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来源 :开放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bo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工作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科学调查与有效评估是开展相关素养培训服务的前提.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包括认知与观念、行为与技能的网络素养构成框架,并基于此编制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问卷,抽样调查我国某高校1073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采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检验、聚类分析方法考察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不同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差异、大学生网络素养特征人群分类.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在行为与技能维度得分低于认知与观念维度;网龄、家庭居住地、家庭资本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普遍存在网络媒介认知不足和网络接触习惯不良问题.本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对正确认知网络世界、不良上网习惯隐患、提升网络信息素养与联通能力、家庭资本在网络素养中的折射四个问题展开讨论,期望文章结论能够为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与培训提供支撑.
其他文献
教育元宇宙的虚拟与真实、线上与线下融合特征,将极大拓展教与学的时空边界,促进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变革.本研究首先从教育元宇宙的虚拟重现、虚拟仿真、虚实融合和虚实联动四个应用层次入手,分析教育元宇宙在情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游戏化学习和教学研训场景中的应用潜力,然后指出教育元宇宙在行业标准、信任机制和应用导向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最后从政府部门、教育主体、行业和企业多方协同的角度,提出制定行业标准、建立管理制度和培育典型案例等推进策略.本研究从教育元宇宙的应用视角,探析其应用潜力、风险挑战及未来发展,可为我国教育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11月面向全球发布了《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本研究以报告英文版为主要分析文本,结合霍布斯、洛克、卢梭、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关于社会契约的经典理论,解读其副标题“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之意蕴,聚焦“教育需要何种新的社会契约”“新教育社会契约如何实现”以及“我国新教育社会契约的本土话语与实践”三个核心议题.本研究通过厘清社会契约的“旧传统”和“新注解”,发现该报告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法学、经济学、政治学领域的社会契约概念,而是从教育学领域切入,探讨教育如何
自微信公众号推出以来,旅游类公众号广受大众喜爱.本文以旅游类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影像平潭”为例,通过问卷分析公众号的运营模式,了解旅游类公众号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研究发现,其运营具有用户群体明确、栏目设置有特色、以图文结合为主进行推文排版的特点.不足则为与用户缺乏互动、信息形式单一、新闻时效性不强、内容同质化等.对此,可通过鼓励大众提供新闻线索,用多媒体信息包括视频号、小程序等来拓展信息获取途径,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吸引受众.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原有的信息传播渠道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音乐网站、有声书、音频App、音频翻译软件、语音信息等多种音频样态被不断生产、制造出来,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等各类音频平台呈井喷式发展.与传统媒体平面化、单一化的传播模式不同,音频媒体以其强伴随性、移动性、轻量化的特征,渐渐成为继短视频、直播之后的又一红海.本文将以音频内容生产者《翻转电台》及其团队为例,围绕着知识内容开发、生产、传播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全面的网络民族志研究,并通过探究具体个案及其发展过程,探索“耳朵经济”背景
城市形象构建对于塑造城市品牌、彰显城市风貌具有重要作用.音乐作为解读城市文化的特殊形式,在展现城市个性、传播城市文化、展现城市风貌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有助于实现城市形象构建.因此,本文试以音乐传播为研究视角,以中外音乐传播构建城市形象的现象为例,从音乐传播作品和传播渠道层面探索城市形象构建的创新策略.
改编自顾漫同名网络小说的剧作《你是我的荣耀》播出大火,成为一部现象级电视剧,引发人们广泛的讨论.该剧“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著网文风格的同时,合情合理地增加航天工作情节,对应了当下年轻人的特定社会心理和文化需求,既引起当下观众的强烈关注,又丰富了作品的内在立意.另外,还通过演员、特效、服化道等保证了作品的可看性,为影视化改编的成功创造了良好的外在形态,为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提供了新的范例.
后疫情时代,教育形态已经发生重大变革,不断向着大规模、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元宇宙被称为是第三次互联网革命,是通过去中心化架构对真实场景进行镜像的虚拟社会和社交网络.教育是元宇宙的主要行业场景和创新通道,开展教育元宇宙研究是寻求高质量教育发展道路、重塑教育主体间关系、解决教育公平等社会问题的重要方式.然而,元宇宙形态将走向何种未来以及面临何种挑战,产生何种社会影响,亟需“热炒作”下的“冷思考”.本研究从技术-社会互构视角出发,分析了教育元宇宙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及其特点和应用案例,旨在厘清教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一经诞生,就成为影响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人文学科的思想潮流,后经荣格、拉康等学者的进一步发展,更具蓬勃的生命力,同样诞生于19世纪末的电影艺术因其综合表现力被认为是继建筑、雕塑、绘画、文学等艺术类型之后的“第七艺术”.精神分析学和电影艺术的交汇由来已久,精神分析学说对于无意识领域的挖掘、艺术与梦境的关系及原欲升华的阐释,成为电影理论的重要来源.本文将结合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日本导演黑泽明晚年的自传电影《梦》进行分析,探究其电影中蕴含的符号隐喻和美学思想.
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引领教育变革创新的战略性技术,如何推动教师主动探索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自适应教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教师作为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创新主体,既要发挥基于人工智能协作的创新意识,更要面对AI环境的创造力培养,必须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多元交互,积极跨界,重塑自身的工作态度、角色和工作效能.面对发展迅猛的复杂技术,以及人机协同共存、共融、共生发展的真实需求,未来教师应转变和提升对智能技术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发展动力,体现自我价值.
教育游戏作为备受关注的教育技术,近年来在国内的推广和使用并不顺利.技术接受模型认为,除了技术本身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还存在其他外部变量显著影响该技术的系统使用.为了解我国教师对教育游戏的接受状况,检验技术接受模型中可能的外部变量,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使用经过结构化检验的标准问卷抽样调查了6809名教师.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教师学历、学校类型、城乡差别等因素对教师的接受过程产生一定影响,但程度较弱.相对而言,技术准备和主观印象因素的影响更显著和重要.研究据此对原有接受模型进行了完善.新模型在保留主观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