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美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音乐美学课程受到了各大高校的普遍重视。音乐美学课程主要采用通过对音乐感受和积累,对音乐进行分析和鉴别的教学模式。本文对音乐美学课程的特点、优化音乐美学教学模式的途径和高师音乐美学课程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音乐美学;特点;教学模式;途径;价值和意义
  音乐美学是各大高校的必修课程,也是一个理论性基础非常强的课程。科学合理的美学教育模式有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音乐美学的作用。
  一、音乐美学课程特点
  音乐美学是音乐学和美学相结合的学科,是站在美学的角度上思考人类音乐的特殊艺术学科。音乐美学课程主要有以下特征:(1)内容多,综合性强。音乐美学的研究方式多种多样,不仅可以运用哲学方法进行探究,也可以运用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的方式研究。所以,在表达某种音乐作品的思想或者观点时经常会涉及到作家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以及文化修养等。比如,教师在讲解巴洛克音乐美学或者威尼斯乐派时,需要向学生详细地讲解许多作曲家的生平轶事、音乐文献以及音乐作品,学生在全面了解这个作曲家生平经历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和信服作曲家所表达的美学观点。在音乐美学的课堂上需要展示大量的器乐资料和声乐资料,其信息量非常的大。(2)抽象思维较强。在进行音乐美学教学时,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感性资料,仔细地分析感性音响材料,阐述某种美学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性思考。与其他的学科相比,音乐专业的学生经常需要进行专业技巧训练,比如声乐训练、器乐训练、舞蹈训练、视唱训练、理论作曲以及合唱指挥等,音乐专业的学生非常注重形象思维,导致他们的抽象思维较差,而音乐美学本质上是研究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这种研究属于抽象思维的特征,能够很好地弥补音乐专业学生抽象思维差的缺陷。(3)合理的知识结构搭配。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将音乐美学的发展历史、音乐的创作、表演、鉴赏以及音乐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等内容都编排进了音乐教材中。站在音乐结构体系的角度上分析,音乐美学主要是利用美学的研究方式来分析和阐述音乐艺术中包含的美学问题,利用逻辑思维、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研究方式探讨与音乐有关的美学问题,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音乐视角,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优化音乐美学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教学要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
  音乐美学教学需要摒弃一些落后的教学理念,比如纯理论教学、纯技巧教学等,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美学的实践和体验中。首先,教師需要加强对培养学生视听能力的重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听觉能力是开展音乐活动和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基础,良好的视听感知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与音乐鉴赏中取得质的飞跃。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美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多听、多练,通过练唱、视听等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音乐技巧,提高学生对音乐美学的感知能力,促使学生深入体会音乐美学的内涵。另外,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乐理实践能力。指导学生体会音色、音高以及节奏,了解音乐美学内在的美,深刻感受音乐美学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聆听一些优秀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唯美的情感思想,促使音乐情感和学生的个人情感产生共鸣,正确引导学生在倾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的音色美、内涵美和意境美。其次,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音乐想象空间拓展的重视。教师在音乐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一方面,音乐属于一种艺术创作,音乐能够真实地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也会对倾听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影响。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想象和理解创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思绪,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与当时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的情感世界处于不够成熟的发展时期,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音乐体验,能够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将音乐与个人情感联系起来,感受生活中潜在的美好、生命的美好、世界的美好,使人更加爱愉悦、放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视。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教师在进行音乐美学教学时,应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音乐审美观,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深厚的音乐美学底蕴影响学生。在我国,音乐美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音乐美学有关的文学、心理学以及美学都有着浓厚的文化积累,所以说音乐美学博大精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浓厚的文化底蕴,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音乐美学学习的实践能力。
  (二)注重教学中的引导和启发
  音乐美学教学中的引导和启发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音乐作品鉴赏,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发现音乐作品中存在的美,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指导、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美学知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第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辩论、演讲以及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去挖掘音乐作品中的美学因素,将所学的知识与这些美学因素联系起来,最终实现音乐美学的教育意义。第三,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开放、平和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地体验音乐的美好,完成对音乐美学的感悟。第四,引导学生利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音乐中找寻生活的真谛,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好,促使音乐更加的通俗化、简单化。第五,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音乐美学实践。在选择音乐作品时,不能选择枯燥、低俗的作品,这些作品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的情绪,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不能选择内容过分夸张的音乐作品,这样不利于学生对音乐美学的判断。第六,将音乐美学与绘画、摄影以及文学等艺术结合起来,注重音乐对音乐的渲染,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美,提高学习效果。   (三)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
  高校教师在音乐美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素养和个人音乐魅力,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音乐教学的热爱,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新的音乐美学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識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美学专业水平,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形象,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和依赖。其次,教师应该严于律己,端正态度,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于发音不正确的学生,教师应该督促他们多加训练,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意境和情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音乐美学的内涵。对于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耐心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次,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美学。音乐美学是人类艺术的承载,其与文学、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化素质,对音乐美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高师音乐美学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一)音乐美学适应了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美育要求
  美育促使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探索世界中美的规律,并通过所知道的规律改造世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艺术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而高校的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教育。高校音乐美学专业的学生是美育实施的主要力量,学习音乐美学、了解美学的规律,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施美育。高校的音乐美学课程系统地讲述了美学的相关理论和原理,科学地分析了美学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从理论的角度上了解了音乐美学的魅力,提高了音乐美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音乐美学课程也满足了现代课程多元化的需求。高校的音乐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文化素质以及教育技能,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高校在开设音乐课程时,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不能只是开设音乐专业技能课程,同时需要开设音乐理论文化课程以及音乐教育技能课程。课程多元化,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音乐专业技能,也促使学生深入地了解音乐对人的 “美育”作用。
  (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
  高校设置音乐美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高校长期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目的是培养音乐美学“精英”,缺乏对中、小学音乐美学教育的重视,音乐专业的定位以及培养目标都不够明确。自我国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之后,对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改革。目前,国内许多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对高校的音乐美学专业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制定了以“音乐审美为统领”的新原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合理搭配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而音乐美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如何用美的眼光去看待音乐美学作品。音乐美学课程可以运用美学的方式来探究音乐的特性,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总结音乐美学的规律。站在知识结构的角度上分析,音乐美学主要是利用相关的美学理论来研究和分析音乐艺术中的美学问题,运用理论分析和概括音乐本体中与美学有关的问题,并运用了心理学、现象学以及接受美学等方式分析与音乐有关的美学问题,采用这些研究方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角,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原先的单一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逐渐向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存的知识结构转变。设置音乐美学课程,也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更高层次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层次。站在思维模式的角度上分析,音乐美学从横向的角度上分析了音乐美学的存在于表现等问题,也从纵向的角度上分析了音乐审美的变化过程。这些不仅促使学生了解了音乐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避免学生对音乐专业技能的盲目崇拜,打破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冷漠。
  四、小结
  综上所述,音乐美学课程的设置满足了现实的需求,适应了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美育要求,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转变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音乐美学课程的重视,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同时,教师应该注重教学中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美学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全民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①过安琪.试论广西音乐美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契机[J].音乐大观.2013,10(23):153~154
  ②邝嘉.高师音乐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2,03(1):18~19
  ③杨晓华.高中音乐课堂学生音乐美学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2,11(18):103~104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信息传递凸显出传播内容数字化、信息传播形态多媒体化、信息接受者角色和地位发生变化、传播秩序发生变化等特征。同时,随着信息传递的特征变化,对数字世界的艺术创作和消费观念也带来了一定的变化,即新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的美学思考。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建立针对数字化的审美艺术新媒体美学迫在眉睫。  【关键词】新媒体;信息传递;美学思考  2014年9月23
期刊
【摘 要】插画作为生产生活当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环境,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一切传统被打破,工作方式的、载体、表现、思维、诉求,都已换了不同的方式,因此新数字环境下,应当对插画有一个新的定义。  【关键词】数字;工作;方式;诉求  传统插画的载体在于纸张、雕刻版,而现代数字化插画的载体在于网路页面以及各大AAP,PC网络端,载体的不同使得插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
期刊
【摘 要】清代江苏阳湖才女左锡璇,童年失怙,少女时期远离故乡,兄弟姐妹睽隔且有多人相继溘逝,婚后夫妻聚少离多,最终丈夫在抗击太平军战斗中殉国。这样惨痛的经历,给她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左锡璇565首诗、73阕词中多怀人悼亡之作,风格幽婉,满怀孤寂,情感忧伤,于现实亦有反映。  【关键词】左锡璇;人生坎坷;诗词基调;孤寂忧伤  一、作者简介  左锡璇(1829~1895),字芙江,一字小桐,清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和当代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并探讨了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当代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并使其“活起来”。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发展更是地方文化发
期刊
夏雨有着粗犷的性格,自己到来一定要电闪雷鸣,擂鼓呐喊让世人皆知,似有招摇过市之嫌,耀武扬威之气,但是细观下,你会发现他还有小巧温柔可人的一面。  清晨起床,拉开窗帘,打开关闭了一夜的门窗,一股清凉之风迎面扑来,抬眼望去,天灰蒙蒙的,地上湿润润的,细如发的雨丝经不住风吹,在空中乱舞。昨夜下雨了!我惊呼,因为晚上自己根本没有察觉!昨夜的雨来的太轻,似乎不愿意惊扰众人的美梦,悄悄的为熟睡中的我们送来一份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文化馆在群众文化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以及作用进行分析,探讨文化馆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主要策略。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影响;作用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及时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将成为了近年来的主要工作目标。群众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建设,落实党中央的先进思想工作宣传,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
期刊
相声演员苗阜在自己“满腹经纶秀京城——苗阜、王声国庆相声专场”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相声本来是民俗文化,允许“三俗”,但千万不敢低俗、媚俗、庸俗,而是要民俗、风俗、通俗。  听者深以为然。犹记1987年冬,姜昆、唐杰忠的春晚相声《虎口遐想》播出火爆,如今还在集锦里反复重放,看一次笑一次。此相声故事简单之极,语言直白之极,研究一下台词,发现十分符合相声的“三俗”标准。首先题材接地气,星期天一小青年去动物
期刊
【摘 要】幼儿绘本课程现在正在各个城市的幼儿教育中相继开展而来,绘本为何会逐渐得到认可与广泛使用,它有什么适合于幼儿的特性与独特作用,它该怎样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绘本;幼儿发展  一、名词解释:“绘本”  绘本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在中国又被称为图画书,在英语国家被叫做“picture Book”。在彭爵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是这样定义的:“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
期刊
编剧:  主要人物关系表:  陈 东——53岁,公积金管理中心归集科长  陈 妻——某机关干部,已退休  陈 母——陈东的母亲  徐浩达——陈东同学  崔 刚——陈东同学  张主任——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  男女同学若干  [茶吧 夜晚。  陈东、徐浩达和崔刚围坐桌前。  徐浩达:咱哥儿几个好长时间没见面了吧?  陈东:我记得上次还是同学会四十年见的嘛!  徐浩达端起茶杯:对对对!哎呀,这一转眼儿,
期刊
【摘 要】楚国人生活在充满神话和巫术的国度,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自然界并没有凤这种飞禽,据专家考证,凤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神力——风进行想象的产物。凤鸟的形象就是在这浓郁的浪漫主义氛围中产生,并最终独具风采。楚人对凤的景仰,不仅表现在文才风流的楚国文学作品中,还体现在数不胜数的凤的雕像和图像上。  【关键词】楚文化;凤鸟形象;艺术特色  楚文化是源于长江流域的古老文化。位于长江之畔,洞庭湖之滨的楚国在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