要形成体系,要尽可能将一切事务都导入科学合理的轨道,变“人治”为“法治”。对于工作程序或办事流程,不仅要让每一位责任人了然于胸,也要通过宣传广而告之或下发手册或张贴于显著位置,让每一位前来办事的教职员工都能明了。拟定办事流程时,应以必要为前提,尽可能减少环节,简化手续。
  3.加强学习,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学院办公室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时效性,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各种政策性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解释政策、运用政策的水平,同时,要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管理理论,也要向老同志以及工作做得好的同志虚心请教,并加强与兄弟院校同行的交流,学习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重视办公室人员的培训,提高办公室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提升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3]学校和学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出安排,举办有关的业务培训班或支持鼓励办公室工作人员学习进修,以提高个人修养和能力,进而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现代管理的重心是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
  4.树立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
  学院办公室处在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基层,处在学院管理体系的中间,所谓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沟通内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服务,既要服务于学校、学院的大局,又要服务于广大教职员工,因此,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工作理念,将服务意识贯穿到每一项工作以及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好服务工作,不仅要认真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建议,及时、认真地处理和解决他们的问题,同时也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询问、定期或不定期征询他们对办公室工作的意见建议,做到未雨绸缪,有预见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开拓工作,提高服务的质量。
  四、结语
  学院办公室处于学院管理系统的中心及窗口位置,办公室人员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形象与作风,不仅直接反映了一个学院的整体形象,也事关学院的发展。因此,应从办公室的工作特点和工作要求出发,以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树立良好形象与改变工作作风为目的,进一步梳理影响和制约因素,采取切实的措施予以改进和提高,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与参谋助手的作用,为学院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地保证。
  参考文献:
  [1]严燕.学院制的内涵与学院设置[J].教育研究,2005,(10):76-79.
  [2]罗明非.高等学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工作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5):27-31.
  [3]张祎星.论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优化策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8,(25):138-141.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经实际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检验,问题式学习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有效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时,还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作者简介:高会贤(1982-),女,山东新泰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
期刊
摘要: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在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探析和谐理念的合理内涵,辩证的加以运用,对于挖掘并发挥和谐理念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理念;高校德育;运用  作者简介:静丽贤(1985-),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以升创新教育基地,助教;韩继伟(1987-),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
期刊
摘要:配网规划工作一方面正面临着许多新的难点,另一方面“大规划”体系建设将其工作标准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针对以上两个突出问题,相应提出了几点工作改进方法,以求将配网规划水平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关键词:配电网;规划;管理;电源  作者简介:王宏(1974-),男,内蒙古杭锦后旗人,廊坊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吕鑫(1982-),男,河北大城人,廊坊供电公司,工程师。(河北 廊
期刊
摘要:以泰克西纳的知识领域划分对南昌工程学院2011~2012学年下学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进行研究。通过对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知识领域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通识选修课程内容知识面的覆盖情况,以检查当前学校所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是否充分和合理,为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和通识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知识领域  作者简介:黄宝强(1969-),男,江西临川人,南昌工程学院鄱阳湖
期刊
摘要: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是多元的。通过“两园”(即大学校园与大学科技园)对接、“三堂”(即校内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外企业课堂)互动的模式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之路。  关键词:校园;科技园;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企业课堂  作者简介:潘卫国(1967-),男
期刊
摘要:量子力学的发现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很多大学生对量子物理非常感兴趣,但对怎么学好这门课程却很迷茫。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量子发展史有利于学生学好大学物理,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启发式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关键词:大学生;量子物理;物理学史  作
期刊
摘要:高校机关分工会教代会是高校二级教代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机关分工会召开教代会,要从机关的工作实际出发,结合高校机关部门多的特点,开展符合机关特色的教代会。从高校机关分工会工作的主要特点、高校机关分工会召开教代会面临的主要难点、新时期高校机关分工会召开教代会的工作思路及高校机关分工会教代会议程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对高校机关分工会召开教代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分工会;教代会  作者简
期刊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结构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少课时;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潘钦锋(1975-),男,福建南安人,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期刊
摘要:有序高效的教学管理是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事无巨细,服务对象多种多样,其复杂性决定了教学管理角色的多样性。教学管理者应当根据社会的期望和高校的职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适应社会需求和办学目标。针对高校环境下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未能正确认识和重视所扮演的角色,提高素质和能力,所出现的角色偏失,拟从教学管理人员所应承担的控制、组织角色,服务、协调角色和教育
期刊
摘要: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产生于高等学校校园里的大学文化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担负着培育人才的主要功能。从校址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文化特性、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大学历史和大学精神四个方面来分析其怎样影响校园文化内涵,指出只有在熟悉办学地点的自然地质特征和区域文化的特性,掌握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参透大学历史,充分理解大学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表达出学校的文化内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