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 中考试作文题及考场佳作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德·海涅)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法·雨果)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
  请你以“省”为话题,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今昔复得自省
  崔鹭麒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高二(2)班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循泱泱历史长河,仁人志士无不心怀大千世界而踽踽求索。以己为镜,可以定内外。贯古今中外,学者先哲亦在审视自我中相与颉颃。
  站在自我的此岸,世界即是彼岸。我们生而以个体的方式存在,因此无法直接参与他人,与世界相融。于是米兰·昆德拉写下:“生命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但人又是群居的,从一开始建立世界、社会与秩序时,每一个人便与他人紧密联系起来了。寻求真理的路途中总有谬误相随,苏格拉底明白我们需要“认识你自己”,只有时刻认清自己、反省自己,才能与世界更好地合作。
  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为何在安于粗茶淡饭定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外物的凝滞,使自我与成功之间形成距离?尼采曾感叹:“眼睛太靠近,我看不清自己。”这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反省自己的前提。
  当年轻的美国国旗飏起,当乌镇的轻雾烟云承载着整个时代的梦想,人们深思:究竟它们经过了几度审视几度挫折?众望所归的华盛顿急流勇退,坚决拒绝国王的宝座,对君主深刻的体悟、对自己严格的审视使他百世为人楷模。度今昔、览过往、观未来,自省使其辩乎荣辱之境,而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自我与世界,审视便是连通它们的桥梁,人生必有自省才值得度过。他人站在身前,一举一动,自可看得清晰。正如我们回望他人,总是容易指出其错误。而指出自己错误的方式只有实践与思考,乱花渐长、迷雾重重,拨开它,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可以反省,时代可以反省,历史亦可以反省,并且唯有如此,人才得以不断进步。
  人代代传承、生生不息,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不可能完全隔绝,也不可能完全复制,它们之间有联系,给予每个人自省、改正并不断超越的机会。黾勉黾勉期勿忘,愿与世界相颉颃。从省到醒,需要坚定;脚踏实地,方有赏星辰璀璨的机缘。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点评
  崔鷺麒同学行文最大特点在于文笔流畅,语言老到。她的语言,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韵味,甚至超越年龄的成熟,比喻得当,辞藻华丽,带有深刻哲思,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这篇文章引用丰富,古今中外,莫不兼具,而且恰到好处。文中提到的,不管是昆德拉、苏格拉底还是尼采,虽然是耳熟能详的名人,却能引用到他们少为人知的话,从而让人耳目一新,或者巧妙地切合主题,从而展现了作者深厚的阅读基础和化用能力。她的举例也很有意思,不同寻常,又充满哲理,书籍阅览之丰厚,信手拈来之熟练,让人叹服。文章切合自省这个论点展开论述,加之出色的引用和举例,在中学生作文中脱颖而出,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点评教师: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何玲琳)
  常省常新是人心
   ◎邬含沁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高二(9)班
  “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一个重要的时刻,那就是他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时刻。”博尔赫斯此言,道出了生而为人必然要常自思、久自省,以探求我们世代延续的种族为之痛苦而又着迷的问题:我是谁?自省,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
  卢梭在《忏悔录》的开篇即写道,自己要将一个人的罪孽与丑恶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在这一段的末尾,他便揭晓谜底:“这个人就是——我自己。”这位启蒙运动的代表、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浪漫主义之父,就如同襁褓婴儿一般记述了自己的错误和罪过,并勇于使之暴露于世人的审视之下。费尔南多·佩索阿生前默默无闻,在他身后留下的则是《不安之书》《安提诺乌斯》等不朽名篇。其散文与随笔中充满了对自身的思考与反省,使人在阅读其天才的作品时屡屡为文豪在世时的无名而痛心。自省使人的心灵更加坚定勇敢,使灵魂趋向于纯洁、不朽和永恒。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在加里宁寒风中矗立的墓碑上,刻着的便是这句话。康德一生都囿于一座小镇,而他心中却有广博无垠的宇宙星汉和坚定不移的道德律。他为世界留下的,是三大批判这样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结晶。回望历史,我们怎么可能不感到康德此言犹如黄钟大吕呢?以美德为标准,以善良为尺度,如此自省,方能达成圆满人生的意义,达成追求的目的。
  布罗茨基曾写过,一位斯多葛学派学者,由于他所信奉并钻研的伦理学,唯一的研究对象就是他自己,于是,这唯一的一次研究便耗时一生。罗马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就是这样一位忠实的斯多葛派信徒,终其一生,为后世留下了一本《沉思录》。由于人人都在萨特断言的“自由之苦”中挣扎,对自身身份与存在意义的探究,以及与之相伴而行的反省与悔悟,必然也要以一生来度量。
  当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回人间,人们开始思考人的意义与好的生活。而亚里士多德早已在断简残篇中给出了他的答案:向有美德的人学习,以之为标准而自省,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并拥有好的生活。我们这一时代的人,又该向何处寻找答案?答案是:向自身去寻找,常省常新的,才是人心。
  点评
  文章切合题意,这一点从标题“常省常新是人心”即可看出。开头引用了博尔赫斯的名言阐释了“自省”的必要性——即回答柏拉图所提出的三大哲学命题之一的“我是谁”,既点明了主题,又为下文对于“自省”的具体阐述张本。接下来,作者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列举了卢梭等例子来论证“自省”的重要性,同时也探讨了“自省”的途径,即以美德为标准、以善良为尺度。然后,作者笔锋一转,通过斯多葛学派的例子以及萨特的“自由之苦”来反面论证“自省”虽然于人有益但是却要耗时一生。结尾,作者借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之举再次点题,且用“重言”之手法再次说明“自省”的途径在于以美德为标准而自省,由“视人而省”回归到“视己而省”,中心明确。
  在纷繁的西方哲学作品和思想的引用之外,这篇议论文在内容上同样非常有深度。“反省”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能通过萨特的“自由之苦”来论证“反省”之艰辛,这就使文章的思想层次上升了不少。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作者先破后立,全篇文章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充分显示了该生思想的深度和学识的丰富。
  (点评教师: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刘珅)
  (学生文章及作文题供稿: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寿婷尔)
其他文献
[一 不是渔夫的“渔父”]   “渔父”是《楚辞·渔父》中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  文章开头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根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说法,这时应该是顷襄王执政期间,屈原在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容颜憔悴,心情苦闷,他来到汨罗江边,望着滚滚而去的江水,他是多么希望有一个人来排解他内心的愁苦啊。这个时候渔父出现了,他说:“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期刊
爱融在生活的琐碎中,慢慢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  记得有一次我因病住院,父母工作忙碌,住在乡下的奶奶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照顾我的重任。也许是生病心情不好,也许是医院那浓重的消毒水味,导致我的胃口一直很差。这让奶奶很焦虑。或许在这个没什么文化的老人看来,不爱吃东西,没有食欲,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更何况还是在生病的时候。  为了能让我吃上一份可口的饭菜,奶奶总坚持回到家中亲自给我做饭。似乎只有这样
期刊
人是世间最富智慧的生物,而人性则是人身上最耀眼的光辉。  回想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地屠戮中国百姓,俨然已成为一台兽性机器,而穷苦的中国农民却在抗战胜利后收养了大批日本遗孤,他们应该这样做吗?又如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小分队冒险营救瑞恩,只为让他活着回到母亲身边,却付出了他们自己的生命,这又值得吗?  对于收养日本战争遗孤,我觉得应当如此。至少,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应当如此。我们不曾经
期刊
概要写作,是一种控制性的作文形式,要求阅读者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用自己简洁、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文章的主旨与主要内容。概要写作评分标准要求:1.对原文要点的理解和呈现情况;2.应用语法结构和词汇的准确性;3.上下文的连贯性;4.对各要点表达的独立性。基于此标准,完成一篇概要写作需要重视语篇结构的解读分析,从语篇的体裁、结构入手去解读和架构概要篇章;从段际、句际、句内的逻辑关系去解读和建构语篇内含的衔接
期刊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日,一张央视新闻报道的截图在网络流传,画面中,一位与会人员貌似倒拿着会议手册进行阅读,一时间引得讽刺挖苦声一片,称其“装模作样”。两天后,央视新闻发微博称,为方便阅读,一些国际会议的会议手册是中英文正反印刷装订的。也就是说,那位与会人员的阅读方式正是英文版的正确阅读方式。  【题目解析】  本题关注现实,提倡思辨。解读题目,不难发现事件发展过程:网络流传
期刊
这位仁兄,与他相识也有不少时日了,师长们对他不甚了解。但真正了解他后才会发现,他的性子却是极好的。  这位仁兄,患着一种奇怪的“病”——乐于助人。自称“小雷锋”的本人,看着他为同学们忙前忙后,心里怎能畅快?于是,我开始和他争抢助人的机会,直到不再有他忙碌的身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爽快!“唉,真无聊!”他时常无趣地转悠……后来,学习节奏加快,时间越发紧张,我忙于学业,帮助别人的时间也越来越少。随着“小
期刊
广阔焦黑的土地,橘红的夕阳似混沌的泪水倾泻下来,一个孤单的黑影牵着一只孤单的风筝,晃晃悠悠地走在无边无际的寻觅里。  爱恨交加的脆弱心灵  树林青涩的香气,布满醉人蔷薇的庄园大道,水晶灯下闪着星光的柔软金丝挂毯,玻璃露台下成排成片的鲜红樱桃树嗫嚅着随风摇晃……这奢华的生活,就是富家公子阿米尔的童年印象。他的父亲,那个铁骨铮铮的硬汉亲手打造了这个光鲜亮丽的城堡。阿米尔怯懦、迷茫,父亲是他的英雄,是他
期刊
幸福是什么?幸福若有形态,那会是什么样的呢?或许幸福像玻璃一样,因为平时从未察觉。它很透明,却又别样亲近。读书是幸福,思考是幸福;牵挂是幸福,欢聚是幸福;收获是幸福,而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就像毕淑敏所说的,我们不断追求天边遥不可及的星星,却忽视了近在眼前的一轮明月。因此,我们往往陷入不幸福的误区。其实,真正
期刊
大约是午后两点钟光景,他蹲在一个“公共茅厕”的墙脚边打瞌睡。这是他的地盘,是他发见,而且曾经流了血来确定了他的所有权的。提到他这发见,倒也有一段小小的历史,那是很久的事了,他第一次看见这漂亮的公共茅厕就觉得诧异:这小小的盖造得颇讲究的房子到底是“人家”呢,还是“公司”?那时正有一位大肚子穿黑长衫的走了进去,接着又是一位腰眼里挂着手枪的巡捕,接着又是一位洋装先生,——嘿,都是阔人,都是随时有权力在他
期刊
古时,幸福是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见到美景时抒发出心中愤懑的喜悦;是王勃笔下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知音的满足和珍惜。现在,每当说起幸福,更多的答案是希望更有钱,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或是能一家人在一起吃一桌团圆饭。在不同的时候,我们所理解和感受的幸福往往是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幸福是平平淡淡的。小时候,幸福是可以在过年时穿上新的衣服,在饭桌上能吃到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