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无声胜有声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211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节奏?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本是音乐上的用语,引用于课堂教学就是让课堂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韵味无穷。
  很多老师也许都没有想到,语文课是有节奏的,一节课如果一直情绪高昂,师生都会觉得很疲惫;一节课如果始终沉闷无声,师生又会觉得很压抑。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课包括经过反复推敲打磨的公开课,顶多算是有序的,但还不一定是有节奏的。因为老师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前后排序,至于到具体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情况,老师几乎毫无例外地是按照事先设定的模式依次进行,而学生的学情往往被老师忽视了。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富有节奏呢?我们可以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找准训练点,在静态中体现节奏
  所有的节奏都是从动静中深化开去的,语文课堂不能长时间地让学生处于紧张状态,一堂有节奏的课应是动静结合的。寻找正确的读写训练点,是“寻找动静相生策略”的最有效的办法。其实动静相生的策略,难就难在静的设计,除了静之外就是动,所以精心设计的是“静的形态”。课堂教学中“静的形态”最典型的是全班学生默读、全班学生写话或做笔头练习这三种方法。静中有非常好的张力,这相当于一首曲子中的休止符,懂得课堂教学节奏的人,就是精于“静道”的人。静的长度,每一次不能超过五分钟,比较理想的是一至三分钟;静的频率,前后一般出现没有规律,要根据课文内容加工,从课堂心理运动曲线来看,至少两次,40分钟的课里,如果超过了五次,就会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一般达到两三次,而且一定要精心设计。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初读环节设计过这样典型的训练:
  师: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自由朗读这篇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第二个要求,找一找,就在这篇课文当中,有多少句带有“游”字的句子。把这些带有“游”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明白两个要求了吗?
  (生找到相关句子,进行朗读)
  师:这七个带“游”的句子,有的很短,一读就通,不难。有的比较长,有点儿难读,读个三遍五遍不见得能够把它读顺口。怎么办?找到其中的一两句,自己认为读不通的、读不顺口的,把它找出来。反反复复地读上几遍,感觉自己读顺口了才停止。好吗?(生再读)
  师:我还有要求,各位都听清楚要求。这样,我想办法,把你们要读的七个带“游”的句子都串起来。但是你得注意听,我说着说着,你就得注意,马上跟上去,看谁的耳朵最尖。
  笔者同样也上《鱼游到了纸上》一课: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随机提炼:“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
  (2)课文围绕“我”认识青年写了哪些内容?(“我”看见青年在静静地看金鱼、静静地画金鱼、“我”与青年静静地交谈)
  (3)根据这条线索,把课文分成三段。
  如果说,王老师的课是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的话,那么笔者的课堂是简单的“一二一起步走”的节奏,这样的节奏乏味而单一,适用于每一篇叙事性的文章,那也就无所谓什么节奏可言了。而王老师的课妙就妙在,他的“读”的点找得相当的妙,为一般人所不能及的,“用第三只眼睛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你看,课就在点的把握上有了节奏!
  二、适当拓展,在升华中体现节奏
  语文老师常常会“为赋新诗强说愁”,常强加给孩子一些我们以为他们还不了解还没体会到的东西,所以课堂上也会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景:时不时地加入一段文字,动不动来一首小诗。试曾想,如果没有了这个无用的拓展,孩子们能学会吗?那么拓展如何更有实效?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最好的教学资源就是文本。我们总会想尽方法将语文课堂变“大”,将课文内容变“丰”,从而急于让课堂拓展这一富有创意的形式闪亮登场,不顾课文实际,不顺学生学习实际,进行补充材料的感情朗读与理解欣赏。显然,像这样舍本逐末、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无效训练无异于缘木求鱼。试看《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例,资料的选用可以说是为学生所需,真正用到了实处。
  师: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都不存在了,这一切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同学们,此时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纷纷提问:我想知道圆明园是用来干什么的?圆明园有多大?圆明园的遗址具体在什么地方?长大了我想去看一看。
  师:我手里有一份资料,是我从网上收集的,可能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
  (学生快速地默读材料)
  生:圆明园中的生肖铜像震撼了我,那时就能做得那么好。
  生:圆明园的独一无二震撼了我,从园内的那些珍宝就可以知道圆明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生:我被圆明园的建筑时间震撼了。
  师:是啊,圆明园是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35年的时间才建成的呀!可是这么好的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最后出示:这把火烧毁了……)
  师: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把它写在纸上的任何一个空白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上。
  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他们有了一种强烈的需求,你再帮助他们推波助澜,这样的拓展还需要我们节外生枝吗?于是,课就在学生的渴望中有了节奏!
  三、进行学法指导,在收放中体现节奏
  为什么有些人上起语文课来明明白白一条线,而有些人却模模糊糊一大片。等上完了,不光没听懂,更是一头雾水。其实这就是王老师讲到的收放相间的策略问题。收放相间要抓住收之道。一般来说,收的地方是教师主体体现的地方,就是放飞。它的形态有很多,比如回顾、过渡、概括、指点、评价等等,以及教师对所学内容的提升也是收。收要有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收是环节的收,一收这课就显得紧凑,就显得有板有眼;第二是大的板块结束要收;第三是整个课也要收,如果不收,节奏放慢,就会显得凌乱。而有些老师的课堂常常缺乏一种学法的指导,也就是一种有效的“收”。
  例如,林珊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一课,让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学法的指导真的能让课的思路更清晰,节奏更明显。
  ……
  师:没关系,如果你了解了杏林子的经历,你们一定能明白这个问题。(多媒体出示:杏林子残疾的手及相关资料)把残疾的杏林子跟飞蛾被捉住了但却那样想活下去,那样珍惜自己的生命联系起来想,杏林子会想些什么?
  生:杏林子觉得飞蛾那样渺小,都那样珍惜自己的生命,想活下去,更何况我是人呢!
  师:你的意思是说,杏林子明白了,即使再脆弱的生命,也要好好珍惜啊!(板书:珍惜)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学了这一段,老师送你两样法宝:第一是抓关键词理解句子;第二件宝贝是联系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感情。刚才,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读懂第二自然段的。下面,我们就用这两个方法,自己学习第三自然段。这样吧,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选一个你最想研究的,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琢磨琢磨,看能体会到什么?
  老师这样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学法的指导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学定教,循学而导,从而使语文课更有一种明快、简洁的节奏美。我想,从学生的学习中将学法提炼而成,看似无声胜有声,这不仅对老师受用,更对学生受用,课也在无形的“收”中更有节奏!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本身是从系统的、整体的视角去评判教学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把握这种节奏并不简单。但作为语文老师,只要你大脑里有这个意识,且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不断实践和探索,这还是可以把握的。当你的语文课上得跌宕起伏、松紧有序、张弛有度,而且你也觉得乐在其中的时候,便是你掌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开端。
  笔者也在期待,当课堂有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也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当课堂有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也能谱写出动听的乐曲;当课堂有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也会拥有像特级教师一样的从容淡定!
其他文献
某老师在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前,提出了这样三个观课话题:(1)策略源于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2)问题的解决体现着策略的价值;(3)如何运用策略、用好策略?这三个话题反映了这位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独具匠心之处。在此,让我们再来细细品味。  片段一  师:养羊大户王大叔要新办一个养羊场。现在王大叔打算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再围一个长方形羊圈。可以怎么围?每一种围法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中年级学段两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这就要求老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最终让学生具备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话语慷慨激昂,划破天际,刀光剑影中的脸庞短鬓长髯,渗透出大业未竟的欣喜与怅然交织,何其壮哉!倒下去不过是一具尸首,但那饱蘸着知遇之恩,知恩图报的情怀流传千古。  豫让,区区一介武夫,怀赤诚之心,乃报恩者智伯,行刺越襄子而自刎。他的生命以恩装典,光辉后世。  世间的轰轰烈烈终究昙花一现,人在旅途,平凡的生活亦如此。爱尔兰诗人叶芝《本布尔本山下》诗曰:“生存或死亡,我将
一、缘起:质朴的文本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不是最弱小的》(入选苏教版小语第八册)一文,简单且耐人寻味:郊游时,下起了暴雨,爸爸把唯一的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很快递给了儿子萨沙,萨沙又小心地盖在蔷薇花上,以“我不是最弱小的”一句话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争当强者,爱护弱者”等情愫有了一些积淀,课虽终,意未尽,如何让其在“亲近社会、关爱自然、发展自我”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中对“真爱”
有一种旅行,不为跋涉千里的向往,只为漫无目的的闲逛;不为人山人海的名胜,只为怡然自得的街景。或走,或停,原则就是看心情——这样的你我不在少数,我们至今依然行走在语文的路上。  ——题记  一、守望教育的家园,追寻诗意的教育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我们怀着永世的乡愁去寻找心灵的故乡,而故乡永远在大陆的中央。故乡是生命出发的地方,那里山清秀,水长流,让人魂牵梦萦。古今中外,无数诗人留下的乡愁诗篇至
策划人语:主题教学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法,后来在英美两国被广泛应用到非母语英语教学中。主题教学主张学习要在有意义的主题中展开,践行教学的情景化、生活化等。主题教学不是“单元教学”,单元指知识的框架或相近內容的叠加,而主题的核心之一是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隔阂,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讨论合作,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等。  20
【摘要】职业体验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形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真实体验,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本文就职业体验活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和运用的价值做了分析,提出了职业体验活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职业体验 价值体认 责任担当 问题解决 创意物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通过探究、服务、制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是一本呼应时代需求、发人深省的环保力作。作者大卫·爱登堡用70多年的实地调查、科学数据,为读者提供了珍贵翔实的全球气候、生态变化档案,具有很强的警示力。大卫·爱登堡将自己一生的独特见证和思考集合于这本书中,这不仅是一部给全人类的警醒之作,更是写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书。  出生于1926年的大卫·爱登堡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走遍全球,探索自然世界。在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中,他阅尽了自然
中职学校班主任是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面对职业学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怎样才能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效果,让学生健康成长呢?我校高度重视班级的管理工作,经常召开班主任工作培训会和班主任工作交流会。我们的做法是:班级管理制度化、注重培养班干部、注重家访工作、注重构建微平台、开好主题班会、关爱学生等。  一、班级管理制度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规章制度对于班集体建设至关重要。符合实际的班级规
“课堂、情感、生命”是教育的焦点和热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越来越受到教育的关注。教师要进一步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沟通学习与学生的经验、成长的关系,促进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让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师生发现、追求和分享真理的地方。  一、研究缘起  情感是教学的起点。但有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不能整体把握“三维目标”,课堂上重知识获取,轻情感体验。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