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花鸟画与17世纪荷兰静(动)物画的艺术特征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ar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代花鸟画以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传达或表现出真与美的“意”、“善”的意境,在“似与不似”之间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韵味,借助笔情墨趣,着重传达出画家主观化的洒脱与神韵的意境。17世纪荷兰静物画和动物画用写实的技法,刻画出物象所具有的形状与质地、光泽与色彩,表现出其凝重、稳定、精确的感受与真实性,是展现、强调以表现被画物象的真实为艺术美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花鸟画静(动)物画审美艺术特征对比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在中外绘画史中,17世纪产生并盛行于荷兰画派中的静物与动物画,与10世纪中国(北宋时期)花鸟画之间的绘画特征较为相近。这两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绘画,其盛行与繁荣不仅基于当时两个社会的贵族阶层、商贾富人实际的审美需要,亦是商业发达条件下画商把画家与消费者群体联系在一起的结果。其艺术特征的相似性与不同之处,是本文要阐述的内容。
  
  一宋代花鸟画
  
  花鸟画是中国绘画中三大画科之一,它是对以植物和动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总称。与人物画、山水画相比,花鸟画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画科,它通常除了描绘花卉和禽鸟之外,畜兽虫鱼、树木蔬果等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被画对象。
  宋代之前漫长的岁月,作为农耕民族的华夏先人对牲畜、动物似乎特别的了解,对鸟兽、虫鱼、植物花草也异常地喜欢。从上古时代的彩陶器皿到商周、春秋时代的青铜器及以后的秦砖汉瓦、漆器、帛画、汉画像砖等造型器皿中,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这种喜爱的事实。
  在中国各朝代存遗的经典器皿与绘画中,对鸟兽虫鱼、植物花草的表现与描绘俯拾即是,无论是几何图案化的动物形象(含动物象形器皿)如龙凤、玄武、朱雀、白虎、麒麟,还是形象生动、“写实”的鸟兽虫鱼、蛇蛙花草,都说明了中国古人对动物花鸟的喜爱和热衷。这为花鸟画在五代及两宋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花鸟画在唐、五代独立成科后,它在社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影响下,获得了成熟和繁荣,并得到广泛的商业上的推广。至五代至宋时期,花鸟画已成为皇家最為推崇的重要的院体画种之一,产生了许多像黄筌黄居采父子、徐熙、崔白、吴元瑜、赵佶、文同、苏轼、扬补之、李安、法常等伟大的画家。在《宣和画谱》所记载北宋时期的宫廷收藏中,至少有三十多位花鸟画家,以及他们近二千件作品。这些作品所画花卉虫鱼品种达上万余种。
  宋代花鸟画的绘画技法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以墨或淡彩为表现形式。这个时期的描绘技巧,基本上沿用了五代流行的“勾勒填彩”法,该画法特征具有旨趣浓郁而墨线不显的效果。黄筌是这一画法的重要代表。黄筌惯用细笔淡墨勾勒轮廓,造型严谨、写真,用笔工稳精细,勾勒线条秀劲,极显技艺功力。随后,运用色彩(包括淡墨)的加入,多层次设色、渲晕,其效果华丽细致,色或淡墨大多以盖住轮廓墨迹为特点。黄筌之子黄居采继承发展了“黄家富贵”的工笔花鸟画特色,形成了宋代皇家画院花鸟画的主流风格。
  与荷兰画派中的静物画或动物画比较,宋代花鸟画有两个明显的艺术特色。
  其一,花鸟画所描绘出的花草及鸟兽形象,不是即将被人享用的水果或禽鸟,也不是炫耀性地表现被征服或被占有的野兔与鹿,更没有显示出对宠物的喜爱之意。花鸟画对自然植物和动物的描绘,着意显示的是具有鲜活生命感的自然个体,反映出中国古人自觉自愿地热切保持着与自然界诸多审美客体的紧密联系,也表现出古人爱将自然植物或动物视为相互观照的生命体。因此,在画家笔下,花鸟画反映了宋人热爱自然的生活方式及喜爱自然生物的习性,而不是像西方静物画或动物画那样体现富足,展示拥有甚至显现征服,或表现出安适的生活方式。
  其二,长期在儒道释文化影响下的文人士大夫借赋诗作画抒发对自然的向往,追求 “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方式,表达“天人合一”的主观意愿,而水墨写意花鸟画就成为最为理想的表现方式。
  因此,这个时期的花鸟画向唐朝大文豪王维所开创的写意山水画技法学习、借鉴,已成为文人画家追求的方向。随着文人画广泛地兴起,以徐熙、文同、苏轼、米友仁、梁楷等为代表的大家,借“写生”描绘自然的景致或花鸟虫鱼、畜兽蛇蛙等形象,追求抒发作画者主观化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神韵。基于此,宋代花鸟画在对景“写生”的基础上,以客观写实的描绘融入画家主观感受,强调在画面中表现出不拘泥于视觉对象的形似,在“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体现中国古人的审美韵味,借助笔情墨趣,着重传达出画家主观化的洒脱与神韵的意境。
  采用水墨写意的技法,专事淡墨挥扫、浓墨点缀、不讲形似但求神似的水墨花鸟画,有一派风格转为向“象征”性方向演变,他们特别喜欢以梅、兰、竹、菊、松的形象作拟人化意象处理,绘画手法与主观喻意结合,将崇高、贞洁、虚心、向上、坚强等精神融入其中,使它们成为寓意“君子”的象征符号。因此,花鸟画已演变为宋人侧重强调绘画要传达或表现出真与美的“意”、“善”的境,并获得当时朝野的共同接受与欣赏,成为花鸟画表现方式的新时尚。
  
  二荷兰静(动)物画
  
  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使西方诸国艺术家创作了大量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表现人的世俗生活场景、肯定与展示人的日常生活价值的风俗画、静物和动物画,在这个时期也再度兴盛,迅速成为西方绘画的重要画种与艺术样式。
  17世纪的荷兰,凭借着发达的海运、商贸的繁荣,国家政治、经济进入了新兴市民阶层为社会主流的环境。此时的绘画已完全摆脱了过去对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的依附,成为广大市民喜爱与追捧的美化居室、展现生活富裕的特殊商品。要满足市民装点生活和审美的需要,静物和动物画,就像风俗画、风景画那样,是最为理想的装饰品。因而,崇尚描绘生活的富足进而表现出对世俗生活享受的赞美,成为静物和动物画永恒的主旨。如是,静物和动物画得到了超常发展并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成为荷兰画派中最具世界级成就的艺术形式。
  与宗教题材的绘画或神话内容的绘画相比较,静物和动物画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的主题,看不到它们对信仰、对上帝或其他什么怀有歌颂与赞美的内容。相反,静物画与动物画专对看似不起眼的家常物品、山珍海味、野兽等对进行组合描绘。画面体现出具像写实的技法,各种生活用品或动物形象被塑造、刻画出其本身所具有的形状与质地,造型、光泽、色彩运用准确细致,画面虚实相间,表现出日常用品的凝重、稳定、精确的感受、水果花卉的光鲜与真实性。
  这种把家庭生活的殷实与富有用绘画形式精确描绘的潮流,正好符合荷兰人对安宁富足的小康之家由衷地喜爱、特别会享受人生精致、安适的天性,满足了他们的生活要求,体现出小资产阶层富足享乐的生存状态。
  这个时期众多的画家,创作或描绘的静物题材及动物题材,种类多样,丰富多彩,入画的器物有:华丽的家具、朴实简单的厨房用具、锡银器皿、陶碗瓷器、玻璃酒瓶、烟斗等。另外,新鲜面包与酒、山珍野味、花卉与水果、丝绒绸缎棉布等等都是被描画的重要元素。从绘画技巧方面看,采用明暗造型手法,表现出物体的体积感和质感。画面不仅冷暖分明,或色彩丰富,物象形态准确,全是通过对构图、空间、透视的处理所获得的效果,大多体现出画风朴实、表现细腻、形态与质感逼真、整体关系和谐的特征。
  荷兰画派不同时期的众多画家中,克拉斯和海达专画“早餐桌”,韦尼克斯以画猎获的禽兽为长,洪德库特专画鸟类作品。也有相当一批人专事描绘不同季节的多种花卉画,或擅长描绘牛、马、羊之类牲畜。
  对比中国花鸟画,西方静物画和动物画创作中,被描绘的对象通常表现为不具有生命感的自然物,而作为绘画主体的形象,无论是对人造器物(日常生活品)还是对动植物的描绘与表现,它们被作为研究自然现象进行认识、观照并加以表现的客体,反映了西方实证哲学的求真传统与具像客体的审美习惯。西方古代哲学与文化传统反映在绘画领域,是通过写实的表现或描绘形式,在探究客观世界的美的过程中,寄寓了人的精神——不是征服自然的具体写照,就是表现占为己用的欣赏与享有。
  为此,17世纪荷兰静物画和动物画的艺术特征,是展现、强调以表现被画物象的真实为艺术美的最高原则的。
  
  参考文献:
  [1] 王宝成:《谈西方油画静物画的发展》,《文艺评论》,2003年第3期。
  [2] 谢家模:《谈欧洲的静物画》,《美术研究》,1983年第1期。
  [3] 陈通顺:《宋代花鸟画的艺术特征》,《美术鉴赏》,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4] 卢津源:《谈中国传统绘画》,《沪港经济》,2004年第3期。
  [5] 姜今:《中国花鸟画发展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岳金莲,女,1958—,湖南邵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工作单位:湖南中药大学体育艺术部。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语言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受风俗、历史、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赋予许多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对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的语义错位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帮助人们顺利、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动物词汇文化内涵语义错位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
期刊
摘要电影中的形象必须从视听两个方面展示给观众,因此音乐在对电影中的人物的性格的塑造以及形象的衬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观众正是在这种萦绕的声音和不停变换的画面感受着电影的思想、情节、人物之间的感情纠纷和爱、恨、情、仇。电影《夜宴》的制作,在其思想、艺术、情节策划等方面都发挥到了极致,而音乐在对人物塑造和衬托上亦毫不逊色。  关键词:无声胜有声性格的刻画人物的衬托主题歌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J205文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西方电影节大获全胜的原因,以及在印度和中国所产生的不同反响,说明了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人对于电影会有不同的反应。中国的电影要想走出国门,获得优厚的票房收入,应该懂得按西方观众的思维去拍他们喜欢的东西,同时还要尊重自己的文化和民族自尊心。  关键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美国梦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在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英
期刊
摘要在民族歌剧中,不同的剧情、人物、矛盾、冲突,需要女高音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在我国目前一些艺术院校或音乐系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即重视声音技巧训练,轻视人物理解,所演唱的一些民族歌剧中的曲目同一音色、没有思想感情,演唱苍白,声音虽然很好,但人物个性不鲜明,不能打动观众。本文试图对女高音在民族歌剧中用声音来塑造不同人物形象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歌剧演唱塑造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歌剧《阿里郎》动人的音乐和严谨的艺术技巧,不仅体现出鲜明的朝鲜族风格,还表现出歌剧的形式美,并且运用了现实主义音乐手法和音乐思维。  关键词:阿里郎音乐旋律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阿里郎》是一部集多人智慧创作出的符合现代朝鲜民族审美趣味与心理观念的民族歌剧。其内容表现了穷苦青年里郎和知府女儿阿英冲破阶级等级差别大胆相爱的故事。阿英的父亲得知女儿痴恋里郎,密谋将里郎发配到
期刊
摘要鲁迅倡导的现代版画函授教育,是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现实中推广和发展版画艺术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从大众教育的角度来看,简单便利,易于普及。也正是因为这种优势,使版画的受众面大大高于其他美术形式,最终发展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画种之一。  关键词:鲁迅现代版画函授教育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同时还是中国现代创作版画的启蒙导师。在20世纪20年代末,他由
期刊
摘要中国绘画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历代沿传相续,嬗变演进,形成了它独特的传统风格。这种传统风格和民族的审美需求,又在时代的前进中不断地得到充实、突破和创新,成为世界美术花园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本文浅述了中国绘画的灵魂——意境美,举例论述了意境的起源及中国绘画意境的特点与独到之处。  关键词:中国绘画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標识码:A    世界级的绘画大师毕加索说“真正的艺术在东方”
期刊
摘要近年来,童话绘本风靡全中国。几米的童话绘本在获得孩童广泛喜爱的同时也成为了“成人童话”的代名词。本文就其作品《月亮忘记了》,从主题与艺术特点两个方面解读这篇成人童话所蕴涵的深层哲理与内容。  关键词:成人童话《月亮忘记了》主题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I287 文献标识码:A    几米是近年来台湾最受欢迎的成人绘本作家。他炙手可热的情况,被学界和媒体形容为“几米现象”、“漫画的几米时代”等等。
期刊
摘要我国的古典诗歌很善于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音乐。大致说来,有三种主要表现方式:其一是以声喻乐,即以自然界的声响来比喻音乐;其二是以形喻乐,即以视觉形象比喻音乐的形象;其三是以典喻乐,即以关于音乐的各种传说来表现音乐的效果。《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均综合运用了上述三种表现音乐的技法,但又各有侧重:白居易的《琵琶行》长于以声喻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长于以形喻乐,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期刊
摘要20世纪上半叶作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今天的歌曲创作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作品概况及创作手法进行分析,并进行个人的阐述与引申。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将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形式和创作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诗歌与音韵的结合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是最具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