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蔬菜大王”

来源 :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ly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常进华,1997年7月毕业于大丰职教中心,2000年4月毕业于扬州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12月起任小洋村党支部书记。
  
  在小洋村民的脑海里,存在着太多关于好书记常进华的记忆:在规划全村的未来时,他是日以继夜的思考小洋村如何更好发展的思考者;在发展经济阶段,他是转变观念、奋力拼搏的探险者;在村社区建设时,他是舍弃自身利益,长时间在工地查进度,严把质量关的人民公仆;在村里的贫困老人面前,他是无私捐助的爱心使者。作为普通的农民党员,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积极开拓市场,于2004年成立“金城蔬菜公司”,在掌握了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领群众致富,在他的带领下,小洋村以新、特、鲜蔬菜为载体,搭建温室大棚1000余座,引进新品种十几种,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常进华还担任小洋村蔬菜协会主席,义务负责技术指导,从建棚、定植、管理、防病等各环节,无偿的对农户进行指导。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户,被誉为“蔬菜大王”。
  手把手教农民技术
  2002~2003年间,他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把外地的新品种引进来,他说服父母,拿出自家2亩责任田来搞试验,经过50多天的细心培育,新种植的油麦菜获得了丰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当年,他带领全村其他群众开始大面积种植油麦菜,他从江苏农科所购买了千余元的种子,无偿的提供给群众,向农户传授建棚技术,手把手教他们管理技术。首批种植的油麦菜获得丰收后,他又积极为群众寻找销路,省内的农贸市场、酒店、学校餐厅等都留下了常进华辛苦的痕迹。这一年,油麦菜卖到了4元/公斤,种植油麦菜的农户收入增长了2000多元,相当于以往每家农户大半年的收入。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进华又将目光盯住市场,引导村民种植“圣女珍珠西红柿”,当年全村10万公斤圣女果畅销苏南市场,村民再一次获得了实惠。如今,村民通过发展种植业,人均年收入已经上升到7000元。小洋村所种植的油麦菜、十香菜等,占到南京市市场的30%,小洋村成为南京市菜篮子的基地。
  2004年常进华成立了“金城蔬菜公司”后,他还主动培养和传、帮、带本村的蔬菜运输公司队伍,使本村销售队伍逐年扩大。为促进小洋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拉动作用。目前全村成立大大小小的蔬菜公司30余家,日输送蔬菜达3万斤,年盈利达到500万元。
  2008年,一场罕见的暴风雪,深深的积雪压塌了一些温室大棚,一时间棚里的蔬菜成了群众心中最大的心病。常进华立即组织农户进行除雪、进行保温的措施,但由于风大雪大,有的大棚被刮塌,压塌,常进华顶风冒雪,到农户家出抗灾主意,想自救办法,做到受灾不减志,千方百计通过自救尽快恢复农户的生产,把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对全村人负责
  他常讲一句话:“原来管理一个公司,只对几十个人负责任。现在担任党支部书记,就要对小洋村1600多口群众负责任。
  为了在全村树立尊老、爱老、敬老新风气,在2005年5月1日正式成立小洋村老年协会,2006年9月,占地10余亩,主体设施“颐养园”建筑面积共一千平方余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建成,其中包括敬老院、休闲娱乐中心、健身游园、图书博览室等一系列老年服务设施,现已投入使用。“颐养园”内共有房间30余间,内设住宿、洗浴、医疗室、洗衣间、食堂等,整体设施齐全,现有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共15人,现在软硬件设施基本到位,已经迎来第一批共51位老人入住,大大促进了小洋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村东社区——济民花苑一期工程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这个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生活社区水、电、道路、绿地、通讯设施齐全,并建有老年活动中心、卫生医疗服务站、社区物业管理处、小型游乐园等休闲服务设施,已经完全具备城市社区的一切功能。现在的常进华最操心的事情是村社区建设,他说:“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按照规划,将村现有的土地划分为4个既功能不同、各自能独立发展,又互相支持、结合联系的分区。第一区为劳动密集型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加工工业园区(在村内);第二区为本村村民居住区;第三区为综合开发运营、开发创业产业区;第四区为公共设施服务区。在发展规划中,小洋村着重体现三个原则:一是长远性和科学性原则;二是独特性和文雅性原则;三是商品性和实用性原则,以切实改善村民的居民环境和生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步伐,以温泉宾馆为中心协调发展,形成一个高规格的集工业、商业、旅游、居住于一体的综合商业区,以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优势、转变村民观念、增强村民的经济意识,促进由传统种植业向工业、商业产业结构的转化。
其他文献
张志峰,一个29岁的年轻人,却已经在无锡模具行业中摸爬了十个年头,如今是无锡市滨湖区金富海机械加工厂的厂长。可是谁曾想过他是从一所普通职校走出来的学生呢?“我就是喜欢做这个工作,我觉得做在车间理干活比待在家里休息更能带给我乐趣。”张志峰如是说。  进入日企 潜心修炼  张志峰毕业以后被分到当时一家效益相当好的日资企业,开始接触模具业。虽然有钳工的专业知识做基础,但是面对陌生的模具设备,他还是新手。
期刊
2001年7月,陈登云从昆山第二职业教育中心校毕业,2001年11月考到驾驶证,先帮别人开车,后来就和父亲一起开出租车。在几年的出租车生意中,陈登云由于热心周到的服务和多次拾金不昧的表现,被昆山市交通运输管理处授予“文明驾驶员”称号,所驾驶的“苏EB4370”出租车也被授予“文明车”的标志。陈登云相信:“一次短暂的旅程就是一段幸运的缘分。”许多坐过他车的人后来就成了他的老客户,由客户发展为朋友。 
期刊
1997年9月家境贫寒的曹彬踏进了张集职中的大门,选择了畜牧专业。三年来曹彬在思想上追求上进,学习努力,喜爱动手操作,虚心向老师请教,成为专业技能能手。他牢记学校“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校训,立志毕业后做一番事业,成为一位对家乡人民有用的人。  2000年从学校毕业后,家中父母年迈,姊妹众多,负担很重。不能为他创业提供什么帮助。后来经过学校的推荐,在徐州马场湖兽医院做临时工,因为他头脑灵活,专业技
期刊
左崧,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05届综合高中毕业生,现为盐城市达运通讯器材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短短的四年时间,左崧从一个职业学校的综合高中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一家注册资本100万、员工30多人的公司总经理。  给自己准确定位  回顾左崧的创业之路,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要学会给自己准确定位。在别人没有开垦过的土地上,你能收获更多沉甸甸的希望。”  2002年,左崧进入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综
期刊
刘艳是张集职中98级学生,所学专业是食品加工,在校三年刻苦训练专业技能,练就了扎实的食品加工操作能力。她希望利用所学的一技之长发家致富,成就一番事业。  2001年毕业后,刘艳认识到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家境贫寒缺少资金,找不到创业启动资金,必修通过打工积累启动资金。她先在杭州打工,在异乡尝尽了打工的辛酸,在2002年上半年返回徐州。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当时缺少周转资金,几乎每隔2~3天就要骑着自行车
期刊
包琛,无锡市理康办公设备有限公司经理。无锡市理康办公设备有限公司座落于无锡新区,是一家日本“理光”品牌办公设备的售后服务公司;公司面积70平方米;公司的业绩逐年上升,从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现在品牌的炙手可热。一个初出茅庐的青涩少年,怀揣着创业梦,只身闯荡在一个个的企业中,经过几次蛰伏之后,最终一跃成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能独当一面的“领头羊”,并将“理光”这一品牌越做越大。  好友启发 自强不息  
期刊
“创业绝不是原来在学校里想象的那样容易。”在余浩那8平方米的维修铺中与他交流时,余浩忍不住这样感慨。  2005年8月,余浩被安排到常州的一家电子琴厂顶岗实习。追忆当时他说,一到那儿,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因为实习企业的规模和他所想像的出入太大。后来心想:既来之,则安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留了下来!就这样,余浩被安排在生产线上做了一名流水工人!“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工作,所以做的特别认真带劲,就连休息时间都
期刊
郭碧玉,现任射阳县四明镇镇长助理、新南村党总支书记。2003年6月毕业于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南洋职业高级中学),同年7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在亭湖区文峰街道志愿服务。2007年7月经省委选派到经济薄弱村——射阳县四明镇新南村任职。射阳县“科学发展比作为、比贡献”先进典型、盐城市五四青年、盐城市优秀党员、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江苏省苏北计划大学生志愿者银质奖章、全
期刊
在苏州广济南路,有一家斯雅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老板是一个外乡人,他就是毕业于通州农业综合技术学校的吕兵。一个外乡人,来到繁华的苏州,赤手空拳的打天下,其中的艰辛一言难尽。看着这个忙碌的年轻人,不由得让人对他的经历产生兴趣,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吕兵慢慢地聊起了自己的创业过程。  换个新环境  吕兵在学校的时候,学的是电脑维修专业,和其他同学一样,三年级的时候,他到了南通一家电脑公司实习,毕业后
期刊
一名刚出校门的职高毕业生,面对家乡落后的幼教现状,凭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发奋努力,用不到三年时间把一个涉临解散的幼儿园办成市、县闻名的先进幼儿园,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共产党、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  她,就是宿豫职教中心2001届幼师专业毕业生,现为宿城区埠子中心幼儿园园长陆露。几年来,陆露的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就在于她能把所有的爱都献给孩子,把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