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问题型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老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教师要善于将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分,把裁成的两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分。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的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好悬,因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现象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统一。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者具有悬念的生活素材,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二、设计探究问题,创设探究型情境
创设探究型情境,教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诱导学生去猜测、尝试、实验、发现。不同的学习内容进入“愤悱”状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设计出不同的探究情境,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跳起来摘桃子”,即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为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还可以设计认知冲突型情境: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为拉长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设计操作性探究情境,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体验过程比记忆结论更重要。
例如,我们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 (2)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 (3)通过上述操作,试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4)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你的猜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活动型情境
教师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应有可操作性,且又面向全体学生,要给学生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又如在教学“统计图选择”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课前调查各班在学校运动会中,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和团体总分等情况,并将收集到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从而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经过学生的调查活动,教师将该节的教学放入了实际背景中,放入了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并对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避免了单纯的制图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尝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新教材本身内容丰富,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知识多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精心选择,用好用足新教材;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扩展知识层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更具新意的课堂教学情境。◆(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铜都中学)
□责任编辑:包韬略
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问题型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老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教师要善于将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分,把裁成的两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分。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的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好悬,因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现象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统一。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者具有悬念的生活素材,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二、设计探究问题,创设探究型情境
创设探究型情境,教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诱导学生去猜测、尝试、实验、发现。不同的学习内容进入“愤悱”状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设计出不同的探究情境,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跳起来摘桃子”,即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为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还可以设计认知冲突型情境: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为拉长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设计操作性探究情境,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体验过程比记忆结论更重要。
例如,我们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 (2)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 (3)通过上述操作,试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4)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证明你的猜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活动型情境
教师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应有可操作性,且又面向全体学生,要给学生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又如在教学“统计图选择”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课前调查各班在学校运动会中,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和团体总分等情况,并将收集到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从而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经过学生的调查活动,教师将该节的教学放入了实际背景中,放入了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并对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避免了单纯的制图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尝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新教材本身内容丰富,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知识多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精心选择,用好用足新教材;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扩展知识层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更具新意的课堂教学情境。◆(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铜都中学)
□责任编辑:包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