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困境看贫困农村的教育隐患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00660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大学生作为就业中最大的弱势群体,一定意义上在于农村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甚至整个社会长期而又严重的失调,反映了教育中人本价值的缺失,折射出我国农村教育在功能定位、价值导向和利益取舍上的种种弊端,使教育成为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之后农村面临的又一重大危机,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就业 教育隐患 农村生
  
  一、就业——拷问农村教育的出路
  
  1、就业——一个沉重的话题
  80多年前的经济危机,给民众最直接的打击就是失业。今天,金融海啸已经影响全球实体经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3月份宣布,世界经济发展6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最近,国际劳动组织(ILO)警告说:金融海啸将使全球失业总数剧增2000万。也就是说,全球失业总人口将从1.9亿增加到2.1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一直是政府最关注的大事。中国公开和隐形失业率达总劳动力的23%,近1.7亿人。主要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急剧增长,中国总体已进入就业压力的高峰期。按人口结构年龄推算,从2000年到2010年,19——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增加9337万,年增加934万,到2015年,全部劳动年龄人口达9.3亿,达到峰值。与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企业用人需求的紧缩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大学生就业增加了许多压力。人保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为610万,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有很多大学生而成为失业群体中的贵族,对改革、稳定和发展构成巨大挑战。
  2、到农村去——理想与现实的悖逆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政府倡导大学生到农村去,开辟农村市场,但又面临几个问题:一是就业观念的转变。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目标导向和价值选择,使读书成为普通平民脱离苦海、进入城市、融入上流社会乃至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而如今千辛万苦之后的学子又要回到基层、回到那几代人渴望逃脱的贫穷、落后的农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等,使他们不愿就业。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无位就业。农村天地虽然广阔,但并非就业的良好空间。土地、资金、水利、电力、信息等资源的严重不足、乡镇企业发展的滞后,使得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大学生到农村去,无疑是与农民抢饭碗,加剧了农村本来紧张的就业形势。三是所学非所用。以城市为中心、以现代科技为内容的大学教学不能适应农村传统农业发展和改造的需要,所学非所需,难以就业。
  3、农村生——最大的就业弱势群体
  农村大学生作为农村中的精英,一度是家乡的骄傲和期盼。但由于受户籍等的限制,农村大学生就业机会不公平,加之缺乏信息、资金、社会背景和有利的人际环境等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成为就业中最大的弱势群体。据统计,这几年来,不能就业的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约占农村大学生的80%以上。
  农村生就业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但就本质意义上而言,在于农村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甚至整个社会长期而又严重的失调,反映了教育中人本价值的缺失,折射出农村教育在功能定位、价值导向和利益取舍上的种种弊端,使教育成为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之后的又一重大危机。
  
  二、失却方向的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应该着眼于农村、服务于农业、有利于农民,应该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服务。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教育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度化过程中成为城市的附庸和应试教育的陪葬品,照搬城市教育的模式,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职责不明,目标错位。
  1、农民对教育失去信心和热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博见为馈贫之粮”,求学是自古以来穷人脱贫致富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但中国农村却演绎着一种奇怪的理论,即“经济与教育的反比原理”,致使农村陷入了“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的二难境地,教育成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条越挣越紧的铁链。中学和大学的高额学费重利盘剥加剧了城乡差距,使穷人未必脱贫却先要“致穷”。
  2、农村对教育失去了希望
  高等教育——牺牲了农村。首先是农村教育资源严重流失。在教育系统集中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度化过程中,由于高校扩招和收费,使农村资金、智力和劳动力资源伴随着教育产业化流向了城市。其次是农村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生员数量锐减。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也就是说,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30年来几乎下降了近一半。特别是名牌大学中农村生的数量更少。粗略计算,城乡大学生之比是4:1。我国城乡人口之比差不多是2:8,那么,农村人和城市人上大学的机会之比就是1:16。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年由于难以接受大专以上教育,只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进城打工,干最脏、最累甚至危险的活,拿极低的收入,还经常受到歧视。
  职业教育——忽视了农村。许多农村职校仓促转型而来,准备不足,目的不明,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观念。“因师资设专业”和“发展容易上马的专业”,赶时髦、追潮流而忽视地方实际和需求,置市场于不顾,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人才供需结构失调,导致无业可就和人才短缺共存的两难状况。
  三、多方努力,构建和谐
  “三农”是民生之重,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正确认识和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和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
  
  (甘肃省临洮中学)
其他文献
拼音是学好语文的拐棍,因此,拼音教学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起点。但是,拼音又是那么抽象和枯燥,教学不当,往往让孩子望而生畏。如何使抽象的拼音符号“活”起来,“动”起来,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得问题。    一、智慧的开启——在探究中趣学拼音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
期刊
体育课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特意提出要培养小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不同于室内教学,课堂纪律没那么好调控。如在准备部分慢跑时, 不是有人插队,就是有人不跑,要么就是和别的同学玩耍, 弄得整个过程都有学生在打“小报告”;在基本部分学习时,很多人都很难集中注意力, 往往一个动作要讲好几遍才能让多数同学明白, 在练习时也常常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问题; 针对体育课上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冲击着我们的音乐课堂。但满堂灌的单向注入式教学的观念仍是课堂的绊脚石。作为教改第一线的年轻教师,本人力求转变教师角色,发现学生的需求与兴趣,通过课前参与、运用媒体、活用资源、小组合作、多元评价等多种途径去不断转变音乐教学方式,创设灵动的音乐课堂。让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快乐学习、充分自由地活动,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开发,个性得以张扬,让每个孩子脸上始
期刊
语文是是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自然也离不开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能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的确如此,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教学时,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1、搜集材料
期刊
第一阶段——精雕细琢、追求完美  从1993年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了对理想的数学课堂的探寻。我曾看过许多著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实录,听过不少比赛获奖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示范,这个阶段我探求的理想课堂特征是“精雕细琢、追求完美”。  我曾经一味按照中师所学的数学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的条条框框去矫正我的数学教学工作,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
期刊
常有老师感慨:“现在的学生真是特别!”的确,比起以前,现在的学生勇敢多了,他们敢于表现自己,想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们幼小的心灵是自由的,不顾清规戒律的约束,他们有着成人所没有的素质,那便是灵性!语文——作为一门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的基础学科,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灵性,让学生从中体会知识的魅力,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开拓思维,让学生赏识美丽的“错误”    一名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发现和
期刊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在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求解的学习中,也毫不例外,下面我们就将学习中常见几类思想做一归纳,以供借鉴提高.  一、方程思想  方程的思想,就是分析数学问题中的变量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或者构建方程,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者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在等比数列中, 以及后面将要学的 共五个量中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是现今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今社会乃至全世界都关注的热点,而兴趣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英语教学中所需的情感心理,全面实施英语兴趣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势在必行的趋势。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学习兴趣 实践 情感教育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
期刊
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改革给高中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标准不仅给教学留下了自主创新的空间,而且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精神,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环境与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学习基础进行科学的培养与引导,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尽快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新一轮的课程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那么,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也应该贯彻落实这一教学思想。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启迪、诱导,尽量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去获得音乐知识,发展他们眼、耳、脑、口、手、脚并用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参主动参与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让音乐从多种感官同时刺激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