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可行性与疗效探讨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uanhua87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患者中的可行性和疗效。

方法

入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房颤患者(n=18),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其中16例合并慢心室率有起搏适应证,2例合并快心室率、QRS时限>130 ms,行房室结消融。术前窄QRS时限<120 ms 8例,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心室内传导阻滞8例。所有研究对象符合CRT植入的Ⅰ类或Ⅱ类适应证,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在双心室起搏基础上,增加1根希浦系统起搏导线连接心房插孔,进行希浦系统单点起搏或融合双心室起搏,比较术前自身、双心室同步起搏及术后QRS时限,测试起搏参数(感知、阈值、阻抗)。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参数、超声心动图参数、心功能(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

结果

希浦系统单点起搏组13例(其中希氏束起搏6例),希浦系统起搏融合双心室起搏组5例(其中希氏束起搏3例),与常规双心室起搏相比,两组QRS时限均显著缩短[(116.7±14.2)ms对(156.7±11.1)ms,P<0.000 1]及[(141.4±9.5)ms对(174.6±9.6)ms,P=0.01]。在起搏参数方面,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相比,阈值、感知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阻抗来说,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4.1±104.7) Ω对(501.5±74.8) Ω,P=0.016],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3.8±49.2)Ω对(411.2±42.1)Ω,P=0.063]。随访6个月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平均值及中重度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的比例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希浦系统单点起搏组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平均值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均<0.000 1),而希浦系统起搏融合双心室起搏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初步证实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房颤的CRT适应证者,充分利用脉冲发生器原有的拟封堵的心房插孔植入希浦系统起搏导线,相比双心室起搏而言,希浦系统单点起搏或者融合双心室起搏QRS时限显著缩短。并且经6个月随访,希浦系统起搏参数可靠,患者临床心功能和6min步行距离均有改善,虽然超声心动图和LVEF改善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仍能说明这一治疗策略临床可行且有一定疗效。

其他文献
生理性起搏一直是心脏起搏学者追求的方向。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通过电激动沿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电和机械同步性,是目前公认的生理性起搏方式。虽然希氏束起搏为生理性起搏方式,但是临床实践发现其存在植入难度较大、起搏参数不理想、慢性阈值升高等局限性。创造性地将起搏位点送入更远端的左束支区域获得的左束支起搏,其电学参数良好、植入较为容易,克服了希氏束起搏的主要缺陷。近
目的比较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双源CT(DSCT)及左心耳造影(LAA-A)对左心耳口部及着陆区直径的测量结果,评价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指导ACP封堵器(Amplatzer Cardiac Plug,ACP)型号选择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ACP封堵器行左心耳封堵术的35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分析和比较术前DSC
目的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同步及心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7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植入永久性LBBP,且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LBBB患者。讨论植入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左束支夺获的电学特性及临床疗效,主要指标为QRS时限、阈值、感知、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结果及导线相关并发症。结果共入选成功植入永久LBBP 1
左心耳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部位。左心耳干预已成为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左心耳干预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进一步奠定了左心耳干预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理论基础,提升了左心耳干预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性认识和临床实践质量。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相关专家在2014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在传统经冠状静脉窦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各种原因导致传统左心室导线无法植入或植入失败改行希浦系统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起搏参数(起搏阈值、感知),并就3个月时随访结果与术前进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谱逐渐发生变化,传染病逐渐被控制,慢性病逐渐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病是主要慢性病之一。我国心血管病学专业在20世纪50年代初步形成,在心血管病防治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本文简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主要心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成绩;阐述了介入心脏病学(包括冠心病介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及外周血管介入)的发
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中实现持久的肺静脉电隔离对于减少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至关重要。消融指数(ablation index,AI)是评估消融损伤的一种新的积分公式,综合了导管贴靠压力、功率和消融时间,并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中已证明其有效性。通过采用压力导管应用AI可有效评估消融损伤深度,使射频导管消融能够取得较高的肺静脉电隔离成功率。本文就AI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左束支起搏的术中心电特征、中远期导线参数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19年3月25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符合起搏适应证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尝试行左束支起搏,如失败则改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定义左束支起搏成功的标准:①起搏图形,单极起搏V1导联呈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形态;②刺激信号到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
目的调查中国西部地区的内科医生对抗凝知识的知晓情况及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为规范抗凝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中国西部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西藏自治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内科医生的人口学特征、工作及学习经历、抗凝知识知晓、抗凝药物使用情况(职称专业、工作年限、对抗凝药物以认识等)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2 6
目的观察局部麻醉下植入LAmbre左心耳封堵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2018年2月至8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22例口服抗凝药治疗相对禁忌或出现不良反应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于局部麻醉下经皮植入LAmbre左心耳封堵器。结果共入选22例患者,其中男14例(63.6%)。平均年龄(70.7±9.2)岁,年龄范围51~84岁,CHA2DS2-VASc评分(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