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鲁迅刻印的“刘小姐”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淑度为鲁迅所刻印章。
晚年刘淑度。

  鲁迅晚年时有两枚印章经常使用,一枚是“鲁迅”,另一枚为“旅隼”。这两枚印章均为石章,现在都保存在北京鲁迅博物馆。

/壹/


  “鲁迅”这枚石章高63毫米,鲁迅文稿《〈北平笺谱〉序》钤印。“旅隼”高63毫米,在鲁迅自己设计的《准风月谈》封面中钤用,使之成为封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这两枚章还用于字幅上,特别是《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的诗稿上同时钤上了这两方印章,一幅作品钤两印,这在鲁迅存世的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
  1933年11月11日鲁迅致郑振铎的信中说:
  名印托刘小姐刻,就够好的了。居上海人,眼睛也渐渐市侩化,不辨好坏起来。这里的印人,竟用楷书改成篆体,还说什么汉派浙派,我也就随便刻来应用的。
  1933年,鲁迅和郑振铎正在编《北平笺谱》,由于鲁迅当时手头没有合适的章用于钤印在序文上,便托郑振铎治印。在1934年9月2日鲁迅日记中记载:“下午保宗及西谛来,并赠《清人杂剧》二集一部十二本,名印两方。”这两方印便是“刘小姐”刻的那两方。而“刘小姐”究竟何人呢?这一度成了谜团。直到1980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翻阅大量的鲁迅研究资料得到一些线索后,拿着这两枚寿山石的名章来到刘淑度家中了解情况,并当场对证了她的印谱后,才弄清楚当年鲁迅所说的“刘小姐”就是刘淑度。在刘淑度女士的《回忆鲁迅先生二三事》中她这样写道:
  几十年来,由于国家的动荡,生活的坎坷,对这件事我早已忘记。1980年《鲁迅全集》注释组的同志找到我,拿出印章给我辨认,我竟不敢认是我刻的。后来,我从残存的一点印谱中,找到了给鲁迅先生刻的图章的留印页,这才记起确实是我刻的。当鲁迅博物馆的同志拿着我两方印章给我鉴定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得见四十多年前为鲁迅先生刻的印章,过去的往事就一幕幕显现在眼前……
  (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回忆录(散篇)》)

/贰/


  1924年1月17日,鲁迅应北师大附中校友会之请作演讲。鲁迅这天的演讲题目是《未有天才之前》。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演讲。针对社会上许多人要求文艺界有天才的产生,鲁迅说要想有天才的产生,就要先要求可以使天才产生的民众。那天在学校大操场听讲的人中就有刘淑度。
  此时的刘淑度已从上海神州女学毕业,因父亲调动工作,全家来到北京生活。当时正在家中养病的刘淑度听到正在北师大附中学习的妹妹师蕴说鲁迅先生要到他们学校去讲演,便跟着妹妹一起来到学校,想亲眼看一看先生,亲耳聆听先生的教诲。刘淑度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
  鲁迅先生身着半旧灰色长袍,站在操场中央临时搭的台子上……讲演的内容现在记不清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先生在讲话结束时,操着他那浓重的浙江口音,大声地勉励同学说:“希望同学们要做一棵大树,不要做绿豆芽。”(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回忆录(散篇)》)
  这句话刘淑度记忆犹新,几十年来,一直鞭策其奋发图强。1925年冬,刘淑度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文科预备班,次年春转入本科。这时鲁迅先生正在女师大任教,他虽不教刘淑度的班,但大家可以去听先生的课。
  鲁迅先生的这次讲演是刘淑度唯一一次见到鲁迅先生。这之后虽再也没有亲见过先生,但两人之间的联系却因刘淑度善篆刻而更加紧密了。
  刘淑度自幼喜爱篆刻,1927年拜齐白石为师,此后篆刻水平越发精进。1931年,刘淑度父亲病故,办完丧事,在家赋闲。昔日上海神州女学的同窗好友高君箴(这时已是郑振铎的夫人)得知后邀请她给郑振铎当助手。在郑振铎家里,刘淑度认识了不少名人,如冰心、俞平伯、郭绍虞、顾颉刚等。除帮郑先生编文学史外,她还帮助鲁迅和郑先生合作编辑的《北平笺谱》搜集画笺、联系印刷等事。此前,刘淑度曾为高君箴治印,郑振铎发现她的篆刻遒劲有力,便求她为自己刻印,后来又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冰心、俞平伯等治印。而此时鲁迅先生正没有合适的章用于钤印在他与郑振铎合作编排的《北平笺谱》序文上,托郑振铎刻印。郑振铎便想到了刘淑度,为此还专访了刘淑度。刘淑度回忆:
  郑先生说,鲁迅先生很朴素,刻石要选得素一些。我当时也没有钱买好印石,我就从原有的石头中选了两方白色的,极普通的印石。按鲁迅先生的要求刻了两方,一为“鲁迅”一为“旅隼”。(刘淑度,《回忆鲁迅先生二三事》,《鲁迅回忆录(散篇)》)
  刻完后刘淑度自己很不满意,还特意拿给老师齐白石看。老师看后对“鲁迅”这方印比较满意。对“旅隼”的“旅”字说“安排得不好”。(宋致中《齐白石贺孔才批刘淑度印稿手迹》,西泠印社出版社)后来,刘淑度又请贺孔才老师看,贺孔才在她刻的 “鲁迅”二字上批道:“迅字佳,鲁字未甚安稳。”“旅隼”一方上批道:“隼字佳,旅字参此篆法金文中恒有之也。”(宋致中《齐白石贺孔才批刘淑度印稿手迹》,西泠印社出版社)刘淑度听取后,本想磨去重刻,但郑振铎当时要去上海,鲁迅先生来信说,“先生此次南来,希将前回给我代刻的印章携来为祷。”为此刘淑度连边款都未来得及刻,便交郑振铎带走了。也正是由于当时的匆忙,四十年后刘淑度再次看到这两枚印章时竟不敢认是自己刻的。
  刘淑度能为鲁迅先生治印,除了受郑振铎之托外,主要得益于自身篆刻技艺的精湛。

/叁/


  自幼喜爱篆刻的刘淑度,早年跟随董鲁安、章南溪学习篆刻。因刀法近于白石老人,董、章二人便建议她拜白石老人为师。然而,齐白石老师早已是大名鼎鼎的国画、篆刻大师了,贸然登门求教是不可能的。在同学刘转坤的帮助下,刘淑度认识了齐白石的弟子贺孔才先生,并跟随贺先生学习了大约一年时间,但拜访齐白石老师的心愿却依旧未能实现。1927年在其四妹的引荐下,刘淑度见到了李苦禅。经李苦禅介绍,几经波折,终于正式拜在白石老人门下。当时白石老人已年过七旬,早已宣布不再收弟子了。但看到刘淑度的印拓后,就对李苦禅说“你叫她来吧”。刘淑度也没有让老师失望,拜师学艺的几年里技艺大进,很快成为齐门得意门生。为鼓勵和推荐得意弟子,在刘淑度31岁时,齐白石亲自为她制定了篆刻作品之润例,这在齐白石大师并不多见。但因母亲反对,刘淑度在淳青阁挂润不久后即撤回,从此她便把篆刻当工作之余的消遣,始终再没有挂润例。
  经过多年努力,刘淑度的篆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汉印的基础上,取“齐派”与“浙派”之长,又标新立异。在用刀上,侧锋入刀,锋刃外露,十分挺俊。在章法上,继承了齐白石“写意篆刻”的风格,虚实结合、疏密有致。以其为冰心刻的名章“冰心”朱文印为例,布局错落有致,刀法古雅隽秀。这枚“冰心”朱文印得到齐白石老师极高评价,“叫别人看,谁都会相信出自白石之手”,贺孔才评价这枚“冰心”印说:“即此冰心一印,寥寥数笔,当代作家,自白石先生外,未见有能为之者,钦佩,钦佩。”(宋致中《齐白石贺孔才批刘淑度印稿手迹》,西泠印社出版社)冰心先生后来回忆说:
  刘淑度先生送给我一方刀工秀劲的篆刻“冰心”图章。我十分珍爱它,而且经常用它。但刘先生从来没有对我自夸为白石老人的弟子,更不用说自己是老人的得意门生了。(冰心《刘淑度金陵治印集序》,《冰心作品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刘淑度一生淡泊名利,不为功名,虽成名很早,却不为名所累,默默从事教育事业直至退休。这也是为何刘淑度在民国名声鹊起,而新中国成立后却鲜有人知的原因。直到1980年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拿着鲁迅的两枚遗印找到刘淑度确认,并在报刊上公布了“刘小姐”的下落后,才引起社会的注意。
刘淑度为冰心所刻印章。

  1981年,鲁迅百年诞辰,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找到刘淑度,请她刻了一枚“鲁迅百年诞辰纪念”。原本第一次拿来的是一方鸡血石,老人请他们换成了寿山石。刘淑度曾经说过:“不管给谁刻章,我都不愿用那些名贵的石章,怕给人家刻坏了。”(宋致中《齐白石贺孔才批刘淑度印稿手迹》,西泠印社出版社)刘淑度篆刻技艺精湛却谦虚如此,让人由衷敬佩。
  (作者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员。)
其他文献
曾经是国内某知名公司的技术骨干,曾经是一个多媒体软件产品的主管,现在是一位富有创新意识的基础教育IT工作者。这就是上海市七宝中学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陈圣日老师。  自从1998年被仇忠海校长鼎力引进之后,陈老师便和教育信息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选择教育并投身教育之后,他保留着勤于钻研的特质,工作中不断求索创新,善思的他似乎从来没有让学校信息化发展停下过脚步。  刚进学校的时候,七宝中学看好他的多媒体
2006年是实施《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它既承载着对过去五年各项工作实施总结的历史使命,也肩负着开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局面的历史重任。本刊试图通过对2006年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发展脉络的梳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这一年发生的重要事件。随着事件的回放,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一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稳中求变、力图创新。    “十一五”规划开启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生命,而哲学这一追问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智慧之学则是这一精神生命的核心。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研究以及哲学智慧之继承发扬应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要回归到中国哲学固有的问题,确定特定的哲学思想所欲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而思考这些思想所蕴含的智慧如何为现代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案。同时,应处理好历史性与时代性之关系,需要梳理出重要思想观念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把握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
笨花、洋花都是棉花。  笨花产自本土,洋花由域外传来。 有个村子叫笨花……  铁凝以抒情笔法将 “笨花”吟诵为生命的传奇,也使其成为回溯乡土中国历程的符号。铁凝将笨花作为一种镜像来书写,而有关笨花村庄的叙事,指涉为生命与精神意向的象征,原本是走向对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探索的凭借。  《笨花》一改铁凝以往创作《哦,香雪》《玫瑰门》等关注女性命运、注重个人情感开掘的基调,截取从清末民初到上世纪40年代中期
王小帅是当代中国影坛最具个性和风格的电影作者之一,面对当今电影市场中一浪高过一浪的商业化浪潮,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将目光放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通过冷静克制的镜头来承载自己对于个体、社会和历史的独立严肃思考,为推动中国作者电影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王小帅在谈到《地久天长》的创作初衷时说道:“希望通过时间去感受人和人之间,以及人类自身的命运的无常。”30年间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被导演
己亥年初夏的五月,有机会到衡阳参加船山书院的学术活动。作为中国书院研究的同道,王立斌将他的《辛稼轩与铅山瓢泉词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送我。我与王立斌虽初次相识,但因其师是著名的文史学家史树青先生,我在岳父家曾常與史先生相见并请教,所以便有了亲切感。  王立斌与我同为恢复高考上的老知青大学生,也同为中国书院学会的副会长。其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长于考古、文博、历史、文物鉴定、图书和书
最近一个月,我一直在自欺欺人。拖着拖着就是不愿意打开这个叫做“第三学期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总结”的文件夹,仿佛只要我不动笔,这门课程就永远不会结束。而只要在电脑上敲下任何一个字,就是正式地和过去一年半中的自己和老师告别。昆图斯说,“习惯是比天性更顽固的东西。”是啊,我已经习惯了每次课前看着先生单肩背着公文包,手端着白瓷杯走进教室,习惯了课上听到刷新古代文学史的新颖学术观点,习惯了课后在宿舍里和舍友讨
京剧自晚清年间成熟,迅速进入鼎盛时期,并且在不到半个世纪的短短时间里就风靡全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剧种。近两个世纪以来,京剧在中国社会文化领域拥有特殊地位,对它的繁荣发展助力不小,福兮祸兮,不能一概而论,整体而言,对京剧的传播助力不小,但更重要的是京剧伶人们对艺术的精心雕琢与执着追求,才成就了京剧辉煌的成就与地位。  尽管京剧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与艺术领域有毋庸置疑的地位与影响,但京剧研究的
2011年11月16日,“美国国家图书奖”在纽约揭晓。是年奖项都有哪些作家最终入围?获奖作家和获奖作品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美国国家图书奖:此NBA非彼NBA  当今世界,无论是喜好篮球还是不喜好篮球,大概少有人不知道美国的NBA,即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美国还有一个NBA,其全称为National Book Awards,即“美国国家图书奖”。  第一届美国国家图书奖举办于1
1961年,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发表在《河北文学》上,小说讲述的是抗日小英雄张嘎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1963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小兵张嘎”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而这部作品亦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红色经典。小说和电影在1980年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2004年又被翻拍成同名电视剧。张嘎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进入新时期以来,《小兵张嘎》被编入《战斗的童年文学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