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师范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enki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观第一师范时,我双足有点发痛,随团游走了一阵,便坐在走廊的栏杆上,静心小歇。
  这儿真静啊!几只蛐蛐,不知藏在哪里,“曲曲—”地叫着,声音不大,很急,叫了一阵,就停息了。一只小鸟,躲在一棵桂花树叶中,“叽喳—,叽喳—”,叫了两声后,也无声息了。院子里静,静啊,还是静,静得连自己细微的呼吸声,都听得到。庭院里,细碎的花草,散发淡淡的清香;两棵山桃树,正在做着懒散的梦。教室里,亮着灯光,空寂无声,好像下课了。我侧头一瞧,有几个同学,正在那儿读书。这儿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第一师范的建筑,有些中西合璧的味道。这在晚清,是要有点胆量和眼光的。这“千年学府,百年师范”,有些大气,不闭塞,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作为“千年学府”,它的开山祖,是南宋的理学大家、湖湘文化孕育者张栻。说它是湖湘文化的渊薮地,一点不为过。作为“百年师范”,它是近代中国“志士仁人”的摇篮。有人曾对第一师范的人才现象,作过研究,发现列入《辞海》条目的竟有33人之多,其中毕业于一师的学生有17人:毛泽东、李维汉、张国基、罗学瓒、郭亮、夏曦、毛泽民、毛泽覃、袁国平、刘畴西、陈天华、陶峙岳、周鲠生,都是如雷贯耳的时代风云人物。曾在一师执教的有16人: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杨树达、李达、田汉、周谷城、谢觉哉、夏丏尊、辛树帜、舒新城、陈子展、王先谦、谭延闿、皮锡瑞、易白沙,真是群星映耀。据第一师范“百年校庆”的统计,从1903年至1949年的46年中,教师名人达104人,而学生名人多达224人。这些名人中,随便挑一个出来,堪称国家栋梁之才。这是一块生长伟人的沃土,是冶炼伟人的熔炉。难怪它的一首校歌,开头就唱: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材自昔夸熊封。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这哪里是校歌,简直是一部宣言书。
  在纪念毛泽东诞生一百周年时,曾有人撰联:
  兴学育才,此校非天阊帝阙;
  风骚文采,有生超汉武秦皇。
  这是对一师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毛泽东的极大颂扬。
  这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论条件,当然比不上历史上的“四大书院”,也比不上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然而,它在近现代,是育国家栋梁之才的地方。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在历史上,它是理学的殿堂,湖湘文化的策源地。那种追求志向、通变求新、躬行实践、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髓,它都有,都能发挥到极致,发出耀目的光芒,从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有人就一师的人才现象,请教人才学家,人才学家就像德国黑森林中的猫头鹰,沉思了半晌,最后只说了一句话:“重在立志,躬行实践。”一师人才成长的秘密,大概就是如此吧!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晨曦微露,睡意蒙眬的我隐约听见姨父粗犷的大嗓门,便一个激灵从躺椅上坐起,抬腕看了下表,时针指在6点8分。  “姨父早!”我似醒非醒,说话嗡嗡的。  “唉,女婿啊,我急得夜里哪能也困不着觉。好不容易熬到四点钟,要紧爬起身,烧了个丝瓜蛋汤,拿来给你姨妈吃。”  汤,虽不是给我吃的,可我心里倏地暖暖的。  姨妈时年八十五岁。  今年的中秋或算是个多事之秋。那一日,姨妈午休起来,试图去开电视机,顺带拿盒牛
期刊
南方的村庄,大多门前都有池塘。家乡的村庄门前也有一口池塘。屋舍傍水而建。也许,这是先辈们立基选址时,考虑到风水因素,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蓄水聚财,繁荣昌盛;也许,这也是先辈们考虑到生活所需,临水而居,洗衣浇菜,用水方便。  然而,不管是出自何种原因,池塘,确实给家乡带来了许多的方便和好处。池塘,也给家乡增添了许多灵动和生气。池塘,更像一面镜子,记录和摄入了家乡人的日常生活、一年四季的不同变幻和历史
期刊
每一件贮藏的旧物,都潜埋着远逝的风花雪月,浸染着有痕或无痕的世事沧桑,刻烙一段生命历程的岁月史册。恰如不经意间打开那尘封多年的箱子,心不在焉地随手翻寻着,倏然映入眼帘的那一只口琴。尽管是久违之物,那银白色的外壳,翠绿色的内芯,却依然是如此的熟悉。我恍如瞬间重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大学时光,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浮现出在风光旖旎的风则江边,在绿树葱茏的未名湖畔,在晚风夕阳的塔山脚下,有一位玲珑俏丽的女孩,如痴如
期刊
自小在一起玩大的朋友,退休后一直住在上海他女儿家。一天,突然来了个电话,说他在盐城设了个饭局,你必须无条件参加,否则不要后悔。  被他搞得懵懵懂懂的,一头雾水。  说到最后,原来是一位六十年未见的老师,也被邀请来参加他们的这一次同学聚会。这位老师一直以来对我很是关注。所以,虽然我不是和他们同届,因为这位老师的缘故,我也被列入邀请的成员之一。  真有点惴惴不安,早早地来到了现场,不长时间,果然老师和
期刊
1987年中秋前一周,媒人给我送来送节礼单。那年我定了亲,按乡俗,一年中的春节、端阳、中秋三大节须向未婚妻家里及其直系亲戚送礼,礼品循节令,准岳父家定标准。  中秋节的礼单上除了烟酒片子菜(一提一斤的新鲜猪肉)和未婚妻一身新的衣裳鞋袜外,饼的数量竟为200个!  老婆冇到屋,一节几担谷。老婆冇到手,礼轻出大丑。礼单就是“圣旨”,我乐得屁颠屁颠去筹钱置办。其他东西好办,商店不缺,就是那200个饼啊,
期刊
吃过晚饭,就去徐师傅家串门。  说起徐师傅,我很是感慨,从没有见过对老婆这么好的男人。两年前,他老婆查出乳腺癌,动了手术,他从此变成了一个“超级护工”,不但细心照顾,还到处打听偏方。为了让老婆有个安静的环境休养身体,呼吸新鲜的空气,徐师傅就把家搬到这乡下茶园住。他自己在城区工作,两地相距10多公里,就这样每天来回奔波。我私下曾悄悄问过他,这样累不累?他摇摇头,憨厚地说,他老婆也几次问过他这个问题,
期刊
有次我和一个有佛缘的朋友聊天,向她诉说了自己的一些感悟。我说人的内心存在两个自己,一个是善的,一个是恶的,内心中的两个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争斗。善的占上风时,你是一个智慧处世、令人尊敬、有大义的人。恶的占上风时,你可能是一个行事自私,甚至是有意无意总会伤害别人,令人鄙视的人。  我向朋友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有一次去位于杭州西湖大道的市第三人民医院看望一个病人,回来过马路时,一位下身高位截肢的残疾
期刊
“520”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可充满浪漫情怀的人们却给它赋予一个特别的含义——“我爱你”。于是,我的闺蜜以及身边许多的女性朋友在这一天,都收到了丈夫或恋人送来的一束鲜花。  我也不例外。我收到的不是一束鲜花,而是一盆鲜花。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花,是爱美的一种表现。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花,记得小时候,我父亲在自家的小院里种了很多鲜花,有菊花、兰花、月季花、太阳花……小院里一片生机盎然,几乎一年四季都
期刊
前不久,我在文学院开了一个讲座,题目是《书法专业对散文创作的引导》,就是区别专业和非专业的主次关系,而且回顾一下专业对非专业的引导。有人以为散文写作是我的主业,其实不是,只是遣兴而已。  书法艺术是我的专业,专业支撑了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如果对专业痴迷,也完全可以上升到精神活动来看待。一个人总是会在专业上倾注大量的精力和时日,使自己能够娴熟地驾驭这个专业,使自己比别人更知晓这个专业,有发言权且能在理
期刊
妻子在城郊种了块小菜园,一有空闲,我就去帮她挑粪浇菜。我挑,她浇。她浇,我休息。  这样的农活儿干起来,就像小孩子做游戏,不累。挑着挑着,有时候突然来了灵感,脑海里蹦出一个好句子,放下扁担,掏出手机,随手记录下来,回家整理整理,就成了一篇小稿子,还可以换回来一些稿费,餐桌上又可以多加一两个小菜了。我给妻子说:“你种物质,我种精神,精神加物质,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妻子不说话,只顾埋头浇地,她知道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