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光照射制备具有光学活性的银纳米粒子

来源 :无机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you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脱氧胆酸钠(NaDC)为还原剂、稳定剂,经紫外光辐照AgNO3溶液在室温下制备出尺寸30nm左右的类球形的银纳米粒子。用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镜、圆二色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脱氧胆酸钠包裹的银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在紫外光激发下,脱氧胆酸钠甾环上12d—OH发生氧化反应,同时还原Ag^+为单质银,并聚集生成银纳米粒子。溶液的pH值对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增加溶液的pH值,Ag^+的还原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在吸附在银粒子表面的脱氧胆酸钠的手性氛围诱导下,生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是基础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学困生的人数也随之增多,这已成为普遍现象。数学是万花筒,神奇美妙,有着无限的魅力。可是对学困生来说却是一条跨不过去的沟壑,一
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创新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只要我们从小学生开始抓创新教育,重视利用数学学科课程的特点去关注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并注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予以充分的实践,我们的未来就将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才脱颖而出。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一、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我们曾听过农夫喂牛的故事,农夫在看到牛的牛槽塌草后想了一个办法,将草
利用三有机锡氢氧化物和手性配体(4R)-3-[[(2S)-5-氧-2-吡咯烷基]羰基]-4-噻唑烷甲酸(HL)反应合成了3个三有机锡(4R)-3-[[(2S)-5-氧-2-吡咯烷基]羰基]-4-噻唑烷甲酸酯R3SnL[1,R=c-C6H11
不同的课堂,即使是同样的课前预设,生成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因此,反思一堂堂数学课,需要教师用大教育观去培植,需要教师用大教学观去浇灌,这样对生成资源的把握才会不失偏颇。    一、“意外”乃“生成”之源    在具体实施教案时,课堂经常会被学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打断。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教师要凭借教学智慧,即时改变教学预设,使学生在这样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