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山水序》观古人之“游山”

来源 :知音励志·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宗炳《画山水序》的解读,理解中国山水画与“好山水、爱远游”的文人志趣。
  【关键词】画山水序;游山;畅神
  游山玩水对于今人来说无非是闲暇之时放松大脑、舒缓精神、观古述今。而古人之“游山”却是一种精神寄托。宗炳生于魏晋玄学日渐之时,高僧士人“放逐山林”者大有人在,他的《画山水序》向世人传达了国人的对“山”及“山水画”的审美态度。
  古人游山之“境”对现代人来讲可谓奢侈,这不是物质的奢侈,而是心灵悠游的奢侈,换句话说, 游山玩水,去到自然中,观道、修身、养性、明志、兼而有之。“好山水、爱远游”恰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志趣所在 。
  孔子“仁者乐山”表达了先贤对沉静的理性智慧的执着。“ 乐山”与“乐水”今天看来似乎是一个哲学命题。“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篇》说的是智者、仁者各从动的水、静的山中得到启发,乐山、乐水,各得其道。但就山与水的游览方式来就看,也很有意思,试想一下:乘舟观山,是鸟瞰式的,水是动的,人是静的“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怎样一种恣意和畅然,可否解释为“游水”是“顿悟”之径,顿悟也就是茅塞顿开。能“顿悟”的大多是天才——“智者”也,而登山远足的游览方式是用脚丈量出来,乐趣也是慢慢品出来,且看,哪一条登山之路山不是“百转千回”?故“亲‘仁’”是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渐悟”。所谓“渐悟”是大多数人学习的基本过程,通过长时间的重复积累逐渐产生由量到质的改变。能渐悟者必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仁”者也。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说的是山水以它外在形状有声有色地体现了大自然的内在本质, 宗炳在这里虽然“山水”并称,但他着眼点当在“山”,下文提到的满眼也尽是“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恋庐、衡,契阔荆、巫,”“昆、阆”, “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单就水的“形与质”而言,浩浩汤汤、汪洋一片而已,水要依山才有可看之处,故“山水画”中几乎没有单画“水”的,而山水画中“山”的“形与质”可丰富多了:“峰岫yao(山+尧)嶷,云林森眇”——既有悬崖峭壁,又有云林森眇,以至于“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尽管圣贤的思想照耀荒远的年代,但我们观看画中的山水的无穷景致,其中的灵气和人的精神相融洽,引发人以无限感受、向往和思索(对深奥的古圣人之道也就理解了)。——宗炳认为玄妙的哲理体现于自然万物中,尤其是崇山峻岭之中。“游山”的乐趣、目的与意义自然就澄清了。
  首先,以游山之举—“澄怀味像”——澄清怀抱以品味圣人之道。是“游山”的目的所在。“道”即是今人之“真理”为什么“游山”能使人“澄怀”,原因有三:
  其一、山的体量感,造就了山的强势“以气魄胜人”,与群山相对,人会倍感自己的渺小、于是有意识地放弃自己对世界的干涉,否定了人意识的存在。自然会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境 ,以此来“澄怀”。
  其二、山的“形与质”,集自然于大成,无论是险象环生、山穷水尽还是柳暗花明、能观察到的自然美景与人生的境遇,都会形成呼应“心有戚戚焉”!,
  其三、山是有一定的精神的,它辉映着古代贤人的思想,“万趣融其神思”— 观赏山水,引起无限的情思。自然之美和人格之美合二为一,也不正是道教天人合一境界的完美诠释吗?
  “游山水”(放逐山林)与“宦游”—宦海沉浮(出世与入世)是古代文人的两种选择,选择其一必将抛弃另一个,宗炳是魏晋著名的画家、山水画理论家,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魏晋以来,随着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日益深化,士人倾心玄谈,隐逸之风日炽。在这种风气下,宗炳扫辙候门,纵情山水,皈依佛教,走上了终身隐逸的道路。“放逐山林”“栖山饮谷三十年”必将与世无争。我们可否理解为: “放逐山林”是一种“澄怀”的先决条件?只有”澄怀”,“道”才可以体“味”,不”澄怀”胸有沟壑,就无从”味”道?,于是就有了“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世说新语/赏誉》—游山悟道。
  再者,“观山”渐成古人修身之法,宗炳并不是“以山为师”“因山悟道”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更多的后世文人用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延续了魏晋玄学对于自然的倾慕与隐逸生活情怀的追求。
  “游山如读书,浅深在所得” —语出陆游,可见,登临之中,心境随景致而移。由于自身素质、文化修养之高低不同,同一山水,各人所得亦将有所不同。再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随遇而安、气定神闲的心境、该是怎样的一种豁达。
  “在家则莳养花竹,出门则饱看山水,环金陵百里内外,可以遍游也” ——语出《曾国藩家书》“莳养花竹”与“饱看山水”并列。
  其一、“养花草”“观山水”皆为享受尘世的雅趣。
  其二两者均为怡情之举,培养自己的“仁者”胸怀。
  其三,赏“山水”,观细节、察变化、更能感受生命和自然的脉搏。——体现了“颐养性情”之“道”。
  魏晋文人对“山”的推崇,其实是巴望在人世间追求一个带有几分虚幻性的精神超越境界,抛开“精神超越”与“澄怀味像”的大义不谈,晚明士人认为一切应该顺应人的本性、放诞自适,追求“雅趣”,如何在赏山水时发现“美”的所在与美的细节-“尽享山林之乐”?这似乎更关系到生活的本质,单就山的美感细节来说:“山色朝暮之变,无如春深秋晚。四月则有新绿,其浅深浓淡,早晚便不同。九月则有黄叶,其赭黄茜紫,或映朝阳,或迴夕照,或当风而吟,或当霜而殷,皆可谓佳胜之极。其他则烟岚、雨岫、云峰、霞岭,变幻顷刻”。摘自明 张聪《聪训斋语》或许生活本该是悠闲从容“浮生碌碌、自得其乐”。
  如此种种,更加说明了 “山”成为了历代文人士大夫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结,然而,能彻底地实施“扫辙候门”行为的“放逐山林”的古往今来有能有几人?即使这些“山”的崇拜者大多未曾真正隐居山林,但确实可说是“虽身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庄子/逍遥游注》)了,即便是“栖山饮谷三十年”的宗炳,也不能“终老山林”,所以“卧游”—画山水画,也就应运而生了,借助于“卧游”,以此“畅神”。   宗炳虽言卧游是无奈之举,(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对于卧游能否胜于实地游览,宗炳这样说了:“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古圣人的学说虽然隐没于中古之上,距今已千载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心意去探索到;古圣人的思想意旨,虽然很奥妙,又隐微难见于物像之外,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用心研究书策而了解到。况且是亲身盘桓于山水之中,又是反复地观览,以山水的本来之形,画作画面上的山水之形;以山水的本来之色,画成画面上的本来之色呢?答案是肯定的:“道”都可以从书里领悟到,山水的精神和形态也能在册页中显现。借助于 ’卧游” 更能理清思绪“澄怀观道”。此段话也更确切地告诉人们:画山水之要点,重要的是观察,反复思量“身所盘桓,目所绸缭”。观察什么?“嵩、华之秀,玄牝之灵”—揣摩总结形态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写生,“画象布色,构兹云岭”。如何画?—“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在观察基础上,如实的画,写实地画。如此这样“卧游”才会更胜一筹。读到这里,要明确一点,中国画再往“写实”的路上走,也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写实, “以行写形” ,绝不是视线能看到多少画多少,这与固定视点山在眼睛里所成映像无关,画面上会呈现不同视点看到的景象,以突出山的姿态和气势。“以色貌色”绝不是看到红的就画红的,看到绿的就画绿的,而是颜色深浅的“色”不是“色相”的色。
  至于什么是山水画意境的最高境界?执笔卧游更是期望“应会感神,神超理得”— 眼所看到的和心所悟到的,都通感于由山水所显现之神。做画者和观画者的精神可得超脱于沉浊之外,“理”也便随之而得了。“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展开图卷,幽雅相对,坐在那里穷究画面上的四方远景,可观看到天际荒远之丛林,亦可看到杳无人烟之野景。既有悬崖峭壁,又有云林森眇。尽管美圣贤的思想照耀荒远的年代,但我们观看画中的山水的无穷景致,其中的灵气和人的精神相融洽,引发人以无限感受、向往和思索。在味“道”之上的“畅神”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画山水序》以寥寥几句说明山水的精神世界,山水画达到一定的境界,不在于技法,完全在于观察,在于对山的认识,对人文思想的认识。今人只有体会了“游山”对于历代文人雅士“意味”,反复揣摩“山”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好地“画象布色,构兹云岭”。
  参考文献
  [1]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市 100018
其他文献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80周年,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组织了“‘新峰计划’青年美术家重走长征路采风写生活动”。本次活动自4月20日开始,历时7天,由杭州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the tidal flat along the north bank of Hangzhou Bay. Analysis of a one year set of weekly measured tidal flat pro
本文对油田埋地管道腐蚀3种不开挖检测技术——金属蚀失量评价技术、阳极倾向点评价技术、长距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在胜利油田及国外的应用情况分别做了介绍,并将3种
(按出版时间顺序排列)著作奖(每部奖金20万元)1.谈敏:《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2.朱玲、杨春学、魏众、罗楚亮、姚
(摘自《长江日报》1984年11月30日)“武汉技术市场”昨天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技术市场。生产单位的技术难题可以到这里来招标,科研设计部门的科技成果可以像商品一样到
南阳汉画作为中国的早期绘画,是汉画工匠表现对象而使用的独特的创作及绘画手法。其构图艺术丰富多彩,原始的平面构图,抽象的自由性构图,空间布局的独特性等都与油画构图有许
一位九十岁老人的去世,还是带给人们意外,足以说明这个生命的重要。2015年底,干了一辈子摄影工作的陈勃,毫无征兆地在与他有着许多牵连的黄山脚下溘然倒下。  陈勃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衣着整洁,精神矍铄,即使到了晚年,那一头白发也掩盖不了他年轻的心性。  30年前,我到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不久便见到了陈勃老师,那时他的样子不过50岁上下,在我眼里,后来的几十年他的外形似乎一直没变。陈老师是前辈、领导,自然
线条作为一种具有把美学价值的特殊符号,在油画创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油画艺术的发展实际以及自身在油画创作中实践,针对线条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展开细致的分析。文
4月2日,“世纪风眠一林风眠画传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林风眠的生平为线索,创作的40幅艺术作品。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胡钟华担任主
在当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今天,水彩画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越来越为人所瞩目。水彩画的个性化在于它的媒材、技法和特殊的“舶来品”身份所赋予它独特的文化底蕴。水彩画自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