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指由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如果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则能够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很多学生一谈到数学学习就头疼.高三考生走出高考考场后最想扔的书就是数学书.要不是数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这么高的地位,我想很多中国学生是不会学数学的.数学教师辛辛苦苦备课、上课、批作业,背后可能还要挨学生埋怨:怎么那么多作业!究其原因:学生觉得数学难学,学习的过程是个消极的过程,但为了高考只能被动地学习,只能通过大量的做题来提高数学成绩.所以,营造积极的数学课堂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重视课堂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就是说,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大的源动力.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引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用的,而不只是为了高考.
  例如,在讲“平均变化率”时,传统引入是放过山车的视频,或者不引入直接抛出知识点.那时正值广州亚运会,刘翔复出并夺冠为国争光,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我在引入时就把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得很激动,民族自豪感不由被激发起来,学生学得格外专注.
  在数学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正是积极教育所倡导的.
  二、尝试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更深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插入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知识.
  例如,在讲“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可以将门绕着轴旋转,发现门面始终垂直于地面,进而让学生归纳出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三、减少无效问题的提出
  有的课堂上,教师喜欢问:“对不对?”“是不是?”“懂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对!”“是!”“懂了!”看似课堂很热闹,其实学生的思维量很小.如果能多提些有效问题,如这是什么题型?有哪些处理方法?哪个是最优的?有没有相关的变式?则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
  四、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动脑动口探讨变式,动手解决问题
  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我课堂上讲得可精彩了,题目全讲完了,可是批改作业时发现,有的学生什么都不会”、“有的题讲了好多遍,一到考试考原题还是不会”.究其原因:教师讲得精彩是教师掌握得好,学生未必能将知识内化进自己的知识系统.
  例如,在讲“直线与圆锥曲线”时,要解决的一类问题是“在给定条件下求目标函数的最值”,我先讲了一个例题:已知x、y满足方程x22 y2=1求x y的取值范围.接下来的变式,采取了让学生讨论并自己解决的方式.实践下来的效果是,学生异常热烈地讨论,有的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自己的想法:①约束条件不变,改变目标函数,求x2 y2、y-1x-1的最值;②改变约束条件,若函数y=1-x22与y=-x t的图象有公共点,求t的范围;③若22x-1 22y=1,求2x 2y的范围.当时这是堂公开课,这一方式受到同行的肯定.
  从效果上讲,教师讲得多不如学生练得多,教师变得多不如让学生讨论自己来变式并解决,教师总结不如让学生来提炼算法.如果学生自己能知道考什么样的题型,还担心他学不好吗?要变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为以学生为主的“百花争鸣”,要变学生被动地“听”为积极主动地“学”.
  五、教师的赞扬鼓励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一大动力
  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基础题,让他们回答对后,体验成功的乐趣,不至于对数学失去信心.我遇到这样一个学生,每次数学考试几乎是最低的,有次讲不等式性质时我在同学中转时看他做对了一道用基本不等式比较大小的应用题,我把他的做法投影给同学们看,并表扬了一句:我觉得你很有经济意识.后来我发现他学习数学变得用功了,月考时数学成绩接近平均分,改变了以往低分的局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赞扬和鼓励,能促使学生往更优秀的方向发展,也能使对数学恐惧的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内心存在着固有的积极力量,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促使人的积极品质不断增长,使人的积极力量(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性的消极方面就会被消除或抑制.1学习数学也是一样.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多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趣味和成功,相信学生就不会再恐惧数学学习了.
其他文献
摘要 利用1951—2016年临沂市年均降水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临沂市降水变化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对临沂市未来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51—2016年临沂市年均降水量最低值为529.5 mm,最高值为1 415.6 mm,平均值为864.3 mm,中位数为846.5 mm,符合正态分布;临沂市年均降水量在15年、28年、40年左右周期震荡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所熟知的物理现象和场景展现于课堂之上,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他们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真正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从生活中来做到理论与实际  相结合  广泛的生活基础,是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图片、示意图等让学生认识
一般来说,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因此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没有明确的揭示和总结,但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在基础内容教学中渗透数学  思想方法  首先是概念问题.概
探究性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进行基础的科学探究,领悟一定的科学观念。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物理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实施基本的物理探究,获得一定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探究性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鼓励创新,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化学优质课评比,课题是“酸和碱的反应”第一课时。在教学中,教师都安排了实验探究,但是效果却截然不同。因此,新课程下如何使实验探究更具有效性,引起了我的思考。下面仅就此次优质课比赛的课例加以分析。    一、实验探究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的精神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也要充分体现这一精神。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
有的数学教师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其实,数学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算是较难懂的。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不让学生学得那么累,就需要使用一个法宝,那就是小组竞争的管理模式。任何一个学生本身都是具备学好数学的能力的,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害怕学习数学,更有的学生讨厌学习数学?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没有从最根本的地方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鼓励,何况是一个学生,所以
对于一些复杂的反三角函数问题,如果我们采用普通的三角方法,很难求解.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复数法,将反三角函数转化为复数的辐角主值再求解,既方便省事又简化了运算.  一、复数辐角主值与其他反三角函数的关系  z1=arctanyx;(-∞, ∞);(-π2,π2);  z2=arcsinyx2 y2;[-1,1];[-π2,π2].  z3=arccosxx2 y2;[-1,1];[0,π];  z4
摘要:构建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主要目的,是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非预期性及不确定性,提倡突破课堂教学的既定计划和预期目标的局限,走向动态生成,继而让教师的教育智慧及学生的创新趋向表现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生物课堂 实践研究 教学 高考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针对本次内容教材安排的知识点、活动内容,以及课前的精心准备进行教学.教师应以课堂中动态生成、师生平等交流、团队合
很多时候,我们的岁月宁愿淹没在有价值的忙碌之中,却不情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实践上少有突破.在新课标下,强调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在其中充当重要角色,它是已有知识和未知领域之间的桥梁.所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前具备的实验意识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认识物理实验仪器  对仪器有正确的认识,是用好仪器、做好实验的前提.要想准确地认识实验器材,应先从了解仪器的基本知识着手,具备了一定的基
. . .  .  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只有将生活中的知识融入课堂,将课堂中的知识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知.  一、化学教学与生活融合的重要.  .. 性  .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教学的素材来源生活,并高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