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四个因素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hao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产生于高等学校校园里的大学文化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担负着培育人才的主要功能。从校址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文化特性、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大学历史和大学精神四个方面来分析其怎样影响校园文化内涵,指出只有在熟悉办学地点的自然地质特征和区域文化的特性,掌握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参透大学历史,充分理解大学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表达出学校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内涵;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肖妍玎(1974-),女,江西遂川人,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45-02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成果和价值认同,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它是学校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是历史形成的群体人格,不仅左右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还决定着一代代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作用,决定着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产生于高等学校校园里的大学文化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担负着培育人才的主要功能。丰富的特有的大学文化通常会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办学地点的自然地质特征和区域文化的特性、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大学历史、大学精神。只有在熟悉办学地点的自然地质特征和区域文化的特性,掌握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参透大学历史,充分理解大学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表达出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校址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文化特性
  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其包括气候、水资源、地理和地形、土坡、植物、空气、动植物种群、生态系统等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不同的物质文明,相应地,也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文明。这些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文化。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区域文化。诸如,分布在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两省境地内有江淮文化;古徽州一府六县是徽文化;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的燕赵文化;陕西地区的三秦文化;山西大部、河南北部和中部的三晋文化;湖南、湖北、安徽、江西西北部和河南南部的楚文化;以太湖为中心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的吴越文化;河洛地区的河洛文化;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的岭南文化;辽东地区的东北文化等等。这些无不说明: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地文化逐渐演变成了与地理位置、地域特点相关的区域文化。
  我国大学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阔,截至2009年6月19日,我国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普通高校1983所,加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10所高校,共计1993所普通高校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高校由于所处办学地点不同,其校园文化也深受不同的区域文化影响。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大多数高校通过对校园景观的营建,校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如进入山东大学校门之后,首先看到的是大成广场。“大成”即万世之表孔子,广场以儒家思想核心“礼乐”为景观重构的导则与要素,强化轴线与序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气质和厚重的鲁文化。而与“大成广场”相呼应的是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稷下广场”,“稷下”取自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圣地“稷下学宫”,代表着学术自由。史载“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意指思想自由、开放办学的此地学派林立,学术兼容,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山东大学副书记李建军在“稷下广场”落成典礼上发表讲话时说:‘大成’取自鲁文化,代表道德;“稷下”取自齐文化,代表学术。道德和学术是大学最深厚的两大底蕴。齐风与鲁韵并存,道德共学术一体。由此可以看出,山东大学所倡导的校园文化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
  二、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武书连在《再探大学分类》中所言,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不同的大学因其不同的办学性质和办学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校园文化特征。
  在学校传统、校风等方面,不同办学性质和办学特点的高校具有不同内容的校训。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校训“勤求博采,厚德济生”,首都医科大学校训“扶伤济世,敬德修业”,中国医科大学校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等集中体现出医学类院校倡导“扶伤济世”、“厚德仁爱”、“救死扶伤”的传统医学精神的校园文化。而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等则体现出师范院校多倡导“学为人师”、“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反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精神的校园文化。
  在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方面,大多数高校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校园景观营建。如农林院校校园营建时常常与农场、林场等相结合;医学类、佛学院多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佛教植物菩提树。如广西中医学院提出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精神,并改建和装修了药用植物园,补种增种了许多壮族地区地道药材和名贵药材,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基地。
  不少高校根据自身性质和办学特点命名校园道路和景观的名称。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香樟路;江西中医学院校园道路以中药名称命名的“当归路”、“知母路”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是用与其航空航天特点关联的“长空路”、“翔宇路”、“凌云路”等名称命名的校内道路名称;而河海大学校园道路和景观的名称则是用尽了江河湖海名称,再加上三峡、小浪底,反映出学校与水有着的深厚的渊源,表达了河海人的“河,孕育文明;海,凝聚智慧”的理念;山东大学对于校园里道路的命名,南北统称为德,东西统称为圣,寓意就是要让同学们与先贤比肩。不难看出,这些名称都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大学历史
  大学的历史是一个大学不断维护传统和进行变革、适应环境的过程,而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成果和价值认同。一所大学历史越悠久,其培养的学生越多,文化积淀也越深厚,学校的声誉也越高。校园文化在学校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逐渐积淀,不断吸纳、更新,最终存续下来,形成自身的特色。因此,大学历史是影响校园文化内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学校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校园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
  世界上知名的大学往往都有悠久的历史。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目前声誉最高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批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综合性大学,诞生于清王朝,经历了民国、解放、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校园景观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秀丽特色的风景如画的“一塔湖图”,从清代的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理念到“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北大人给了自己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在这里你可以选择“格物致知”,也可以选择“修身齐家”,更可以选择“治国平天下”,而这正是北京大学的大学文化精粹所在。
  目前,相当多的高校在校园整体布局中将学校的历史、传统、事迹以雕像、纪念碑、名人手迹、长廊文化、大楼名称等形式潜移默化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利用这些历史文化古迹对大学生进行关于爱国主义、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从而以母校为荣,以此起到激励、凝聚人心的作用。例如同济大学的“一二九”纪念园;南京大学为记录学校经历的若干历史阶段而命名三江路(三江师范学堂)、两江路(两江师范学堂)、南高路(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东南路(国立东南大学)、中大路(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园道路名称;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内为纪念享有世界盛誉的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胡先骕博士而命名的“先骕楼”,等等。
  四、大学精神
  在高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最能反映一所高校校园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即校园精神。如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美国西点军校的“责任、荣誉、国家”及国防科技大学的“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等。北京大学以“思想自由、兼容并蓄”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南开大学以“允公允能”而立校,正是这些具有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使得这些名校经久不衰。
  大学精神是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高等学校的最高原则在于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精神和勇气,高等学校的全部魅力在于其特有的传统和精神。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所能称之为名校的学校,一所办得成功的学校,都是因为有富于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都是因为有健全的校园文化精神品格。如果说一所大学没有自己的大学精神,这所大学也就没有自己的风格,也就很难发展立足。就如同国无国魂、民无民志,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各个大学往往把大学精神凝练为校训,汇集形成为校风和学风。校训在英语中称为Motto,Motto起源于意大利,翻译成中文就是格言之意,用在学校校徽上即可翻译成校训。而根据《教育大辞典》所注释,校风的定义为:“全体师生经过共同努力,在长期教育、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是一个学校领导作风、教师作风、学生学风的集中反映。它的内容包括: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学习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风貌;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而所谓“学风”,泛指学校、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求学和治学的风气。
  校训和校风都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折射出学校的追求价值,是团结、凝聚学校师生员工,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和影响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精神力量。不同的是,校训是有形的,能实实在在的看到、听到。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基于时代要求、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服务社会的行业的不同,各校都形成了既具各自特色,又富有时代特征的校训。而校风和学风是无形的,犹如空气和阳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环境。它是学校通过长期的多方面的教育实践,在师生员工中逐步形成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对生活在这一环境里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针对性和渗透性,能直接反映学校的特色,给全校师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导向,培养良好的自我规范自身行为的内驱力和自制力,渗透于大学的各项管理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精神环境,给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们以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妍玎.论大学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J].中国电力教育,2012,(8):142-143.
  [2]程利.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78-80.
  [3]张静.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2):178-180.
  [4]王冰.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分析和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芦苇.构建校园文化精神——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J].宁夏教育,
  1999,(12):12.
  [6]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51-56.
  [7]陈川.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精神[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4):142-144.
  [8]吴艳,肖颖.历史文化视野中的高校道路和景观命名[J].江西社会科学,2006,(8):179-182.
  [9]程莹,刘念才.世界知名大学建校时间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56-63.
  [10]孙华,陈威.北京大学校园形态历史演进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12,(3):37-43.
  [11]郭贵春.着力建设更具先进性的校园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
  (13):14-15.
  [1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3]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小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00.
  [14]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1:18.
  [15]彭志越.文化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1999,
  (1):59-60.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的功能,以公益劳动为例,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主要涉及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目的与意义、评价主体、评价原则、评价内容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试改革  作者简介:韩俊香(1979-),女,河北沧州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河北 保定 071051)  基金项目:
期刊
摘要:经实际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检验,问题式学习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有效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时,还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作者简介:高会贤(1982-),女,山东新泰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
期刊
摘要: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在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探析和谐理念的合理内涵,辩证的加以运用,对于挖掘并发挥和谐理念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理念;高校德育;运用  作者简介:静丽贤(1985-),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以升创新教育基地,助教;韩继伟(1987-),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
期刊
摘要:配网规划工作一方面正面临着许多新的难点,另一方面“大规划”体系建设将其工作标准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针对以上两个突出问题,相应提出了几点工作改进方法,以求将配网规划水平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关键词:配电网;规划;管理;电源  作者简介:王宏(1974-),男,内蒙古杭锦后旗人,廊坊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吕鑫(1982-),男,河北大城人,廊坊供电公司,工程师。(河北 廊
期刊
摘要:以泰克西纳的知识领域划分对南昌工程学院2011~2012学年下学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进行研究。通过对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知识领域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通识选修课程内容知识面的覆盖情况,以检查当前学校所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是否充分和合理,为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和通识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知识领域  作者简介:黄宝强(1969-),男,江西临川人,南昌工程学院鄱阳湖
期刊
摘要: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是多元的。通过“两园”(即大学校园与大学科技园)对接、“三堂”(即校内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外企业课堂)互动的模式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之路。  关键词:校园;科技园;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企业课堂  作者简介:潘卫国(1967-),男
期刊
摘要:量子力学的发现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很多大学生对量子物理非常感兴趣,但对怎么学好这门课程却很迷茫。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量子发展史有利于学生学好大学物理,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启发式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关键词:大学生;量子物理;物理学史  作
期刊
摘要:高校机关分工会教代会是高校二级教代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机关分工会召开教代会,要从机关的工作实际出发,结合高校机关部门多的特点,开展符合机关特色的教代会。从高校机关分工会工作的主要特点、高校机关分工会召开教代会面临的主要难点、新时期高校机关分工会召开教代会的工作思路及高校机关分工会教代会议程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对高校机关分工会召开教代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分工会;教代会  作者简
期刊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结构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少课时;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潘钦锋(1975-),男,福建南安人,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期刊
摘要:有序高效的教学管理是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事无巨细,服务对象多种多样,其复杂性决定了教学管理角色的多样性。教学管理者应当根据社会的期望和高校的职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适应社会需求和办学目标。针对高校环境下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未能正确认识和重视所扮演的角色,提高素质和能力,所出现的角色偏失,拟从教学管理人员所应承担的控制、组织角色,服务、协调角色和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