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亩地和一头骡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好莱坞,有一家名叫“四十亩地和一头骡”的电影制作公司,创始人是一位名叫斯派克·李的黑人导演。这家电影公司只拍黑人题材的电影,而且只面向黑人市场。从1983年起,斯派克·李自编自导,已制作了超过35部电影,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李氏电影”。
  相比“环球”“梦工厂”“20世纪福克斯”等电影制作公司,“四十亩地和一头骡”这个名字显得既没气势又土得掉渣,而最“致命”的是,它的制作题材、观众群又是如此狭窄。那它为什么还能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屹立不倒呢?
  “四十亩地和一头骡”来源于一段黑人历史: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联邦政府许诺给所有被解放的黑奴四十英亩土地和一头骡子,然而这个承诺却始终没有兑现。出生于1957年的斯派克·李把它作为电影公司的名字,可谓一箭双雕,既表达了一种历史诉求,又体现了自己的务实精神。
  四十亩地一头骡,如果再加上“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活脱脱就是“一亩三分地”的美国版。虽然已升级成了“四十亩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农意识,同时还要承受利己主义的指责。其实,这无关什么意识,更无关主义,只是创业的一种策略,那就是“定位明确”。
  做电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是做一部“小鸡电影”,還是要做“公鸡中的战斗鸡”?这些都必须要想清楚,什么都想要,结果就是什么都得不到。
  其实,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即便你有开疆辟土的雄心,如果无数次的失败证明你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禀赋,那你还不如干脆退回自己的领地,守好那一亩三分地,埋头苦干,精耕细作。
  (灼 灼摘自《当代青年》2017年第6期)
其他文献
AI时代,机器人能否作诗?答案是肯定的。作诗机这种玩意儿,其实早就有了。最近,IBM开发出一款作诗神器“偶得”,在这个系统里,键入“中秋”两个字,只需一秒钟,即可得到一首七言绝句:“中秋虽暖不堪愁,出处如何却得留。欲向山前卜岩谷,应无多病上扬州。”  再试着键入“夜凉”二字,又得一首七绝:“夜凉诗兴到云端,尽日忧心记席寒。应似东山好天地,万株只在此中看。”  细看这些文字,不难发现,机器还很“笨”
期刊
包拯掌开封府,明察秋毫。一次有人犯法,当受杖脊,而府吏受贿,和那人约定:“见了府尹,他一定交给我处理,你只管争辩喊冤,我和你分罪,你决杖,我也决杖。”  法庭上,包拯问完,果然交给府吏处理,犯人不停地分辩,府吏呵斥道:“只管受杖脊出去,啰唆什么!”不料,包拯見他未加详勘就量刑,认为府吏卖权,就当庭杖责之;而对犯人宽大处理,改杖脊为杖坐,以损抑府吏的权威。可这不正是府吏给予犯人的许诺吗?明察如包拯,
期刊
《醒世恒言》中有个故事:宋徽宗年间,周姑娘和范二郎在繁华都市东京的茶坊相遇,四目相视,“俱各有情”。  当时,街上游人如蚁,周姑娘忖度:“今日当面错过,再来哪里去讨?”她急中生智,叫卖水的送一盏糖水过来,刚喝一口,便叫:“好好,你却来暗算我。你道我是兀谁?我是曹门里周大郎的女儿,我的小名叫作胜仙小娘子,年一十八岁,不曾吃人暗算。你今卻来算我。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儿。”  范二郎心领神会,照葫芦画瓢,也
期刊
去年,在夏威夷街头,我看到一些行为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极精彩。其中有一件,是一个人在一张大网中挣扎。看他的样子,是想从那张网中挣脱。其实那张网的网眼十分稀疏,網中人完全可以一步跨出,但他却在不断挣扎,形象生动至极。我一看,标题是“心囚”。    我恍然大悟。那张网只是在形式上将人困在其中,其实根本起不到禁锢的作用。这个人在网中拼命挣扎,他想要挣脱的,并不是外在的、有形的网,而是他心中那张无形的网——
期刊
“灰犀牛”和“黑天鹅”的典故  曾经,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因此,“黑天鹅”被欧洲人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非洲大草原上的灰犀牛看上去行动迟缓、安全无害,其实它体型庞大、爆发力惊人。一旦被激怒,其危险性、破坏性极强,无人能挡。  因此,“黑天鹅”是指小概率事件。“灰犀牛”则刚好相反,是指概率相当大,人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事情。  比较简单地说,“黑天鹅”是预料不到的事情,“灰犀牛”是你
期刊
周日早上,在微信里看到老翻译家傅惟慈先生仙逝的消息,我握着手机愣了很久。  悲伤无以言表,但第一波悲伤的潮水过后,我又被后悔折腾得坐立不安。回想今年一月去北京图书订货会,照例顺道走访翻译界的老友新朋,于公于私,我和几个同事都把傅先生排在名单的第一位。  那天,四根柏胡同的小院里备好了饭,我却因为临时多出一件推不掉的公事,犹豫再三,到底没去成。  去拜访他的是我的同事冯涛和两个新入行的编辑。后来问起
期刊
某君来舞台剧《雪国》的后台参观,看得津津有味。  “这样的大树总不可能摆一棵真的在舞台上,而做一棵假的观众又会察觉。不过,本来以为你们会做得粗壮一点,没想到蛮细的。还有这些树林,竟然是用布垂吊而成,完全没注意到,真被你们骗得死死的。”  事实上,舞台制作在欺骗观众這一方面的确有其趣味。  爱看戏的人会说:  “欣赏舞台剧的乐趣,就在于被骗的滋味。如果骗得不够高明,还会觉得不过瘾呢……”  这是懂得
期刊
明代文学家康海建造的房子正对着北邙山,一眼看去都是坟冢。客人来他家,看了不舒服,问了一句:“对此景,何以为乐?”  每天看着坟墓,怎么会快乐?  康海回答说:“对此景,乃令人不敢不乐。”  清代李渔很赞赏康海“不敢不乐”的生命哲学。李渔是经历过明朝灭亡的。到清朝后,他剃了发,留了辫子,很认真地吃好东西,写他的《闲情偶寄》。  李渔不谈家国兴亡,他的玩世不恭,或许大有深意。  (唐 糖摘自长江文艺出
期刊
“女士在穿衣服上花的时间,”弗吉尼亚·伍尔芙说,“足够她们学会希腊语了。”但说出这话的伍尔芙,也挺喜欢打扮的。穿着打扮不仅在女性的个性身份标识中起著作用,也是女性自我认知道路上的重要工具。伍尔芙:“女作家式”的打扮  随意的挽发,印花内搭配上素色外套,或者是素色内搭配上印花披肩……伍尔芙的经典“女作家式”打扮影响了无数人。  对伍尔芙来说,衣服可以作为自我建构的手段,作为文化抵抗的象征,也是区分自
期刊
有调查表明,现代人平均每隔4分钟就要看一次手机,每天平均看150次。有1/3的人声称,他们宁肯没有私生活,也不能没有手机。  我们对手机的上瘾症或强迫症,其实就是一种习惯。我们迫不及待地看微信、刷朋友圈,原本只打算看几分钟,一个小时后却发现自己的手指还在手机屏幕上滑动。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界定,所谓习惯,就是一种“在情境暗示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是我们几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举动。如今,我们习以为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