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中考,三大变革”助推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命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J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经典作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一直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一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不仅仅影响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更是对中考语文名著试题产生着深远而持续性的影响。
   在如今中国的课改实验区内,绝大部分省市的中考语文都设置了名著阅读试题,以2020年为例,在笔者整理的39套中考语文样本卷内,就有36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设置了名著阅读题,占比达到92.3%[1],与2017年的29地相比有十分显著的提升。语文中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挥棒”,对其变革趋势进行分析,方能更好地把握语文课程改革前沿动态,更好地发动“以评促学”的意义,推动语文教学的积极改革。近年来,中考语文名著试题日益受到关注,其发展变化对语文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唯有把握名著试题命题特征与趋势,才能更好地指导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发展,推动深度阅读与真实阅读。
   笔者通过挑选202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具有差异性与代表性的39套试卷作为样本卷,从中筛选出36套包含名著阅读试题的样本卷作为研究样本,与近五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进行比对,从测试材料、测试内容与测试形式三个方面来探究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测试近年来的变革趋势。
   二、测试材料变革:由单本名著走向多本名著
   从测试材料来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其中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等。教师还可以依据需要向学生补充推荐合适的读物。在这样大量的名著中筛选出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的材料,命题者往往希望能够涵盖更为丰富多元的测试材料,以更好地考查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在2020年中考语文36套样本卷中,有14套试卷选用一部名著作为测试材料,占样本卷38.9%,而选择两部及两部以上名著的试卷有22套,占61.1%,其中浙江杭州卷的名著更是有8部之多。可以说,多名著考查的形式已成为当前语文中考名著阅读命题的主流。
   在多本名著材料的命题条件下,如何做到名著之间的勾连,以保证名著与名著考查之间的流畅衔接,就成为了当前名著测试命题的重要突破点。以往的名著测试往往以选择题串联多部名著,每一个选项考查一部名著,以达到以一题承载多部名著的效果。然而,这种命题方式虽然能够承担多本名著的测试目的,但名著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无法体现学生在名著阅读积累中的知识网络。而2020年中考中的名著閱读测试,则能更加灵活地串联多部名著。如浙江杭州卷:
   4.(4分)假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准备再次出发,下列哪个文学形象最有可能和他一起去探索海底世界?请结合该文学形象的性格和经历,简述理由。
   ①白龙马(《西游记》)
   ②简·爱(《简·爱》)
   ③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④格列佛(《格列佛游记》)
   这道名著阅读测试题独辟蹊径,将《海底两万里》中的故事背景与四个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相结合,学生不仅需要了解《海底两万里》中的故事情节,还需要依据对名著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人物的经历、性格在探索海底世界过程中的优势,方能有理有据地进行作答。
   整本书因其信息间的关联,阅读发现常常是“点”与“点”之间的联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比较、系统思考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在不同名著间的比较、勾连中也能得到较好的考査[2]。如此巧设题干,就能够用一道题目建立起多部名著之间的联系,不仅仅考查学生对于单本名著的零散记忆,更是考查学生在多本名著阅读中建立的知识网络,以命题者的点拨帮助学生建立名著之间的关联,使得一本本相互看似毫无关系的名著真正与学生的知识库建立关联,使得僵硬琐碎的信息串联成为灵活完整的知识,而学生的思维也能够在这样的连结中实现跃迁。
   而在众多地区的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中,一种测试材料更为开放的名著阅读命题形式也在渐露头角。那就是将选择权完全交给学生的“全开放”命题。在这种命题中,各种测试材料能够以更为灵活的形式进行联结,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江苏南京卷:
   (四)名著阅读(8分)
   12.(8分)佳肴弗食,不知其旨;好书不品,不知其妙。下面是米豆和小轩所写读后感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另选角度,写出你的读后感提纲。
   江苏南京卷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的测试材料虽然在题干中提供了两部名著,但在测试内容中却允许学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自行选择,以“读后感”为主题串联起题干中的限定性测试材料与测试内容中的开放性测试材料,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测试材料在封闭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勾连,既为学生的阅读作答提供了参考,也使得学生在作答过程中不会囿于封闭材料的限制,而能够写出个性化的理解鉴赏,真正做到了个性化鉴赏评价。
   开放性测试材料带来的另一点好处是学生能够有更加多样的阅读选择,反向促进学生的广泛阅读。语文名著阅读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而关注整本书阅读的名著阅读测试更是旨在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真实情况。然而,名著阅读测试题干中阅读材料的封闭容易限制住学生阅读的范围,学生往往将名著阅读看作是应试的任务,而不是拓展视野的兴趣所在。在测试材料更加开放的背景下,学生面对名著阅读题的选择性走向多元,而学生广泛阅读的意愿也由此被激发,由此真正达到“以考促学”,鼓励学生多读书,读感兴趣的书的语文学习目的。
   三、测试内容变革:由识记能力走向多元能力
   纵观历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测试题,可以发现,名著阅读的测试内容通常围绕识记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鉴赏评价能力三种能力展开,识记能力即识别和记忆能力,处于认知结构分类的最低层次,是认知结构中其他层次的基础。在名著阅读测试中主要体现为对名著作品的作品名称、题材与体裁、派别、体例的识记,对作品中关键人物、精彩场景与主要情节的再认与重现。2020年中考语文36套考查名著阅读的样本卷中,考查识记能力的分数占名著阅读总分的45.63%,占比最大。可以说,基础能力的考查依旧是名著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同时,有超过63.9%以上的试题综合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能力,说明当前考查多元能力已成为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测试的主流。    随着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名著阅读的测试内容上也出现了调整。以名著阅读中测试频率较高的名著《水浒传》为例,可以看到虽然识记能力赋分占比仍然保持最高,但近五年来已经呈稳步下降趋势,相比之下,相对高阶的理解能力与鉴赏评价能力赋分占比却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三种能力的比例在五年的发展中渐趋平均,而识记能力考查“一家独大”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而“三元并立”的测试内容将成为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命题的新常态。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识记能力在当前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测试中尚占较大比例,但识记能力的考查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省市不仅仅将识记能力的考查作为名著阅读考查的唯一能力,而是以识记能力的考查作为理解能力考查和鉴赏评价能力考查的前期准备,进而综合考查多元能力,实现从低阶能力到高阶能力的联结,以达到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的思维进阶。以2020年中考语文重庆B卷为例:
   (1)阅读《西游记》选段,按要求填空。(2分)
   A
其他文献
宗璞先生的父亲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姑母冯沅君是中国古典文学史家,书香门第的传统文化濡养,使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抗日战争、反右、文革,这些时代创伤不仅没有摧垮她的心灵,更成为她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丰富了她文学创作的内容,充实了她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她作品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让她的作品更具厚重感。因此,在学习她的作品《紫藤萝瀑布》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她作品中传达的儒道文化思想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针对阅读教学现状提出了鲜明的批评:把“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混淆起来,往往导致老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2011年版新课标提出“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而,阅读教学中需要切实转变老师
子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主张“道”与“器”有机结合。而今,“核心素养”业已出台,其内容框架将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层次地分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从纵向维度到横向子项所对应的内容,既包含“肉”的一面,又包含“灵”的一面,“灵肉兼备”与孔子所提到的“君子不器”不谋而合。有关“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如何有机结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诸多素养落实到常规教学中等系列研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有句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苏教版高中语文解释“始指异之”为“才指点西山并感觉到它的惊异”[1],将“指”释作“指点”,为“用手指示”之意。整个句子中,“指”与“异”两个动作具有承续性,即先“指”,然后感觉到惊异,二者应紧密衔接。在此处译文中,“指点”为一种行为动作,“异”则是一种心理感觉,两个词的关联性不强。此种释义并未突出文言语境应有的衔
杜夫海纳是法国现象学美学家,代表作《审美经验现象学》表达了他的基本美学思想,他认为审美知觉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交流的媒介,包括呈现、再现和想象、反照和情感等三个阶段。主体和对象发生互动,相互作用,并在审美知觉的情感上组合成为审美经验。在此互动过程中,对象的物质性、认识意义丧失,艺术成为审美主体与对象沟通的唯一途径,重感知轻认识。艺术被看作是拯救人摆脱“异化”的文明能力,他将英伽登的研究重点为创作主体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国外作品。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国外作品涵盖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约占教材内容的四分之一。在文学类文本方面,有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还有抒情散文《鸟啼》,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实用类、论述类文本方面,有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不自由,毋宁死》等,还有哲理散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像山那样思考》等。这些世界文学、思想领域的经典作品,对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逻
入选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语言表达训练的范本,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各有各的特色,为我们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我们如能把握教材特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随文练表达,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借助教材练表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结合课文,从仿起步   模仿是人类从事学习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对于生活经验贫乏,语言积累有限
近年来,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在语文教育领域,四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成为研究者和一些教师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语言运用与建构”受到普遍重视。考虑到统编版《语文》教材新理念及美育热等教育新需求的兴起,本文认为,“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价值也应被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文学类课文的学习是培育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而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与教学如果
毛念领、庞培刚,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教师。  2016年5月起,教育部组织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次修订的课标增加了不少内容,特别是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成为目前语文教育教学中最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问题。个人以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在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中,现以苏教版必修四上选
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着课程改革,大家在反思中达成了共识:灌输与训练的方法不能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而深度学习则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而2017年地平线报告《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也如此指出:“深度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