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看东西”创始人Louis:外国人的中国媒体梦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lzjz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ouis,21岁,“看东西”网站创始人,毕业于伊顿公学,牛津大学中文系在读,热爱水球和游泳
  “看东西”,kandongsee.com,是一个为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西方文化、教育资讯的平台,正如它糅合了中文和英语的域名一样,它的运营团队也是一群来自不同国籍、不同高校的大学生。
  Louis是“看东西”的创始人,自称“算是半德国人半美国人”——他的爸爸是德国人,妈妈是美国人。从小在伦敦长大,13岁进入伊顿公学,17岁开始学习中文,为了方便在中国创业、学习,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小鹿。
  在与Louis的交谈中,《留学生》记者发现他的中文水平相当好,成语典故、同音异形字等这些外国人学习中文的最大困难,他却从未出错。对于中文的学习,Louis这样认为:“申请大学的时候我想学一个比较不一样的专业,所以选择了中文。越学就越喜欢。这门语言很有魅力,文化也非常有趣,跟我在西方认识的世界截然不同。而且,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快,所以感觉学中文,以后会有好多有意思的工作机会。”
  在接受《留学生》记者采访时,Louis刚刚结束了在上海某家咨询公司的实习,回到英国,开始在牛津的大四新学期学习。大四这一年对于牛津学生来说是取得怎样的成绩的决定性一年,所以大四学生们都必须很努力。如何做到创业学业两不误?Louis说:“我觉得我的专业和我的事业其实有很大的重叠。比方说现在正在研究的毕业论文:我选的话题是中国的社交平台微博和微信以及网友为何分享内容到自己的微博或微信上,然后可以跟西方社交媒体和西方网友做一个对比。”他在创业和学业中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我学习中文和古文,研究中国历史感觉对于我发展看东西都有利。不过同时可以说是我开始了解时间管理有多么的重要!”
  “生活当中如果想得到伟大的结果,那就得做一些不同的事情、走一条不同的路。我给我自己定了个目标,希望看东西以后可以作为中国在线教育的重要玩家之一。”Louis在自己的网络日记中写道。
  对于人生、事业,Louis从小就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不断地为这个目标做勇敢的尝试——17岁学中文、19岁作为交换生到北京学习、20岁创立“看东西”,最近还参加了“非诚勿扰”。他笑着解释道:“首先,我对中国媒体行业非常感兴趣,所以希望通过参加这个节目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行业,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和我的看东西项目。其次,我一直对公共演讲有点害怕,想利用这次机会锻炼一下我在这方面的能力。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听说这个节目素质高,说不定可以找到理想中的另一半。”
  Louis坦言,虽然现在“看东西”发展有点成绩,刚刚拿到了风投,但是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他回想“看东西”的创立和成长:“一开始当然是最艰难,我每次谈起看东西,别人都会像看一个疯子似的看着我。因为我自己不是很了解编程,后期在技术方面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发展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我们能否在这个市场成功。但看到看东西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也在慢慢地抛开那种怀疑的感觉,开始对自己,对看东西,对我的团队有更大的自信。”
  创业:失败了也没关系,我会从头再来
  留学生:看东西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怎样的网站?
  Louis:看东西是一家新媒体公司,以文章与微电影为媒介,为中国学生和年轻人剖析西方学生圈的热门潮流、热点新闻和留学生活。希望我们的平台能帮助国内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至于那些已经在国外的读者,也希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使他们能够拥有更加完美的留学经历。至于发展方向,我希望看东西以后可以像生态系统一样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全面帮助中国学生成长。我希望将来除了提供高质量的在线媒体平台之外,我们也可以提供在线英语学习的平台,事业发展规划的平台以及一个拥有庞大用户群的网络社区。我希望看东西可以影响整整一代中国学生,在未来成为一个中国学生不可或缺的了解西方新闻和文化的来源,培养自己能力的平台,以及与其他学生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社区。
  留学生:创立看东西的初衷是什么?
  Louis:完全说清楚可能有点困难。我19岁时去了中国,在北大做过一年交换生。那个时候我很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爸爸也鼓励我说看看能不能做一点跟创业有关的事情。再加上我一直对教育非常感兴趣,之前在投行、咨询公司以及留学中介做过的实习都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项目,包括一些投资项目,所以可能对这一块也比较了解。因为留学在中国仍然算是一个比较新的市场,新媒体和网络也同样是新兴领域,所以我认为这个市场会有不少机会,也就有了创立看东西的想法。我开始就建立了一个小博客,提供一些有关不同西方国家教育系统的信息,当时还建立了一个留学测试,它能根据你对八个问题的回答,给你推荐你适合的留学国家。上述说的想法我以后慢慢加进去了,毕竟看东西的最初想法大概已经是十八个月前的事。
  至于为何想来中国创业,我觉得一是因为在中国机会很多,二是比较有挑战性。我喜欢挑战自我,当然也喜欢成功。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领域战胜挑战,取得成功,同时还能帮助他人,生活中也能做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失败了也没关系,我会从头再来!
  留学生:创业期间遇到了什么困难?
  Louis:创业的过程中当然会面临不少困难。这个市场的确不容易进入,不过,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困难的事情,我自己更愿意冒着风险,把它当做是很好的机会。由于语言障碍、文化不同等系列问题,很多外国玩家可能会比较难进入这个市场。不过,在我心里,看东西不是外国玩家,我们是中国公司,我们也是为中国人服务的。一开始是最艰难的时期。那时候,我每次谈起看东西,别人都会像看一个疯子似的看着我。“在中国创办新媒体公司?怎么可能?小鹿继续做你的白日梦吧!”所以一开始比较难找到认真可靠的伙伴们。毕竟想创业的人很多,而当时看东西还只是作为一个想法而存在。不过现在看东西建立已经有一年多了,当我再跟别人说起看东西的时候,说到我关于看东西的理想的时候,他们可能就能理解了,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作为一个实体的看东西。   第二个比较大的困难是技术方面的。我自己不是很了解编程方面的东西,所以之前一直很纠结如何建立网站等等。后来发现短期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外包公司,单靠个人力量想解决所有问题不是很可能。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困难,就是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我们能否在这个市场成功。现在在我管理下有三个人,他们都投入了不少。所以我有时候担心辜负他们。但看到看东西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也在慢慢地抛开那种怀疑的感觉,开始对自己,对看东西,对我的团队有更大的自信。
  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提高中文水平
  留学生:你是怎么学习中文的?学习成语对你来说难度大吗?
  Louis:成语当然很难!不过不只是我这么觉得吧,某些成语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也算难?至少我会这样来安慰自己。说到如何学习中文,我的时间大概是这样分配的:10%用在电子闪卡系统(叫Anki)上,背单词;20%看新闻,主要会看新浪新闻网站,每次都会看文章下面的评论,看评论是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社会舆论和中国人的更多想法;10%看电视剧,《北京青年》、《北京爱情故事》等,最近两年估计我看了500个小时左右的中国电视剧;20%看微博豆瓣、跟粉丝互动、研究并写自己的微博或文章;10%看书或古文,张爱玲、凌叔华、穆时英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30%工作机会,跟媒体合作伙伴们谈合作、市场研究,跟团队成员沟通等都会帮助我学习中文。
  留学生:你在北京生活了一年半,真正接触到的中国跟之前了解到、想象中的中国有什么不一样?
  Louis:来中国前可能有点担心。我觉得不少西方媒体包括新闻、历史报告等可能对中国有一定的偏见,也许是因为中国以后会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强的国家,所以很多西方人对中国不是很了解,所以会持有一个比较保守、负面的态度。所以我也有点担心有的中国人可能对外国人也会持有类似的负面印象或态度。结果发现并非如此:中国人对外国人非常友好。我在北京的一个当地家庭住了一段时间,他们一直在各方面给我很多帮助和支持,慢慢地向我介绍中国的文化、社会等。然后通过这个窗口我就越来越喜欢中国了。
  留学生:最喜欢哪一部中国文学著作?
  Louis:我最喜欢的作家可能是丁玲吧。感觉她的文学作品非常丰富,自己的生活也很有趣。另外,她的写作风格也变了不少,所以我很喜欢看她的不同作品然后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她当时生活的世界和社会非常有趣,女权主义那个时候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个时候也是共产党开始崛起的时候,所以觉得那个时候的文学比较有趣。
  文化差异:使用当地社交平台加快融入
  留学生:你在牛津学习,也曾在北京做交换生,你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跟英国的大学教育有什么不一样?
  Louis:很不一样!可以说大概有两个比较明显的不同吧。首先专业选择还是很不一样的。在英国你申请时会选定一个专业,进入大一以后,学生大概也只会学习有关该专业的课程。中国的系统更像美国吧,虽然也会选定专业,但同时会学习不少其他课程。然后考试也不一样。在英国,你在大学最后取得什么成绩完全取决于最后一年的期末考试的成绩,所以那个时候压力比较大。但中国更强调的是不断的综合考核(像美国的GPA系统一样吧),所以压力一直存在,但至少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应该不会有那么多人突然掉队,但是在英国却每年都是这样!
  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去到英国之后,怎样才能快速适应并融入新环境?
  Louis:我觉得很好的方法就是开始使用并尽量多地使用西方的社交平台、西方的媒体平台。这是个很好的窗口,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看新闻的时候可以多多看网友的评论,这样就可以了解当地人民的更多想法和文化,这也是我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环境所采取的方法,也许会有所帮助。然后其他方法大家想必也都知道,比如多参加学校的协会、社团等等。
  留学生:中国留学生经常调侃的“英国菜是黑暗料理”、“英国人最爱聊天气”等说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Louis:首先黑暗料理不太准确。英国其实有好多国家的菜,尤其在伦敦。可能在一些偏僻的小村子里能吃到的只有英国的黑暗料理,但真的没有那么严重,英国吃的还是可以接受。说到英国人彬彬有礼背后的玄机,建议大家看我们网站之前发过的一篇留英指南,比如,你如果排队时插队,估计后面的人不会直接批评你,而是会不停地咳嗽,为了让别人知道你插队了,鼓励大家一起对着你咳嗽,让你感觉脸没地儿搁,就不得不自己回到队伍的最后了。
其他文献
端木美,曾留学瑞士弗里堡大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  2013年12月18日,阴雨连绵多日的广州迎来了和煦的阳光,为期两天的第十六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开幕。作为与会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端木美来到了广州。《留学生》记者借机对她进行了专访。采访前记者知道端木美精通法语、英语,但令记者意外的是,由于曾在中山大学学习
期刊
中国人远渡重洋,赴法学习,也有100多年的历史。这100多年的历史几度辉煌几多灿烂。    勤工俭学 光照千秋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847年前后,就有来自中国的学生自费到法国留学,1872年首批官派生赴法学习,辛亥革命以后,各种形式的留法学生大量出现。尤其是1920年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风靡全国,在中国近代留学史和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佳话。后来,其中的许多人成了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创业者。  
期刊
“游学”, 也叫“修学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国,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马可·波罗游历中国17年、阿倍仲麻吕遣唐留学、诺贝尔游历俄美、达尔文环球考察,这些故事都透露出游学曾是世界各国的一种传统学习教育方式。  中国游学出现和形成是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重视经学的汉代,“经学”和“游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期刊
从上个世纪末高中毕业时开始,就总有声音在催促我去学开车。那时还是20世纪,大家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满怀憧憬与期待。有一段时间,还有人总结出了21世纪必须掌握的三门技术:懂英语,能操作电脑,会开车。  不过,对于学车这么高级的技术,我仍然提不起兴趣,我总是觉得公共交通工具就能满足我的全部交通需求。去美国之前,也有对那边情况比较了解的朋友苦口婆心地建议我先学习开车,因为“到了那边,有个车方便得多”。我
期刊
法国人天生就是如此随性、悠闲、慵懒。做起菜来把食材当做艺术慢慢摆弄,吃起饭来更是体现了他们的慢生活态度,一顿正式的法餐一般要花四五个小时  许多人说起法国大餐,就想到高档的餐厅,名贵精致的食物,繁复的用餐程序和礼仪,其实这只是以高级米其林餐厅为代表的一种法式“吃”文化,而法国美食也存在于巷子里的小餐馆,街头摊位,露天市场,当地的时令食材稍加烹饪,就是一盘新鲜美味。  法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依山傍
期刊
黄娴,大学赴英国留学,毕业后先后在毕马威、雷曼兄弟工作;1997年加入新加坡上市企业大众集团,1999年任大中华业务的执行董事兼任集团财务总监;2008年加入培生教育(亚洲)集团,2010年任大中华区总裁;2014年6月加入启德教育集团,任集团CEO  今年6月,启德留学开始首次采用职业经理人制,聘请在文化教育行业有17年经验的黄娴出任集团CEO,全面负责集团的管理和运营。在第28届启德教育展后,
期刊
留学生到了国外,一般住在寄宿学校或者寄宿家庭,无论是哪一个选择,都是了解国外文化、体验风土人情的好方法。  Homestay,就是“家庭寄宿”, 为外国留学生在其所留学国家以有偿服务的形式,提供住房与生活基本设施(大多是本地家庭),旨在提高其在该留学国家的生活能力。外国留学生为了解决住宿条件,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促进了解国外文化,更好地融入外国社会,会选择短期或长期居住在当地人家庭。  家庭寄宿在
期刊
最近英国的一份报告显示,侨居在英国的华人工资收入最高。为什么海外华人能取得这样的成功?这个问题引起了英国各界广泛的讨论。上个世纪50年代,华人还是英国最穷的族裔,但今天,与其他族裔包括白人相比,18万侨居英国的华人平均收入最高,而失业率最低。  在英国,全职工作的华裔男性周薪平均为625美元,白人男性为562美元。与英国男子相比,中国人的失业率要低得多;同样,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要远远高于白种人。
期刊
高校,游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这一期《留学生》带你走近2014—2015年QS大学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前十名大学。游学选择去这些高校,一定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学校氛围,体验不一样的文化之旅  1墨尔本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优势科目:MBA、医科、法律  澳大利亚最古老、规模最大、声望最高的大学之一。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入学标准最高的综合性大学。这个学校的MB
期刊
每年九、十月份,法国都会迎来一场丰收,一次盘点,这既是农业意义上的丰收,也是文化上的盘点:葡萄经过一夏的炙热,等待着留学生组成的雇工大军去采摘;各大展馆纷纷宣布今年的临展,“杜尚奖”也快要颁布;大大小小的出版社也各自推出本年度的新书,美其名曰“文学开学”,作家们经过一整年的“假期”,拿出自己的新作作为“暑假作业”交给读者们验收。  今年秋天巴黎最大的看点大概是蓬皮杜的杜尚回顾大展,每年人们总在这里
期刊