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陷于漩涡中的人与事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ky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壹
  (王老师,您是怎么参加机要工作?后来又怎么调到文化部工作的?)
  我参军时,被选进了河北军区机要集训队,1950年初毕业后分到政务院机要处。包括我在内,一共去了三人,赵茂峰在译电科当译电员,后调总理办公室当秘书,冯玉璋任办公室秘书,我在机要科办理电报事务,还负责过催办,后来担任重要会议的记录工作。当时很多部长作报告,派我去作记录。记得有一次,内务部部长谢觉哉在礼堂作报告,说“宪法是国家最大的母法”,此话印象很深,回来后还在全处会上传达一遍。
  国务院成立后,副秘书长增加,我给第二副秘书长常黎夫当秘书。他在北京水土不服,人越来越瘦,后来就回陕西当统战部长。我就转过来给第一副秘书长齐燕铭当秘书,他的随身秘书是朱雨滋,我坐办公室,每天记下各种请示的电话内容,收下文件报告。
  六十年代初期,钱俊瑞被免去文化部党组书记,由齐燕铭接任。齐燕铭对文化界熟悉,对文化感兴趣。他打电话给我,让我也去文化部工作。他要带去两个秘书,一个在外跟他跑动的朱雨滋,一个是我,守在办公室。去了以后先给徐光霄副部长当了一阵子秘书,后来担任部长秘书组组长。万万没想到,在那个时节我到了文化部,就进了是非之地,原本留在国务院该多好啊。
  (1963年后毛主席对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接连传达,文化部成了全国闻名的重灾区,当时机关是什么样的状态?)
  第一个批示下来,问题还不大。第二个批示下来,就乱套了,了不得,文化部就麻烦啦,说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称之为“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用词很厉害。传达批示时,大家想不通,办公厅副主任王友唐又自责又不解地说:“文化部还干这种事?”
  周扬来部里传达主席的批示,从1964年7月2日晚上就开党组扩大会,共开了五十三次扩大会,气氛非常严肃。党组开会,我一般都得参加,我作记录,亲身感受了那种严厉的氛围。
  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属于主管单位,为了深入了解情况,他以组长身份带了工作组参与文化部整风,最后也说了“我们也有责任”的话语。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有一次也直接来过部机关。
  周扬参加过党组会,但次数不多。周扬来后,没讲多少话,静静地听副部长们一个个的思想检查。“文革”前,文化部机关的政治运动太多了,老是整风和开会,各司局都有工作组的人,部长们、司局长们不停地作检查,以后又接上“文革”运动,没完没了。
  贰
  (当年文化部党组在哪开会?)
  那时在朝内大街盖了办公楼,东半部是文化部,对外文委占西半部,再往西是科技楼,后来都被外交部占据了。党组会在三楼小会议室召开,有电梯,与会者除了党员副部长外,还有艺术局长周巍峙,他也是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黄洛峰、副主任仲秋原参加。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兼文化部副部长,但他办公在中宣部,偶尔也会来参加党组会。
  周扬不在场时,会安排两三人来听会,来人不说话,有时也看我的记录本。开党组会,与会者人人作检查,给自己的头上戴帽子,心里很委屈,还得互相提意见。齐燕铭想不通,有一次在会上感慨:“我们都是罪人”。
  党员副部长在全体党员大会上轮番检查自己的错误。副部长徐光霄在会上说:“第一我不搞小集团,第二不乱搞男女关系,第三我政治清白。”大家又批判又起哄,他的检讨没过关。
  我是秘书处党小组长,去家里帮助徐光霄,我也“批评”了几句:“你作为部长,肩膀应该硬一些,要敢于担责任。”他也觉得自己检查得不好。
  还有一点,当时有的领导偶尔犯过男女关系的错误,在检讨中说是“资产阶级的大染缸”,“受不了这种引诱”,因此徐光霄才会自辩中说出“清白”这个话。
  (老剧作家夏衍作为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在“整风”运动中首先成为重点对象,当时他的处境如何?)
  整风中是互相提意见,但给夏衍提意见是最多的,有的意见也是过分。记得有一次党组会,周扬亲自参加并主持,让大家提意见,主要针对夏衍,有的说:“夏衍,你的关系太多,与电影界的人来往多,上海名角来北京拜访你。人家说你是老头子,影响不好,工作不正常。”没说到拉帮结派的程度,只说影响太坏。夏衍不服,说:“我们过去共事,我又管电影这事,他们来看望我是正常的,这么多年是正常来往,这是工作关系。”夏衍还有点赌气地说,“除非我死了,就不来看我……”
  那次监察部门也来两个人旁听,会后向上级反映夏衍态度不好、不端正。有人问我记录没有?我说,记了,但记得不多。李琦副部长问我:“怎么记的?你记了原话吗?”我说:“记了一下。”后来我在记录上增添了几句,我没把它当了不得、重要的事情来记。但会场上说出的“老头子”这类话印象很深。
  夏衍是电影行家,自己写剧本,写过 《祝福》、《林家铺子》 等,有学问,对电影特别熟悉,称他为“电影界老头子”也不奇怪,电影界朋友愿意到机关来拜访他是正常的事。齐燕铭动过手术,摘过一个肾,夏衍曾短期代理过党组书记一职。
  夏衍首当其冲地受到批判,压力很大。有些本来是正常的事,但文化部一受批评,不是问题也成了问题,无限上纲。
  叁
  (你从国务院到文化部,一直跟随齐燕铭,亲眼见到他挨整的全过程。)
  齐燕铭在总理身边工作时间很长,先后担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第一副秘书长。1962年因小说 《刘志丹》 出事,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获罪下基层,齐一度代理秘书长,后来由周荣鑫担任。齐到文化部接任党组书记,还是兼着国务院副秘书长一职,两头跑,国务院的事他还参与。
  他对戏剧很內行,有研究,是一个京剧迷,懂戏,也会说戏,是延安时期京戏的导演,《逼上梁山》 受到好评。到文化部后,他的讲话基本上是对的,提到戏剧古为今用,觉得京剧应该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我记得他说过小丑戏也挺好的,别的作用起不到,起码起了“消滞化水”的娱乐作用。   齐燕铭的人品很好,关心下级。秘书朱雨滋住在他家办公,上下班陪同。有一次朱到北京郊区锻炼,由我临时替代,也住在他家一段。刚好是三年困难时期,他们家的生活也不很好,他爱人在农业大学任书记,学校种了一些红薯,分了一点,他和爱人把蒸好的红薯切片放在碗里,每次都给我两片。我见他们也没多少的特殊照顾,就是多一点黄豆和油肉,真是同甘共苦。
  齐燕铭工作很忙,桌上电话有红机子黑机子,红机子来自领导层,不管什么时间都要叫醒他,或者记下内容。一般情况下,红机子响得不多,我接过几次,半夜接时,如对方同意,我就先记下通知内容,如不同意我就去叫醒齐部长。
  批齐燕铭,抓他的小辫子,整得很惨。整风结束后他被安排到济南,当名义的副市长,实质是下放。去济南时,孤身前往,没人送,只是老秘书朱雨滋一人偷偷地到车站送。他的副市长是挂名的,没什么权力,“文革”中就被监护起来了。
  主管电影的副部长陈荒煤也被安排到了重庆,也算是一种处理方式。八十年代写 《齐燕铭传》,作者、老秘书朱雨滋去采访陈荒煤,陈荒煤感叹说,齐燕铭是好人,是书生,成了替罪羊。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正逢解放老干部之际,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带病讲话,总理发现手中的出席人名单中没有齐燕铭,嘱咐加上齐的名字,让他参加大会,就是“解放”了。
  当时他原来的房子没有了,没地方住,临时在二里沟新疆驻京办事处找了房间,后来在三里河南沙沟分到房子。去见他时,我们不谈当年文化部整风的伤心事,表示祝贺平反之意。
  粉碎“四人帮”后,他到全国政协当秘书长,跟文化部脱钩了。
  齐燕铭与李琦是总理办公室先后的主任,关系不错,齐喜欢他,是老搭档。李琦那时当山西省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齐燕铭把他调回来,到文化部当副部长。他不是老文化部的人,在整風运动中自己觉得没有什么责任和把柄,开会时说话就比较厉害,很能说。
  肆
  (说一说其他党员副部长在整风中的情况。)
  整风运动中文化部折腾厉害,是重灾区。老部长们挨批得早,批电影最早,陈荒煤首当其冲。
  党组副书记徐光霄兼机关党委书记,一向是领导运动的,人是好人,资历老,认为自己一贯正确。他在部队当过记者,国共谈判时他在重庆担任过情报科长,属于总理领导。解放后他曾到重庆出差,到原来的老地址看看。他跟我说,那时周围的人,包括门口修鞋的都是监视的国民党特务,特务们还爬上房顶偷听。
  他受到冲击,心里是不服气的。
  副部长之间的矛盾不明显,譬如夏衍跟陈荒煤好,对其他副部长还是尊重。
  (在部级领导之间,有没有因工作上的分歧导致矛盾深化?)
  徐平羽原是上海市文化局长,调北京提拔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艺术局、文物局。周巍峙是艺术局长,党组成员,他知道的事比较多。他们俩各说各的,有不同意见,有时就上纲,互相交锋多年。徐了解的文艺界的事不如周多,工作作风稍生硬,有时不能平心静气地谈事,主观一些,产生矛盾是很有可能的。
  徐平羽爱好广泛,欣赏的东西会更多一些,办公室的墙上挂着艺术品,品位较高。
  整风运动深入到各个司局,中宣部工作组坐镇,司局长们都得检讨。很多人想不通,例如办公厅做党委工作的王友唐直率地说:“我们都成了什么?”有人揭发他在六十年代初国家机关党委开会时,说应该给彭德怀摘帽子。敢给彭翻案?由此他也成了典型。
  (那时部长们平常上班、生活是什么样子?)
  部里有司机班,副部长们没有专车,但有相应的司机,住得远的,负责接送。夏衍就住在朝内南小街,离机关很近,每天就走过来上班,很少用专车,只有出去开会才用车。司局长们去开会可以要车。
  部长们不在食堂吃饭,徐光霄住后面的楼上,徐平羽住另一边。石西民也住礼堂上边的楼房,当时家属未来,多是秘书帮助打饭,早上油条和豆浆,生活比较简单。部长们下午一般来得比较少,有事才来办公室。家中备有写字台,文件由秘书来传递。
  文化部大楼后面有一个小院子,有三座小别墅,第一座是部长茅盾 (沈雁冰),第二座是阳翰笙,第三座是李琦,都是独门独栋。
  茅盾不常来机关,秘书也在家办公。有时参加部务会,由茅盾主持,但这个会开得较少,印象中没开过几次。起码让茅盾知道部机关的大事,茅盾在会上也不会提出不同的意见。
  伍
  (“文革”爆发前后,文化部机关人去人来,呈现了复杂、微妙的景象。)
  确实如此,1965年石西民从上海调来主持工作,后来南京军区的肖望东来当党组书记,湖北省委的赵辛初、武汉军区的颜金生也先后调来,文化部另建了一个新的领导班子。徐光霄、徐平羽还在那挂着,照常上班,会也参加,管事不多。李琦还在职,管对外联络、文化物资。
  肖望东来了,就想改造文化部,很多干部靠边站,几个司局长被换。肖是军人出身,对文化不太懂,把部队作风带来。他认为文化部太复杂,要“犁庭扫院”大换班才行。肖望东、颜金生带来的人管事,各司局都有,尤其在政治部的人最多。肖曾说:“起码给我当个耳目。”
  (政治运动展开以后,部机关较为混乱,受外来冲击比较厉害。据我们今天看到的“文革”材料,当时局面不好控制,工、军宣队进驻。你作为过来人,对于那时的场面有何记忆?)
  “文革”运动开始后,中宣部作为阎王殿被砸烂了,文化部又分成两派,工军宣队进驻,每天把部长们、司局长们拉出来批斗,在后院喊口号,每天斗一次,让他们交代,不说不行,挺乱的。大楼后面有个礼堂,上有一个平台,把副部长们拉到那里示众,下跪、低头、“坐飞机”。
  有时冲击非常厉害,新调到文化部的大学生领头,部机关、直属单位也来人。他们有一次把后院带有一排排门钉的大门卸下来抬到院里,让部长、司局长们跪在门钉上,真不是滋味。
  (你的印象中,那段时间文化部老领导们都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他们在什么地方接受批判?处境大致如何呢?)   有一段时间把黑帮们集中在文化部大楼西边的大庙,有几间平房,原来曾经是招待所。齐燕铭、夏衍、徐光霄等几个党员副部长住在那儿,住了一小段,不能回家,行动不太自由。机关党委副书记是新调来的,同情他们,跟夏衍说:“想吃什么说一下。”结果又作为“同情罪”挨批。
  “文革”中我们随大流参加保守派,多是老文化部的人。对立的另一派以肖望东带来的人居多。我曾跟肖望东的夫人聊天,她在政治部工作,也感叹:“怎么会跑到文化部来呢?是上了陆定一的当。”自认倒霉,当时谁到文化部谁挨批。后来肖望东复出,去济南军区当政委。
  陆
  肖望东走了后,他带来的人留下就不多,颜金生到陕西搞三线,又带走一些人。记得当时政治部只留下一人。直到“文革”后期还有人留下,在司局、处级有几个,搞业务不行,“文革”后重新安排工作,几乎没有在文化部干下去。机关被折腾得厉害。
  “文革”中我没见过江青,但见到戚本禹。我们机要室存有一大包鲁迅的手稿,是戚本禹给弄走的,也不知他想干什么。后来追查此事,上下追问,酿成很大的一个政治事件。
  那几年党组会记录,原来存在我的办公室,但见到二楼艺术局的办公室被人弄坏,拿走了材料,感到我们的办公室也不保险,后来也建档放到机要室。
  我记的工作小本子放在办公桌里,也被对立面的人偷走了,他们想从中搞些整人的材料。我问过,但他们不承认。有一回,他们批我跟走资派徐光霄“睡一条被”,我就知道他们偷走我的记录本。因为那次我陪徐光霄从湖南到山东,了解农村文化的实际情况,记下所走的村子的资料。我们到浏阳,住在村子“三同”,就是同吃同住同睡。那位农民家里一间房内只有一张床一条被子,春夏之际,不太冷,我跟徐光霄就挤在那张床、盖一条被子休息,农村就那个条件,吃住不太好。
  我们从农村一回来,就在文化部挨批,一些人揭发说徐光霄在农村搞“三同”是作秀,捞政治资本。我觉得不应该那么批,徐光霄确实是深入基层作调查。
  (文化部剩下的几位副部长后来如何?)
  徐光霄、赵辛初下干校。徐光霄分在锅炉房烧水。赵辛初原来是从湖北来的,下去没多久省委就把他弄回武汉,后来我们都没见到他。
  湖北的秋收双抢劳动量大,热极了,不少人受不了,纷纷中暑。后来专案组见我出身比较好,让我参加一些调查工作,跑了几个地方。在副部长中,搞了石西民专案,最后也没结论,说他是“假党员”。我说,几十年过去了,也该承认是真党员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分配去商务印书馆,有工作气氛。粉碎“四人帮”后,中央召集党员副部长开会,要搞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由国家机关党委主抓,分政法、文化、科技等小組。知道我是老秘书,做过机要工作,他们就让我做简报工作,白天记录,晚上加班编写,每天工作很晚。
  后来机关党委书记说机关缺人,问我能否调过来?我没去。后来还有人问,回不回文化部?我说就不回了,我在商务印书馆已扎下根,已有感情。想起那些极左岁月遇到的人与事,我就没动心。
  (选自《北京青年报》2015年12月12日)
其他文献
【摘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信心倍增,也有会因为表扬的话语洋洋自得。所以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评价,应该掌握一定的技巧,尽量做到不进行没有作用的表扬与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阶段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关键词】 有效评价 课堂教学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我从小好奇算不得是个毛病,小学同学不少人也好奇,那就更谈不上算是传染病。  我家乡那地方尽出怪事,由不得生下的孩子好奇天分很高。  过年舞狮子龙灯,稍有点儿身份的大街都会出热心人士组织这类热闹队伍。满城漫街,香雾弥漫,动静震天。  大人形容小孩子得到某种快乐时都会说:  “这下你过年了……”  那时人们眼界小。大人快乐的境界是讨新嫁娘;小孩快乐的境界恐怕只能是过年了。  东门外与岩脑坡并行的有条街
开始挣钱之后,不能再把父母家当食堂,不能睡到“自然醒”。于是常想,挣多少就算够了,可以把楼口的川菜馆子当一辈子的食堂,天天睡到大天亮。  先不考虑能挣多少。领导说,人有多大胆,田有多大产。村民说,要想富挖古墓,要想富扒铁路。然后村干部在村民的院墙上写标语:私造枪支是违法的,武装抗税可耻,坚决打击刑事犯罪。字色惨白,斗大。挣钱的目的是什么?  “挣多少就算够了”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挣钱的目的是什么?
摘 要:如何在农村普通高中进行校本教研?湖南省洞口县第二中学近年来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实践,探索出一个 “一三四校本教研体系”,即校本教研围绕“以校为本”这个根本,激活“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三大要素,在教研活动层次化、教研形式多样化、教研组织课题化、教研总结经常化四个方面全面展开。  关键词:校本教研;农村普通高中;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
【摘要】 从是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剖析了当前部分数学教师应用探究性学习法组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问题设计、诱发思维同频,优化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生成,优化知识运用、促进迁移探究,优化拓展应用、提升探究能力等四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探究学习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要】 跳绳是一项易开展、有趣且传统的运动项目。长期锻炼能够有效提高人的耐力、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跳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它也是我国中小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項目之一。本文以广州市海珠区瑞宝小学三年级为例,通过对问题的产生,从课堂上和课堂后的教学安排有效提高跳绳水平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跳绳 学校体育 提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8
摘 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阅读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文章主要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面临的阻碍以及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能帮助教师寻求到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
正像当今明星拥有忠实的“粉丝”一样,古代文人也拥有不少“粉丝”。需要说明的是,“粉丝”一词是英语“Fans”的音译,意为狂热者、追随者和爱好者。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粉丝”一词在新媒体中大行其道,使用十分频繁,因此我也不能免俗,对“粉丝”一词的用法姑且从众。  张籍“焚杜甫诗饮以膏蜜”,可谓文人粉丝的典范。据冯贽 《云仙杂记》 记载:“张籍取杜甫诗一帙,焚取灰烬,副以膏蜜频饮之,曰:‘令吾肝
傅聪的无标题谈话  傅聪的琴声刚刚在台湾地区响过,又在北京、上海和香港响起,他穿梭于海峡两岸。1985年5月27日,趁他从香港返回上海,我去拜访他。他穿着浅色的西装,里面是鲜红的高领线衫,虽说已经“年过半百”,却显得潇洒、活跃、开朗,不时仰天大笑。我们无拘无束、漫无边际地聊着,姑且曰“无标题谈话”。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本是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中无名氏的诗作,傅聪说,他的父亲傅雷
热心服务的“新世界”商场  我写的新世界商场,不是今天的新世界商城,两者虽在同一地方,但规模和路径却大不相同。  1986年的新世界商场值得写,是因为我对它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插队落户那些年,只要回上海探亲,总有村寨上的老乡托我带这带那,很多都是老乡喜欢的小东西。而从我家走到南京西路、西藏中路口的新世界商场,只需花七八分钟。进了新世界商场,往往一个晚上,就能把所有老乡托我带买的东西全部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